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4-12-27 00:53: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本科必修基础课程,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由于二者的教学对象不同,在教学要求、课时分配和培养目标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课时安排和培养目标,设定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大都会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如何处理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处理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对于中文系的本科生而言,这两个问题都不能构成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核心课程,中文系的本科生理应掌握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掌握现代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经历。他们不仅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做到对名家名篇如数家珍,还应该在精神层面上学习、感受、探讨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承接和延续。因此,中文系的学生对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等几个方面都需要熟练地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不会平均用力,但必须一一讲解,全面覆盖。另一方面,现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纯粹的文学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无需在教学中刻意加入文化的因素。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撇开文化谈文学是难以想象的,文化也可能在某些章节成为现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前提是,只有当文化对文学产生直接且重大影响的时候,重点讨论文化才成为必要与可能。即便是重点讨论文化,文化也不是教学的基本目的,而是作为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分析的背景或视角,最终还是指向文学本身。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但相对于语言、文化和教育等核心课程,它的地位稍弱,在教学条件和教学要求上,相比中文专业均有所降低,课时安排也不像中文专业那样充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问题。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像中文专业的教学一样,将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全面展开,一一讲解,只能对复杂的文学史过程作粗略化的处理,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做大概的介绍,在作家作品上,除了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位文学大师,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等这样的重要作家也只好浅尝辄止。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文学思潮和流派以及作家作品都有所了解,却又都一知半解,他们收获的是一门混沌的现代文学课。文学史的过程本来包含了复杂的思想过程和历史过程,用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真相,还可能使学生对某些复杂文学现象的认识流于片面和武断。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像一般现代文学史教材描述得那样简单明晰,并且,隶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对思潮和流派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保证。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感悟与领会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但仅仅几个文学大师还不足以撑起一部复杂的文学史。现代文学的天空之所以星光灿烂,不仅有鲁郭茅巴老曹,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叶圣陶、冰心、丁玲、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他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的清朗与辽阔、博大与深邃。要完成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学习,不仅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也超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要求。但倘若走马观花似地一带而过,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似乎很简单,教师只需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做出取舍,有所侧重即可,但是又会面临如何取舍、侧重什么的问题。如果以文学史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一种宏观的文学史观,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始终有ป一个文学史坐标的参照。但它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在有限的课时中,在文学史上用力过多必然会压缩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学生难以充分感受现代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领悟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更大的问题是,对文学史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容量和知识积累,这种授课方式似乎更适合对现代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已超出他们的能力和目标范围。

倘若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兼及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的 ☺讲解,由点到面,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充分感受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大有裨益。问题是,文学史的复杂面貌被简化之后,仅仅了解一些初步的文学史知识,可能会将学生引入一种误区,譬如,对一种主流文化运动做出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过滤掉一些不同的声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和甲寅派等,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声音的参与,学生获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应该选择哪些作家和作品。尤其是一些文学价值不高,但文学史价值较大的作品该不该列入学习的范畴。如胡适《尝试集》中的部分诗歌,早期现代白话诗,甚至郭沫若的一些诗歌和历史剧,用现代眼光来看,它们的文学史价值都远远大于文学审美价值。如果把这些作品选入进来,不仅难以让学生感受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反而会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典性产生怀疑。假若不选入这些作品,现代文学发展的链条上将缺少重要的几个节点,学生获得的现代文学史知识将是残缺不全的。另外,以作家作品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会留下一个后遗症,如果学生对现代文学史缺乏全面的了解,会影响后期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和学习。

虽然每种处理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以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为重心更为合适。引导学生熟读几十甚至上百篇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领悟现代文学的思想、审美和文化价值,已基本达到该专业的教学要求。不过,文学史的教学也不可偏废,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还需要做一些梳理。

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类文学课程,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论调:应该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加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以此来凸显文化教学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观点从理论上看不无道理,但在教学实践中会遭遇更大的困境。

事实上,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无论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来说,文化都是现代文学教学的难以回避的重要概念之一。很难想象,谈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时候不涉及新文化运动;同样,现代文学中的几个重要作家群体,如东北作家群、京派和海派、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等从地域文化角度划分出来的作家流派,地域文化在理解和分析作家和作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9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用。既然在现代文学中加入文化因素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那么,究竟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加入多少文化因素才是合适的?

多与少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ด准去量化。这里所说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加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是指一些论者提出对外汉语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服务,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素养的支持。意思是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课不能作为单纯的文学课而存在,应该以现代文学课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为核心,服务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个根本目标。这种观点看似不无道理,其实犯了一个错误:一切学习都以功利或实用为目的。

不可否认,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古人讲的学以致用亦是此理。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有的学习只是为了获得愉悦。即便是用,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有的作用于物质层面,有的作用于精神层面,有的在当时就发挥作用,有的要等到若干年后才显现作用。而现代人所理解的用只是眼前的狭隘的功利和实用,远离了精神、素养、情感等人生教育中的精彩华章。学科为实用而建,课程为实用而设,教学也以实用为目的,传统的基础理论课一再遭压缩,被删减,由此导致的人文精神的丧失、伦理道德的滑坡、价值观念的混乱等等,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最大痼疾。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大学教育的随波逐流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相当多的现代人的观念中,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属于闲书的范畴,它既不能提供知识,也不能提供技能,阅读文学作品也被看作是不学无术的表现,其重要性远远不及记几个英语单词。阅读文学作品只是获得了暂时的精神上的愉悦,而记住几个英语单词可以提升英文水平,进而可以作翻译甚至可以出国留学。在这种思潮的主导和推动下,英语热、计算机热、经济热等势成必然,身背恶名的文学逐渐沦为高考升学的学子们无奈的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看,汉语国际教育就是中文专业被挤压后由中文和英文杂交派生出来的新兴专业,它既利用了传统中文专业的学科优势,又得到英语专业的资源支持,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该专业的行情逐年看涨。但在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核心学科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非常尴尬,如果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อ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压缩教学容量,取舍教学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那么,以文化的名义来渗透甚至侵蚀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在现代文学课堂上大谈特谈中国文化,有可能导致取消现代文学学科的独立性的危险。

我们知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已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规范。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学从发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大致过程,了解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了解重要文学流派的创作特点和基本风格,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几十年的追求、奋斗和反思历程,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文学经典巨大的艺术魅力。虽然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所不同,但现代文学的基本任务不能改变。将文化教学作为现代文学教学的重心,的确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把握,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但文化和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文化教学的任务应该交给相应的文化课程来承担,现代文学教学需要完成的应该是而且只能是这门学科的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毕竟是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的专业,在保证现代文学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中稍稍地向语言和文化倾斜,有意识地融入和渗透语言和文化元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既是现代汉语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语言、文化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文学教学中,适当弱化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突出现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突出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扬弃和借鉴,也许是摆脱困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