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生上课“形在而神不在”的原因
摘要:教学始终是高校的核心工作,而大学生隐性逃课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运用文献法,通过分析检索的相关文献,探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两方面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明确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然而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却十分严重,尤其是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教师讲课,或只顾自学其它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
以上数ถ据充分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十分严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呢?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探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两方面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明确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隐性逃课”为关键词,在CNKI中以“隐性逃课”为关键词,共检索到37篇文献,其中有一篇是硕士论文,其余的36篇皆为期刊论文。以下从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主要是原因方面)等三个方面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37篇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37篇文章中有26篇采用了实证研究,11篇文章采用了非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的文章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其次为访谈法,还有一篇文章运用了观察法。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主要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视角,另有个别文章从社会学和行为学、系统论的角度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的研究对象
(三)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成果中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整理,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老师、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主要有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律、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五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群体影响、动机、身心状态、个人人格特征和核心自我评价、逆反心理和等方面。具体呈现如图1。
第二,教师方面。主要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态度不端正、课堂教学管理不当和考试方式不合理等五个方面,除此外还有讲课速度、师生关系、对教学内容缺乏思考、经验不足等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第三,学校方面。学校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有三方面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其次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指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课设置比例过大,课时分配不合理;最后是考核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第四,教育体制方面。大学生隐性逃课严重的最主要问题在于陈旧无Ⓐ用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上课时受益甚少,这两个弊端实质上是国家计划集权体制在教育体制上的弊端的延伸。
ฝ第五,家庭方面。家庭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有的同学以家庭背景好、就业无忧自居,上课时间他们会选择睡觉、上网、逛街等。二是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在上课时间做一些兼职以缓解经济压力。
第六,社会方面。社会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技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不仅限于课堂听讲;就业形势严峻,为了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而无心只停留于课堂;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
对于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研究者们采用的是推理性思维而获得的,即针对原因而寻求对策,所以也分为学生自身、教师、学校、教育体制、家庭和社会等方面。
二、分析和反思
目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严重,这会对高校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为了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的探究就不容忽视。笔者从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三方面对所检索到的文献分析整理后,认为,在以后的深入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扩展研究的学科视角
通过分析发现,对大学生逃课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研究的学科视角也较狭窄,主要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另有个别作者从行为学和社会学、系统论角度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解析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且由于研究视角的局限使得研究结果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并且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研究者应该扩大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角度,因为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二)加强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问卷法,这虽然能扩大研究对象,得到更多的基本信息,但单凭通过问卷所搜集到的数据,难免不影响其信度和效度,并且此法也不利于于深层次原因的探讨。
(三)注重研究对象选取的代表性、合理性
在对研究对象――大学生的抽样上也缺乏代表性,大部分研究只是以研究者本校的学生为对象,甚至以某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这样就会使研究不具代表性,缺乏推广度。
而且在已有的37篇研究中,只有一篇涉及了对教师的访谈。隐性逃课虽然属于学生的行为,但它毕竟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而教学又是一种双边活动,因此对老师甚或管理者的研究也是有必要的。而且在所得出的原因中,老师的原因位居榜首,这种只从调查学生,从而搜集数据而得出结论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四)提高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效性
研究成果中,对于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是针对原因而进行推理而获得的,所以也分为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社会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
笔者认为有的对策时效性并不强。诸如:古长乐等学者认为应该完善转专业制度,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成人自考或者双学位学习提供条件,以及多名学者提到增加实用课程的数量。但在高考这面大旗的指挥下,学生入学时,每个专业的分数线并不相同,倘若大二便可以自由选专业,这里是不是有会隐藏着新的不公平;对于自学考试的社会认可度而言,据笔者所了解根本不高,况且工作量也很大,那么盲目倡导学生去学,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先不说后果,倘若大家都去学,这么大的工作量,加上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这恐怕并不会减少逃课(课堂上会看自考相应的书);另有学者提出加大实用课程的设置。对于理论知识与实用知识之间争论,一直也是争论的热点,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学问之机关”,如欲实现这一目标,光图眼前利益,重实用知识,恐怕将很难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