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因此,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图形”巧妙地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交叉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能使两种思维和谐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图形;应用
教学中教♋师运用“图形”巧妙地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交叉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点;而且能使两种思维和谐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直观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我在两个平行班里做了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班,我首先复习什么是直线,什么是线段及它们的特点,让学生分析三者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加以记忆。结果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的多,真正理解掌握的少,回答问题也显得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相反在另一个班,我首先给出学生下面的图形:
然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讨论下面的问题:
(1)标出你知道的线♛的名称。
(2)第三条线叫射线,请给射线下一个定义。
(3)上面三条线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很快把射线的定义、三条线间的关系总结出来了。由于学生本身是发现者、总结者,因此掌握得快,回答问题显得得心应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其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由于学生初接触一些教学专用词语,如“相向而行、相遇、同向而行、背向而行”等。这些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清楚明白,只靠词意解释收效甚微,若巧妙运用图形,问题会迎刃而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加以说明解释,箭头方向表示行进方向,甲乙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物体。这些词意就不难理解。
三、运用直观图形,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题意理解不清,思维混乱,甚至看到稍复杂的应用题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实,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即把数量关系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
(一)运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多步应用题的结构,有时相当错综复杂,数量关系相互交叉,单凭经验难以看透和确切理解题意。这时,用图解引路,就会使思路豁然开朗。
学生初见此种类型的题目,多数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就会找到数量关系
丙仓有货物 24+2=26(吨)
乙仓有货物 24×4=96(吨)
丁仓有货物 24-2=22(吨)
(二)运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有两桶油,从大桶倒入小桶5千克后,大桶还比小桶多5千克,大桶原来比小桶多多少千克?
对于“从一✪个数中拿出一部分放入另一个数中”这类应用题,学生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上题,一部分学生的结果是大桶原来比小桶多5×2=10(千克),如果用直观图形分析此题,就可避免这种错误的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题意先假设大桶、小桶的原来油面的高度如下图所示:
(2)从大桶中倒入小桶5千克后,大小桶中的油面高度变为上图虚线所示的高度。
(3)由题意可知,此时大桶仍比小桶多5千克。观察上图不难看出,原大桶的油比小桶倒入5千克后的油多5+5=10千克,故原大桶油比原小桶油应多10+5=15千克,即大桶原来比小桶多15千克。
(三)运用直观图形,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应用题变化多端,有些题目变中有变,不变中又有变,用图表示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看出题中的奥妙。
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A站4 0千米的地方,此后两车仍以原速度继续前进,分别到达站后立即返回,又在距B站20千米的地方相遇。求A、B两站的距离。
☻此题属行程问题,若按一般的行程问题计算,则需要时间和速度,而此题既没有给时间又没有给速度,学生已陷入迷雾中,此时如果教师依题意画出示意图(如下图),则会为学生拨开心头的迷雾。
可见,运用直观图形进行教学,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不仅形象易懂,而且便于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