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喜马拉雅的大爱

时间:2024-12-26 15:57:0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引言

暮春四月,尼泊尔之殇,喜马拉雅之痛!一场8.1级的强烈地震骤然降临。顷刻之间,大地震颤,山石崩溅,房屋倒塌,生命消殒。

灾难猝不及防,救援雷厉风行!危难关头,山水相连的中国政府果断伸出援手,立即派出地震救援、防疫洗消和医疗救助等专业队伍,紧急飞越高高的世界屋脊,投入尼泊尔展开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把13亿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抛撒在地震废墟之上。中国军人用辛劳和汗水为受灾群众抚平“震痛”,官兵们临危不惧、攻坚克难、战天斗地的身影,成为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深深地镌刻在异国他乡军民的心里,展现了中国军队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彰显了我泱泱华夏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和尼泊尔政府、军队以及人民的广泛赞誉。

作为随队出征的一名军队宣传干事,笔者有幸参加了和平时期中国军队海外首次、也是迄今最大的这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全程记录了中国军人在异国他乡临危不惧、攻坚克难、战天斗地的一个个救援过程,真切见证了官兵们出生入死、大爱如山、生命至上的一幕幕感人瞬间,让我对新一代中国军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崇高的敬仰!

一、紧急驰援,一针救命的“强心剂”

集结!集结!目标: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国际救援!这是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我再次见到了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某工兵团副团长陈代荣,也是此次援尼地震救援队的队长。与年轻英勇的官兵相比,陈代荣可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救援老兵,年逾5旬的他先后8次带队抗震救灾,分别在四川汶川、芦山,云南彝良、鲁甸等地震灾区和中东雷场上留下了坚实的战斗足迹。

地震发生后,缺少足够救援力量的尼泊尔,伤亡数字不断跳动,让我格外揪心!看到如此精干、专业的队伍,我深信他们会成为灾后的尼泊尔群众的注入一针“强心剂”,成为抚慰大家“震痛”最为暖心的一抹“中国绿”。

与此同时,一支特殊的救援力量也迅速往昆明集结!

由第14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负责的随队新闻报道人员也闻令而动,进行着紧张而有序的出动准备。分散在大理、开远、曲靖等方向的报道骨干们“快”字当头,立即从不同的工作岗位向昆明汇聚。大家第一时间完成了人员、装备和经费的准备,第一时间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第一时间发出部队出动的新闻,第一时间保持前方出动现场和后方编辑人员的信息沟通;卫星新闻直播车、高清采编设备、3G无线网卡等“十八般兵器”,按时间节点纷纷准备就绪。

紧随其后,各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播报,成了最为鼓舞人心的“中国元素”。《专业地震救援队紧急驰援尼泊尔》、《中国第二支地震救援队已在昆明集结完毕》等有关中国军队即将投入尼泊尔地震救援的情况,成了网络上不时弹出的动态新闻,电视屏幕上不间断的口播、滚动字幕及连线报道,手机客服端不断刷新的内容,报纸版面醒目的新闻等等,仿佛一个个闪亮的音符,折射着地震救援官兵们出征前箭在弦上分分秒秒的行动,不断叩击着大家情感的心弦。

起飞!起飞!目标:尼泊尔加德满都。

大灾之后,没有坦途。大家始料未及的,是救援之路居然一波三折,这让信心满满的官兵们倍感焦虑和无奈。

4月27日上午10时10分,搭载我们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从昆明呼啸腾空。然而,仅仅一个多小时后,由于受加德满都机场流量的制约,大家被迫降落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待命。

时间!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都让大家倍感惋惜。每个人焦急等待的眼神中,流露出尽快到达展开救援的迫切心情,迸发抢救生命的强烈渴望。不禁让人动容!

23时45分,在空中盘旋将近2个小时,辗转近12个小时的飞行后,搭载我们的飞机终于稳稳地降落在加德满都国际机场。

一场抢救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战斗就此打响了!

二、废墟搜救,一粒安神益气的“定心丸”

救援!救援!目标:地震废墟之下的幸存者。

这是一场略显渺茫但充满希望的生命救援,有一线希望就得付出百倍努力,有一点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救援官兵共同坚持的信念。废墟上,瓦砾下,他们义无反顾、矢志不渝、永不言弃,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

当地时间4月28日凌晨2时许,此时距离地震发生近60个小时,已经整整24小时没有合眼的官兵,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大家顾不上征程的疲惫,第一时间投入救援。在加德满都市西郊冈加普尔地区,随着两台月球灯在废墟上点亮,抢救生命的行动抢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打响。

点亮!点亮!月球灯点亮的是官兵救援作业空间,而救援官兵点亮的是废墟之下受困者生还的希望。为了这份近乎渺茫的希望,官兵往往要付出百倍乃至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飓风,这里,嗅嗅。飓风,飓风,嗅嗅。”借着月球灯的光芒,上士冯海超牵着搜救犬飓风认真地搜寻生命迹象。为了不放过一丝希望,在这片大小约500平方米的废墟上,他拉着搜救犬来来回回“翻”了一遍又一遍。先后3次参加过地震救灾、曾在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废墟中因成功定位一名遇难者、荣立三等功的搜救犬飓风一度“声名鹊起”。现场救援的一双双眼睛都密切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期待飓风再立新功……下士秦闯牵着另一条搜救犬多莉,也在这片废墟同步展开웃搜寻。 在异国他乡的茫茫夜色中,头戴橘红色头盔的中国军人不顾征程的疲劳,一下飞机就直奔现场,投入到紧张而危险的救援行动。频繁余震带来的威胁,丝毫也动摇不了大家争分夺秒搜救生还者的决心。

“这个应该是一楼,是一楼的顶板二楼的底板。在一楼和二楼之间右侧这一片,里面有点空间。”在冈加普尔的另一个救援点,当地居民库玛丽家五层高的楼房在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坏,地下三层已经完全分辨不出来了。救援队上士李怀红正在副营长亢卓的组织下搜寻 ☺着,“头转过来,看你的右手边,拿手电照这边,对,看另外一个房间”。

第一层楼板成功破拆后,李怀红匍匐着从两层楼板间的缝隙爬进了废墟……大家心里明白,这是整个救援行动中最危险的环节,此时一旦发生余震,后果不堪设想!李怀红是救援队里闻名的技术尖兵,每次救援最危险的活,他总是抢着干。当时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我,也暗暗地替这名战士的英勇行为捏一把汗。

承诺一言九鼎,救援刻不容缓!为了找到失踪人员,官兵们总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啊!

这个5口人的家庭,除了女主人库玛丽幸免于难外,其他4人均在地震中惨遭不幸。在我们到来之前,当地村民已抬出了3具遗体,但库玛丽49岁的丈夫哈瓦尔达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为了尽快寻找到她的丈夫,救援队副营长亢卓带着他的队伍,立即展开ห作业。

由于余震不断,废墟随时还会发生垮塌,为防止次生灾害,确保队员人身安全,大家先用液压顶撑设备对房屋进行加固,随后再用凿孔机和液压钳等专业工具实施作业。由于这种钢筋水泥结构房屋的完整性和坚韧性,导致破拆难度极大,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大家用凿孔机将楼板逐一破碎,然后剪断建筑钢筋,再对碎块逐一进行清理……从28日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6点50分左右,在废墟中连续奋战整整9个多小时,官兵们终于在一楼的过道处找到了男主人,不幸的是哈瓦尔达已经遇难了。

搜寻!搜寻!有一种希望叫永不放弃,有一种使命叫义无反顾。山还在摇,地还在动,但为了生还者的希望,中国官兵生命至上的救援行动没有消停,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决心坚若磐石。

为了救出亲人,22岁的拉姆带着其他家人冲上废墟。用双手刨、用大锤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他们也没能救出亲人。自救失败的拉姆,先后盼来了两支外国救援队,但看到废墟后,又都摇头摆手地离开了。

时间就是生命!陈代荣二话没说,奉命带领官兵迅即赶到现场。远远望去,这片齐刷刷向♫右倒塌的废墟,像一沓叠放略显零乱、厚约七八层的毛巾一样,高约十来米,残砖断瓦、突兀横陈、满目萧然,这不禁让多次带队救灾的陈代荣倒吸一口凉气。救援难度毕竟太大了!

“哥哥给我的23秒求救信号,如今终于终于有了一个回复”,拉姆长长地舒了口气,拉着陈代荣的手一个劲说:“谢谢中国,谢谢中国军人!”

为了这个神圣的回复,救援队连长欧阳梁的大腿被钢筋划了一道长约2厘米的口子;破拆作业手韩宝生身上的迷彩服被四溅的火花灼了大小40多个洞;32名官兵的皮制防护手套磨出了窟窿……

救援队官兵坦言,按照国际救援惯例,专业救援队一般不承担搜救遗体的工作。但是为了抚慰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拨去地震阴云,中国官兵就一直奔忙在废墟上。

5月1日,加德满都市持续的降雨给官兵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尽管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第一天,但首次走出国门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中国军人们,毅然放弃休息时间,从城市向农村挺进,进村入户排察灾情,展开救援,全力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彰显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上午8点,救援队派出两个作业面共66名官兵,在尼军方联络官员的带领下,冒雨来到距市区30多公里的萨库地区。

救援队战士龙伟牵引搜救犬飓风,首先进入废墟现场进行搜索。在确定废墟没有失踪人员后,按照群众的要求,官兵们进入废墟,帮助群众清理财物。当笔者问及过节也不能休息的感受时,该救援队副队长高朝宁格外深情地说:“战斗的节日也光荣!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缓解当地群众的伤痛,为他们多做一些抚平伤口的事,我认为这样的节日也是值得的!”

在加德满都西郊的冈加普尔地区的另一个救援现场,一个叫帕新・波克拉的酒店发生坍塌后,下面三个楼层全部损毁,这个六层的建筑仅仅剩下顶上3层。当地43岁的居民帕什娜的丈夫,两个孩子和两个弟弟共5人被埋在里面。

“先定位,定位时先搜索楼道跟过道,从三楼的过道和楼道转角的地方各开一个孔,然后用‘蛇眼’去探测,探测定位后实施救援”,针对现场情况,救援队现场负责人高扬立即作出部署,“现在先准备破拆的器材、探测的器材还有剪切的器材,人员先分成3个组,一个组先去施工,其他两个组轮流作业”。

“搜寻遇难者遗体既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又是对生者最好的抚慰!”陈代荣恳切地说,“哪怕是天大的困难,我们也会迎难而上,决不放弃!”

此言不假!一个强烈的对比就活生生地摆在大家眼前:与中国官兵搜索救援点比肩相邻的冈加普尔汽车站,是加德满都西部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从这里发出的客车辆辆座无虚席,甚至连车顶都挤满了逃难的乘客。但恰恰就是在当地民众潮水般涌向城外、人人想方设法远离加德满都的这个地方,中国救援官兵却像钉子一样牢牢铆在这里,出生入死、攻坚克难、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播撒着人间大爱。

在救援队官兵奋不顾身抢救生命的同时,随队出征的第14集团军新闻报道组的骨干也在争分夺秒的展开工作,另一个层面的抗震救灾战斗,在异国他乡地震废墟同步打响!

受地震影响,加德满都一度网络瘫痪,抢通后信号链接断断续续,极不稳定,别说往国内传图片新闻了,就连发一个文稿也很困难。这可把文字新闻报道的同志急坏了!有时,为了能及时回传一个新闻稿,宣传干事凌涛抱着笔记本电脑,冲到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去寻找稳定的信号……

由于出国前我们电视新闻做足“功课”,事先有了应对措施――把集团军自己投入500万元建设的高清卫星新闻直播车随队空运到了尼泊尔,并在部队到达加德满都的当天,卫星技术员吕文德、孙涵博两人就成功通过中兴6A卫星往国内传回了画面,有效地保证部队救援视频可靠的回传,官兵们在地震废墟出生入死救援的现场才得以及时展示在祖国和人民眼前。

作为集团军电视宣传的具体“领头人”,笔者不仅是冲在一线的一个骨干,更是全程抓好整个电视报道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部队在外救灾这个时候,领导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发了多少稿子,而是整个救灾行动的总体宣传效果。因此,在整合自身力量抓好报道的同时,我更注重充分借用外部媒体资源,有效统筹,大力依靠军地媒体的力量采访、写稿、发稿,最大限度扩大宣传效果:主动协调不怠慢。部队出动之际主动与中央级媒体、成都军区记者站以及云南省市媒体汇报协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各个媒体的沟通;在外救灾期间,我们坚持每天收集整理新闻线索、视频素材等提供给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驻外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把部队出动、到达以及展开救援等情况及时发布、传达到媒体记者手中,较好地抢占了宣传的先机;拓宽渠道不自闭。救灾期间我们还先后邀请各级媒体记者到部队救援现场采访,并在他们的指导下策划新闻选题,撰写新闻稿件,积极保障做好电视直播等工作,有效拓展了发稿渠道,壮大了新闻宣传力量;一视同仁不亲疏。重视国内媒体的同时,也重视外国及加德满都当地媒体,一视同仁,不搞亲疏厚薄,全面开花,效果突出。

从4月27日到5月23号,仅以电视新闻为例,在聂海涛、刘松、陈永赓、孟凡洋、王东东、杨浩、吴迪羽峰等同志的鼎力协助以及国内后方电视媒体各位领导、编辑等的关怀下,前后20多天的时间,我们自己采访拍摄反映救援部队的新闻,在中央级电视媒体发稿就达82条,其中《新闻联播》4条,基本上平均每天播发新闻3-4条。如《中国地震救援队全力搜寻幸存者》、《黄金72小时后,中国救援队仍未放弃》、《中国首支专业防疫部队投入救援》等新闻,及时、客观、真实地宣扬了我军首次出国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的官兵们在异国他乡抗震救灾、抢险排险、防疫洗消等英雄壮举,较好地彰显了我人民解放军救援队伍在国际舞台救死扶伤、敢于担当的光辉形象,不但极大地鼓舞了在尼救援部队的昂扬士气,振奋了官兵铆在一线抗震救灾的战斗精神,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尼泊尔政府、军队以及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三、消毒防疫,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消毒!防疫!目标:地震灾区“零疫情”。

重创之后满目疮痍,防控疫病十万火急!笼罩在地震阴云中的加德满都,曾经是全世界旅行者心中的“光明之城”。然而,连日的持续高温如同一个趁火打劫的恶魔,它雪上加霜般的“制造”一些腐败气味和有害病菌,在炽热的空气中相互交织、弥漫发酵,暴发疫情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仿佛一把悬大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尚未走出地震阴影的受灾群众更为胆战心惊。

危急时刻,中国军队再次重拳出击!

当地时间5月3日20时45分,由第14集团军某防化团60名官兵组成的专业防疫队临危受命,飞抵加德满都,打响了一场事关群众生命安危的防疫攻坚战。

说是攻坚战一点都不为过!“此次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主要的特点是城市废墟比较多,废墟下面还有许动物尸体没有挖掘出来,加之气候条件非常炎热,当地的流浪狗、乌鸦等传播途径尤为突出”,防疫队队长廖斌说,“这些将是我们控制疫情、防疫消毒的重点。”

我国政府派出的这批官兵,大多数人执行过四川汶川、云南鲁甸等抗震救灾任务,有丰富实战经验和过硬专业素质。紧要关头,他们闻令而动、挺身而出,他们要坚决捍卫当地群众的生命健康,严密防控任何意外的发生。他们在行动了!

位于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比姆森塔,是尼泊尔最有名的建筑之一,作为一座标志性的古迹,这座在风雨中屹立近两百年的名塔因为能俯瞰市区,一直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然而,九层的高塔在地震当天瞬间变成了数千方瓦砾,百年名胜也沦为掩埋近千人废墟的人间悲剧。震后的这里成为疫情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5月4日上午8时,头一天晚上刚刚抵达尼泊尔的防疫官兵,派出10名官兵来到比姆森塔废墟作业。虽说是上午,现场依然高温难耐。废墟上,在轰鸣的挖掘机扬起的漫天尘埃中,两层口罩依然挡不住难闻、刺鼻的气味,大家仔细地在瓦砾间行进和喷洒……消杀必须“零遗漏”,这是他们对自己工作下的“硬标准”。冒着酷热,笔者见证了官兵们这个特别的五四青年节。 5月5日,在冈加普尔地区,中国援尼防疫队官兵兵分多路进入废墟展开“拉网式”消毒、杀虫、灭菌作业,对震区可能发生的疫情严防死守。

由于连日高温,作业现场温度高达30多度,官兵防护服内的温度更是高达50℃,身着密封的防护服,普通人只需10分钟就汗流浃背,大家每次作业都在40分钟左右才能轮换休整,每天一穿就是七八个小时,体能消耗非常大。休整时,还只能由一个战士摘下手套,拿出纸巾,分别给每个人擦去脸上的汗水,很多时候,汗水滴到眼里,也只能凭意志坚持。在一些废墟,刺鼻气味依然很浓烈,呛得大家恶心、头昏。战士黄家育第一次在国外执行任务,很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但是为了把救援任务完成好,黄家育和其他战友一样,每天都坚持战斗在防疫一线。

“发生地震灾害以后,生态系统遭遇破坏,这个时候,作为卫生防疫工作人员,我们要针对重点地区进行消杀灭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来自重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医疗防疫专家马翔宇告诉笔者,“垃圾多的地方容易滋生苍蝇、蚊虫等携带一些病原体生物,并会传播给人,导致传染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的处理。”

5月6日上午,马翔宇和他的8名同事,在副校长刘国祥的带领下,来到加德满都市西北角的达鲁地区,同步开展疫情普查、居民用水检测等工作,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提供给尼泊尔政府,便于尼当局作出相应的处理。

位于加德满都城区西部的索巴瓦格巴蒂大桥边上的一片废墟,地震中有近百人被埋。之前,当地群众已从里面抬出40多具遇难者遗体,由于还有部分遗体无法清理出来。连日高温,导致废墟出现浓烈的异味,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不适。5月8日一大早,防疫队的15名官兵立即进入废墟进行喷洒消毒。官兵们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废墟进行拉网式喷洒洗消。

5月13日,距离加德满都80多公里的乔塔拉县,是人口密集的重灾区,也是动物尸体腐烂最多的地区,头一天的两次强余震更是雪上加霜,疫情安全隐患大,防疫工作成为抗震救灾重中之重的大事。由于进出的道路被滑坡体阻断一度成为“震中孤岛”,给消毒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5月17日,防疫队官兵来到距离乔塔拉县城63公里的美拉姆切镇作业。群众的村子多数位于高山峡谷之上,分散在大山之中,85%的房屋倒塌,村民伤亡惨重,大量家畜、家禽被埋在废墟中,成为疫情暴发的隐患。

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损坏,山上水源不足,加上作业量大,大家带来的一箱20公斤的消毒液很快使用完,官兵们不得不下山去配置消毒液,然后返回再继续作业,一次往返至少需要3个小时。

在乔塔拉镇(乔塔拉县下辖的一个同名小镇)上一个叫新市场的地方,养殖场老板萨姆可・马达哈告诉大家,地震当天,他高四层的家禽养殖场全部倒塌,有9500多只鸡被埋在废墟中。40名防化官兵顾不上喘息,立即背上便携式单兵洗消器投入作业。

为了把消毒防疫工作做到“零死角”,防化官兵们不顾三十七八度高温的炙烤,每人背负着近20斤重的洗消装备进入废墟,对家禽尸体进行喷洒消毒和撒干粉处理。尽管官兵们都戴了两层口罩,可浓烈的气味依然熏得大家难受。

“这个消毒粉是有腐蚀性的,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戴上手套”,在有150户664人居住的萨洛・斯路巴里村,几乎百分之百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了。由于灾区受灾面积较大,居民居住分散,防疫官兵还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防疫队营长汤铭平不厌其烦地给当地群众讲解操作要领,“这个是开关,这个是油门……”

笔者了解到,地震后虽然居民自己搭起了简易居住房,但多是人畜共住,居民的饮食点也在周边,卫生条件达不到安全要求。官兵们进村入户展开消毒作业ส后,考虑到一次洗消不能完全保证居民居住环境安全,在当地村民的请求下,营长汤铭平决定留下一部分器材给群众,并现场教授大家如何使用,使群众能依靠自身进行消毒防疫保障,确保洗消工作持续进行。

防疫!洗消!在国外的这段救援日子里,官兵的脑海中储存的只有这两个词语。炎热的环境、刺鼻的气味、持续的高温,始终是大家工作的常态。官兵们防控的是可能蔓延的有害病菌,洗去的则是笼罩在受灾群众心头的阴霾,让和煦的阳光重新普照在尼泊尔人民心田。

有一种坚守叫攻坚克难,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为了这束阳光,中国防疫队全体官兵,从指挥员到普通一兵,从踏上加德满都的那一刻起,就克服重重困难,在尼泊尔展示了中国防疫救援官兵的速度与激情。“高效、专业、快速、全面”是尼泊尔军方给出的评价,简单的八个字后面却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点滴汗水。

为了这份中国军人的担当,地处山顶的塔帕格云村,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损坏,山上水源不足,加上作业量大,中国防疫队队长廖斌和年轻战士一样,一趟趟往返于山上山下,有几次由于体力严重透支,一脚踏空差点滚落山下,但他却本能地保护起身上的消毒液。于他而言,消毒液就是防疫战斗的武器,更是受灾群众的希望,哪能随便离手?

“这是单兵便携式手动喷雾器,这是我们配合使用的消毒剂”,5月19日下午,在防疫队的临时营地,指导员苟浩林正在为尼泊尔军方官兵授课,“首先将粉末的消毒剂放在里面,第二步注水。”

应尼泊尔政府请求,防疫队官兵专门为尼军方组织了一次防疫骨干培训,帮助尼方官兵提高消毒防疫能力。为保证授课质量,切实帮助尼军官兵掌握相关知识技能,防疫队官兵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们不但精心设计授课内容,把授课语言简单化通俗话,让尼方官兵听得懂学得会,而且还把消毒剂配用比例和注意事项翻译成英文打印发给尼方官兵,让对方能够按图索骥,按照步骤能够独立实施。前后2天时间,大家共为尼军方培训防疫骨干3批62人,给尼泊尔灾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消毒防疫队。

四、医疗救助,一个强身健体的“金钟罩”

医疗!救助!目标:地震灾区每一名伤病员。

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有一种情叫守望相助,爱的付出换来的是爱的回报。5月5日10时许,在中国赴尼医疗救援队监护病房内,11岁小女孩赛宾娜・拉玛坐在病床上,用左手郑重地绘了一面五星红旗,并深情地写上“China,Thanks(谢谢中国!)”字样,表达自己对中国医疗队的感谢。

赛宾娜是一名五年级的在校学生,读三年级时学习绘画。在地震中她被倒塌的墙体砸断了右前臂、头皮挫裂伤。由于尼泊尔国内运力有限,在地震过去9天之后,她才被直升机从灾区运送出来,于当地时间5月4号晚送到成都军区总医院援尼医疗队。随后,中国医护人员连夜展开紧急救治,这让她十分感动,并开始观察这些来自穿迷彩服的中国“白衣天使”。

“这个红色方块是什么?”当天一大早,赛宾娜指着护士张鬃蟊凵系奈逍呛炱旌闷娴卮蛱。当得知是中国的国旗时,她从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拿出纸和笔认真画了起来。由于右手受伤,她只能用左手工工整整地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在下方写上“China,Thanks”两个英语单词。

赛宾娜从小就很喜欢特别美好的东西,尤其是每个女孩都喜欢的裙子。虽然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但是她觉得自己还很幸运,因为还能用左手画画。

在医疗队,她一直积极配合治疗,希望能早日出院。虽然头皮裂伤,伤口连为她换药的医务人员看了都格外心疼,但是她一直咬牙坚持。赛宾娜的主管医生周虎田告诉笔者,虽然她的生命体征基本处于稳定,但是因为头皮撕脱比较严重,不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还是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手术,周主任已经做了不计其数,但是在震后这样的简易条件下进行头皮撕脱皮瓣转移术手术,他心里还是有些没底气。

尼泊尔时间5月6号下午1点半,赛宾娜的手术开始进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赛宾娜的手术其实只需要进行头皮创口缝合,但是如果不能直接进行缝合,医生就要考虑为她进行皮肤移植。幸运的是,因为她的头皮韧性比较好,可以直接进行缝合,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也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很快,医生为她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很顺利,也就20分钟时间。比预计的要理想得多,顺利得多!”周虎田医生十分欣慰地说。

手术后的赛宾娜又重新开始拿起画笔,如今她最爱画的题材就是曾经从死亡线把她救回的中国军人,从五星红旗到救援帐篷,从绿色迷彩到白衣天使……她用稚嫩的画笔表达了她对中国军人的感恩之情,也画出了她自己重生的希望。笔者了解到,最多7周,赛宾娜头上的伤口就可以愈合,以后也能长出新的头发。而这小姑娘心灵上的伤口,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愈合……

一直与中国官兵在废墟上携手抗击灾难的尼军三级士官巴沙尔,称赞“中国军人非常优秀!”尼泊尔工业部部长巴斯尼特诚恳地说:“救援工作很困难,中国军人工作得很努力,我代表我国政府和我本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尼泊尔陆军总参谋长拉纳上将这样评价道:“尼泊尔这次经历了非常大的灾难,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特别是中国军队。在大使先生和救援指挥组的带领下,地震救援分队、医疗分队、防疫分队到来并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援助。中国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也作了这样的褒奖:“这是我军和平时期在海外最大的一次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第14集团军部队派出的官兵们,发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尼泊尔政府、军队、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肯定。”

山崩了,扑面而来的是爱的潮水;地陷了,喷薄而出的是情的暖流;楼倒了,笼罩天空的是义的云彩;家毁了,烛照废墟的是仁的光辉。从4月27日到5月23日,短短20多天时间,军绿色的迷彩服、橘黄色的救援帽、深绿色的防化服和医护人员的白大褂,一个个中国军人在尼泊尔出生入死、战天斗地的顽强身影,仿佛一道道抹不去的靓丽风景,格外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倍感生机蓬勃!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