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西门子CT在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中的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16排西门子 CT在诊断糖尿病眼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2月之间,在该院接受治疗且行16排CT诊断的糖尿病合并眼动脉硬化的患者50例(观察组),另选择在该院眼科治疗且无糖尿病的30例患者(对照组),对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且进行三维成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眼动脉直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眼动脉颅内段血管直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动脉视神经段血管、眶内段血管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颅内段中的血管异常节段数斑块检出率为32%,视神经段内斑块检出率为26%,眶内段斑块检出率为30%,钙化斑块一般存在于眼动脉颅内血管内,而混合斑块一般存在于神经段动脉的血管以及眶内段血管。结论="" 临床上对糖尿病眼动脉的评估,应首选16排螺旋ct,其具有安全可靠、精确快捷等多种优点,可以为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图像信息,在临床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动脉硬化;16排CT
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治疗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饮食方面的结构改善相对丰富起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人们群众中也在相应的增长,目前还有增加的趋势[1]。但是糖尿病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发病率也较高,其中伴有眼动脉粥样硬化也在逐年增多[2]。近几年,在临床医学上,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及时的改善患者的眼部功能,使其恢复正常,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对于眼动脉硬化的诊断常规应用依靠超声、DSA等方式检测,而16排CT检测眼动脉硬化,为影像学检查驶出了一条准确、无创、安全可靠的新路径ญ,同时血管造影等新技术在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进行诊断[3]。该研究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2月之间,在该院接受治疗且行16排CT诊断的糖尿病合并眼动脉硬化的患者50例(观察组),另选择在该院眼科治疗且无糖尿病的30例患者(对照组),对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且进行三维成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眼动脉直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且行16排CT诊断的糖尿ღ病合并眼动脉硬化的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4~82岁,平均(63.18±19.89)岁,入组患者均有视野模糊不清的临床表现。另选择在该院眼科治疗视野模糊不清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16.17±18.58)岁,30例患者经检查均无合并高血压、无脑血管畸形、高血脂糖尿等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的对比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该研究,该研究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同意进行该研究。
1.2 患者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4]:观察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无造影剂过敏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同时当面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排除该研究对照组患者伴有脑血管畸形、眼部病症;排除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被选入此研究。
1.3 方法
该研究使用 GE 生产的16排螺旋CT进行对两组患者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FOV:250 mm;视野:110 cm;层厚:0.5 mm;螺距:0.6~1.0,重建层厚:0.25 mm;准直:0.5 mm;扫描速度:0.75 s/r;旋转时间:0.35 s;矩阵:512×512。扫描持续时间47.75 s。应该嘱咐患者均匀呼吸,且避免肢体活动。使患者处于仰卧位,头前脚后,尽量使患者眼部扫描部位相对集中。给予患者进行右肘浅静脉进行埋置针管,使用高压注射器给患者注射非离子对比剂优维显370,其中包含碘370 mg/mL,注射速度:5 mL/s,延时7 s后进行扫描。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5]:研究主要以视神经管内段、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为为主要的观察对象。显像过程中介导血管探针技术,准确的观察患者眼动脉中的各个段的直径进行测量,观察眼动脉的斑块类型和所处的位置。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眼动脉的直径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眼动脉不同节段的直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眼动脉颅内段血管直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动脉视神经段血管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左、右眼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5、3.542,P=0.003< 0.05);观察组患者的眼动脉眶内段血管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左、右眼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0.05)。="">
2.2 斑块的检出率、分类及位置
观察组患者眼动脉的颅内段、视神经段以及眶内段血管奸恶共100侧,其中颅内段中的血管异常节段数为32侧,斑♋块检出率为32%(32/100),视神经段内检测出的异常节段数优26侧,检出率为26%(26/100),眶内段检测出的血管异常节段数为30侧,检出率为30%(30/100)。钙化斑块一般存在于眼动脉颅内血管内,而混合斑块一般存在于神经段动脉的血管以及眶内段血管。
3 讨论
眼动脉硬化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外周血管疾病。其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高血脂等多种原因,一般以高血糖患者为主[6]。糖尿病患者的病理表现常为病变的血管壁内膜的异常变化,如:纤维化、粥样硬化;还有管壁中膜的钙化和纤维化,到了病程晚期会引发血栓形成,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发生失明[7]。糖尿病患者主要是机体动脉内膜损伤和组织脂代谢紊乱,致使动脉内膜异常增厚,同时动脉内膜会引发纤维斑块、脂质条纹、钙化斑块及粥样斑块等多种病理变化,进而使管腔发生狭窄。除此之外,眼动脉血管内膜受损,会导致血管壁的电负荷以及光滑程度下降,会导致血小、红细胞等细胞和血管发生静电排斥反应,导致血液的黏滞性升高[8]。同时血管末端微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动脉内膜增生,斑块的形成概率也增加。 该研究使用的 16 排螺旋 CT 检测眼动脉硬化有着显著的优势:①检查时,所有时间较短,能够充分发挥仪器的作用。②螺旋CT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较高,同时显像清晰。③其可以进行血管重建同时减影后的图像没有骨伪影的影响因素 ,还有就是螺旋CT处理图像能力较强。该研究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眼动脉颅内段血管直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动脉视神经段血管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左、右眼结果(t=3.685、3.542,P=0.003<>< 0.05);观察组患者的眼动脉眶内段血管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左、右眼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4.689,P=0.001">< 0.05),说明了患者眼动脉的视神段和眶内段的直径一般小于颅内段血管的直径。因此,较为容易致使血流速降低,进而血管的阻力指数上升。="">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糖尿病眼动脉的评估,应首选16排螺旋CT,其具有安全可靠、精确快捷等多种优点,可以为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图像信息,在临床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婵,董方田,楼慧萍,等.常规体检人群中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1(26):1821-1824.
[2] 魏富春,戎健,陈玉群,等.2 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8):732-736.
[3] Porter CJ,Stavroulopoulos A,Roe SD,et a1.Detection o¿f coronary and peripheral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s 3 an d 4,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2, 22(11):3208-3213.
[4] 李庆玲,郭若汨,李全喜,等320 排动态容积 CT 血管造影对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2):300-303.
[5] 张静丽.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J].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5,15(8):654-655.
[6] Ota H,Takase K,Rikimaru H,et a1.Quantitative vascular measurements in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J].Radiographics.2015,25(5):1141-1158.
[7] 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1.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2030[J].Diabetes Care,2014,27(5):1047-1053.
[8] Willmann JK,Mayer D,Banyai M,et a1.Evaluation of peripheral arterial bypass grafts with multi-row detector CT angiography:comparison with duplex US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Radiology,2013,229(2):46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