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疲劳关系的探讨
摘 要: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和预防及恢复是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中的重大命题,基于此,试图通过探讨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疲劳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行探讨,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运动损伤;心理疲劳;量化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取得的进步与不足
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比赛任务,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篮球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要求极高的运动项目,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是高大、快速、灵敏、技击、对抗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而篮球运动员要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势必承担大强❥度的负荷训练,但是大强度负荷的训练难免会造成运动员的损伤。在高校高水平的篮球队中,运动员就医的比例占到了37.5%,运动损伤比例达到了92.4%。而运动损伤对保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优异成绩的获取至关重要。因此,如何预防和恢复运动损伤一直作为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医疗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二、心理疲劳影响和制约篮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发挥
心理疲劳(Burnout)在中文文献中也称为“心理耗竭”或“职业倦怠”。心理疲劳最初由Freudenbergฒ提出,他试图描述和解释医务人员中存在的一种身心不适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并将其称为“burn-out”。Lemyre和Treasure研究了44名篮球运动员在一个赛季中的技战术发挥与心理疲劳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个赛季中,技战术发挥较为稳定的运动员,其心理疲劳程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技战术发挥不稳定的运动员,其心理疲劳程度也变化较大,另外,技战术水平越高的且发挥越为稳定的运动员,其心理疲劳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Pelletier和Fortier在其Lemyre和Treasure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比赛前心理疲劳程度预测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发挥,结果发现比赛前心理疲劳程度较高的运动员,其运动员在这场比赛ค中往往发挥得并不好。张力为对中国男子篮球队的一项质性研究表明:运动员在口头报道自己的运动经历时,在比赛的赛前阶段越感觉这场比赛可能输,其运动员在这场比赛中技战术发挥得越不好,当即对其心理疲劳程度进行测量发现运动员运动负评价值与输掉比赛的感觉成正相关。
三、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后伴有心理疲劳现象的发生
在对一些篮球运动员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常常会感到身体乏力、比赛情绪消极并且对自我身体机能评价呈低估状况。在田径跨栏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疲劳程度明显高于运动损伤前,尤其在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且随着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增加,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栏的恐惧心理越强。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某某运动员受伤后重返赛场时,运动技能和临场表现能力明显不如以前,这可能就是运动损伤造成的心理疲劳而导致的结果。
参考文献:
[2]肖坤鹏,孙建华.排球运动员接发球过程中视觉搜索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