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国家对事业机构进行了适当的改革,正从单纯的公益性机构向综合性服务机构职能转变,使得事业单位不断显现市场化的趋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作为客观存在的,它与企业财务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具有自己的相关特点。为此,必须要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财务风险;监督;意识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支付风险
随着预算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管,这就使得有些事业单位一味的注重预算的执行进度,从而形成了本单位的各个部门间预算经费相互挤占的情况,给这些事业单位带来了较大的支付风险。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对财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ฒ是就现在的情况看,事业单位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还没有科学合理的选拔方法,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
3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事业单位内部所引发的,是因为对内部资金的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一些单位不重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或仅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而不重视规章制度的落实,造成了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死角与盲区。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在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由于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特点,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很多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单纯的认为只要是管理好资金,即使出现财务风险也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关,可以说风险意识淡薄⌛是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个别事业单位有以下几方面不足:第一,会计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做到全面系统和贯彻始终。导致相互制约在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力度减小,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第二,有些部门虽然制定了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执行,制度形同虚设。第三,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3ซ.财务监督乏力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不但没有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反而乱用单位的经费。或者截留单位专款,或者有收入故意不报账;“坐收坐支”,设立自己的“小金库”;自己私人的消费由公款来报销;各类财务表单混乱,账目不清,支出性项目缺乏控制,铺张浪费现象严重;重要的是不少单位负责人把关心、重视会计工作违规监管方面,而缺乏对以防范风险会计风险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和对会计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ย过程的动态跟踪监管。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为了有效的做到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增强对企业内部提高对财务风险知识的宣传,以使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第三,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风险一旦发生,财务人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控制。
2.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完成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包括内部控制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岗位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审计检查制度以及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制度等。可以第一,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二,单位和个人印鉴要分离,会计出纳要分设,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资金拨付审批和经费支出手续要完备,确保资金安全;第三,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会计、管理、职能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提升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
3.加强内部监督,健全管理制度
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应加强监督指导,开辟与各单位之间沟通与联系的多种渠道,促进各单位严格遵守财经法规,规范财务管理;采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体系,做到从决策、实施到考核评价得到有效全面的监控,争取及时发现风险☁,并督促化解风险,彻底将各种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还要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制度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4.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第一,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开展事业单位的风险预警体系,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着灵活性,对于风险比较高的事业单位应该设置比较低的报警点,相反,设置比较高的报警点。第二,定期根据企业财务报表计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照标准对指标结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与所处的区域(安全区、预警区和危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