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时间:2024-12-26 13:50: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包含着宇宙的无穷信息,而我们的认识相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永远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限的认识不仅不能穷尽大宇宙,就是那些小宇宙,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比如一只苍蝇,一块石头,甚至我们自己,也不能彻底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的无穷性质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在它之中永远有一个无穷的未知的海洋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个存在物都是神秘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彻底认识它。

甚至于,我们的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正确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一无所知。我们所认识的那些事物,本来就早已存在着了,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于是就成了知识,如槐树、鹦鹉、原子、万有引力定律等。至于这些东西本身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我所谓不可知是绝对不可知,即这个世界的本质、它存在的意义以及它为什么要这样存在、为什么会产生这许许多多♡的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律等问题,是我们永远没有能力解决的。知只是相对的,我们只具有相对的认识能力,我们只能生活在我们所能够认识的世界之中。

在大自然这个宴席上,人并不是一位特殊的宾客,每一种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是其他存在物不能替代的。我们人类尽管比其他存在物有着更强大的能力,可是,我们永远无法体验蚂蚁所体验到的世界。如果赶走了其他客人,人类也将从大自然中消失。

我们常常以不屑一顾的口吻来谈论那些“低级的”存在物,还常常把其他动植物只是当作一种食物来谈论,好像大自然创造它们仅仅是为了给我们作食物用的。这实在是对大自然的亵渎,因为它们也同样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啊!而且从进化史的角度看,那些“低级的”生物、无生命的存在物还是我们的祖先,没有它们,人类就不可能出现。因而对它们的不敬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做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也只是她的普通的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完全错了,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只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常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智慧也是同样,小聪明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人类的智慧绝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也远不是最高的智慧,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就本质来说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二百亿年的历史了,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也许,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摘编自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

1.下列各项中,关于“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认知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有限的认识不仅不能穷尽大宇宙,即使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比如一只苍蝇,一块石头,甚至我们自己,也不能彻底认识。

B.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个存在物都是神秘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彻底认识它。甚至于,我们的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正确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一无所知。

C.知只是相对的,我们只具有相对的认识能力。不可知同样是相对不可知,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它存在的意义等问题的认知所需的过程只是会无限漫长。

D.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科学史只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其实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也只 ☻是她的普通的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

B.在大自然的构成中,人并不是一位特殊的宾客,每一种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是其他存在物不能替代的。

C.从进化史的角度看,那些“低级的”生物、无生命的存在物还是我们的祖先,没有它们,人类就不可能出现。因而对它们的不敬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D.我们人类尽管比其他存在物有着更强大的能力,比如,我们即使有一天能够体验蚂蚁所体验到的世界。但如果赶走了其他客人,人类在自然的生存将是孤独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智慧绝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也远不是最高的智慧,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就本质来说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B.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包含着宇宙的无穷信息,而我们的认识相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永远是微不足道的。

C.太阳系只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二百亿年的历史了,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完全有可能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D.宇宙中存在的更高级的生物,他们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也许,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异他甥。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后事元贞太后,以孝闻。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炀帝时,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帝有天下,诏即所葬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后y葬献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太穆顺圣皇后。

(取材于《旧唐书・后妃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窃言于帝曰窃:私下

B.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患:祸患

C.武帝深纳之纳:宠信

D.工为篇章规诫工:擅长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ย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B.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C.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웃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D.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氏是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后来嫁给高祖为妻。

B.窦氏年幼时就曾劝说武帝以百姓为念,善待娶自突厥的皇后。

C.窦氏父母商定,射中门屏上所画孔雀眼睛者才可娶窦氏为妻。

D.高祖听从了窦氏的劝说将自己的骏马献给了炀帝,得到提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

(2)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①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②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注】①那个:即“哪个”。②长安:汉唐京都,此处泛指京城。

8.作者在诗中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生活认知?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说明作者在“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这两句中所表达的意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隐后的陶渊明,不仅有亲情欢娱、琴书雅趣,春天到来的时候,他还要享受春耕之乐:“,。”(《归去来兮辞》)

(2)春天也可以用来寄托人生理想,曾皙就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苏轼在《定风波》中用带有春风、斜阳等意象的两句诗“”和“”,抒发了自己经历风雨之后的感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信仰

下午两点半,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儿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坐定,自顾喝茶,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抖瑟着。我没叫他坐,他也不坐。

他姓蔡,70多岁了,是上访专业户,我们都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看见他,都乐了,都说,蔡老头,又去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其他人也不问,都去忙自己的事,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他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都将头抬了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又都一齐看着蔡老头。

老头高兴了,自个儿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猛吸了一口烟,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说,这么说,他们认定你是1940年入党的了?

老头说,不,他们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几个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只有老头不笑,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也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

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十几年来,他一直在上访。本来,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十几年里,他跑广州、跑北京,几年工资都倒贴进去了。这一次,他去北京,是去找一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蔡老头说,是真金,就不怕烈火烧。

我对他说,这么说,蔡老头,这一次你没有找到你那位战友?

不,找到了。老头说,他也说我是1940年入的党,我确实是1940年入的党。就是那一年,日本鬼子的炸弹炸伤了我的左腿。老头说着就卷起他的裤腿,把那一个碗口大的疤指给我们看。

老头的固执劲儿又来了。屋子里的几个人又都笑了起来。按惯例,老头接下来会呈上他那一叠厚厚的材料。那一叠材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村委会的公章,老头每到一个地方申诉,就一定叫人家盖上公章,明明那公章一点也不管用,可老头信它。那一叠材料里,就有我亲自给他盖上的十九个公章。我拿出公章来,准备给他盖上第二十个公章。

可这次老头没带材料来,见我们都笑,老头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我说,蔡老头呀,你这次来,到底想干什么呀?

老头搓搓手,说,嘿,我要干什么呀?突然又说,你们都是党员吧?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道,蔡老头,党员又有什么用呀?你还是先弄清自己是哪一年入党的吧。

老头激动起来了,满脸通红,牙齿格格地响。他大声说,我告诉你,小子,我是1940年入党的,我是老党员了。入党没用,干啥有用?你说说,你说说。泡歌厅、包二奶,这些就有用了吗?你们这些人,还是共产党员吗?

老头几乎要跳起来了。他说,我这次去北京,我那位战友死了,他死了,我突然想开了,他干了一辈子革命,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我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争什么,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老头突然“啪”地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清脆的一巴掌,像打在办公室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不说话,老头脸色发紫。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

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信仰”为题,既有作者对人物塑造的考虑,也体现了作者对情节设计、主题表达的用心。

B.第一段中“我”自顾喝茶、不理蔡老头,这是因为“我”久坐办公室而有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

C.蔡老头初进办公室时“局促”“抖瑟”,是因为天气的阴冷,再加上办公室人们的冷漠,没人理他。

D.蔡老头反复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入党时间的问题已经彻底释然,因而激动不已。

E.结尾“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既与前面“我们”的“笑”形成对比,也暗示“我”内心的痛苦,含蓄而发人深省。

(2)作品中最终让人落泪的蔡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说“蔡老头真是个怪物”,请概述“我们”这样认为的理由。(6分)

(4)小说中写到了办公室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党员有什么用”,这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朱生豪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学习,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这是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心得,“研诵”两个字尤其值得玩味。按字典解:研,有细碾、细磨和深入探讨的意思;诵,当念,读出声来。这是朱生豪和莎士比亚沟通的特殊方法。在世界范围的汉语界,除了他,别说把莎士比亚全部剧本从头到尾研诵十几遍,就是仅仅把一个剧本阅读够十遍(哪怕是《哈姆雷特》),如今恐怕没有一个莎士比亚学者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朱生豪在三十二岁时就译出了莎剧三十一种,莎翁地下有灵知道后都会惊愕万分的。莎翁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亨利六世》时二十六岁(1590),而最后一个剧本《亨利八世》则是在他年届五十时(1612)写出来的。莎剧的成就说一千道一万,最大的不平凡之处在于莎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体验写进了他的剧作。莎翁的创作时间跨度为二十二年;仅以这二十二年的人生体验计,青年朱生豪就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朱生豪做到了尽可能地贴近莎士比亚戏剧的真谛,理解并翻译成另一种美丽的文字,其成就之大,可见一斑。这一方面归功于朱生豪的悟性;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方面,自然归功于他的“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研诵越深,理解越透,翻译过程中的体会自然越多。诚如他在世界书局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序言》里所说的: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处是否顺口,音节之处是否调合。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读着这样一段精辟的翻译谈,我们看得出,他不只有翻译莎剧的行为,更是在探寻一种翻译莎剧的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的戏剧是说。既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朱生豪在翻译过程中,“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处是否顺口,音节之处是否调合”。终于,他译出了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体,文从字顺自不必说,“明白晓畅”的译文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文采更胜人一筹;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出的十分情绪化、十分个性化,甚至十分极端的话,同样淋漓尽致。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汉字经历了①两大发展阶段。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文字,②。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③,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17.为了解在校中学生课外读书的总体情况、发挥经典文学作品的渐染与熏陶作用,团市委随机向本市三所学校的一千名中学生发放了调查材料。调查内容以及有关数据如下两表所示,结合调查目的,请用简明的语言陈述调查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6分)

【注】表一中的“比例”指的是将每类阅读材料作为课外阅读首选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从村庄走出沙漠,一般只需三天三夜。可奇怪的是,当地无人走出过沙漠,每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一个成功穿越沙漠到达比赛尔的外来人说出了他的诀窍: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极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浑浑噩噩,迷失于荒漠般的人生,也正是因为缺失了对北极星的寻找与向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C

解析:作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不可知也同样是绝对的。因此,也就不会有所谓无限漫长的“认知过程”。

2.D

解析: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也不能彻底认识,我们永远不能体验蚂蚁所体验到的世界。而且,人类赶走了地球上的其他客人,人类也将随之消亡。

3.C

解析:“完全有可能”表述错误,应该是“一定”。

二、(一)4.C

解析:对句中词语的解释,要有两个重要的“知晓”作为支撑:一是知晓我们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所具有的常用的意思;二是知晓我们所要解释的词语所出现的语境的整体语意。一个词语所具有的意思往往是多项的,但其具体词义则是由它所出现的语境的整体语意决定的。“武帝深纳之”,单看此句,解释“纳”为“宠信”是能讲通的,但我们回到文中,此句前面讲的是窦氏私下对周武帝的一番建议,这样“深纳之”,就应该是“由衷地接受建议”。

5.C

解析:做断句题,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持:一是知其大意,二是瞻前顾后。本题有两个考查点:一是“或淹月/不释衣履”中间断与不断,但看后半句,语意明确完整,“不脱衣服鞋子”,似乎可断,但再看前半句,则发现“或淹月”是说“有时整个月”,语意不完整,当与“不释衣履”整合,表示“有时整月不脱衣服鞋子”;二是“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与“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仿佛都表意完整,但我们再看前一句,“又善书”,意思是“又擅长书法”,那么,后面的句子只能是“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意思是“和高祖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人们辨别不出”。

6.D

解析:文本讲述的是高祖并未听从窦氏的劝说将自己的骏马献给炀帝,结果因为这件事情遭到贬谪。高祖后来多次寻找好的鹰犬进献给皇上,才被提拔为将军。

7.(1)就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孔雀,暗中约定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解析: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主要是考查对句中文言词语意思在特定语境的确认,以及对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的准确掌握。本组句子主要考查句子成分的省略和“辄”“潜”“中”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这些(鹰马都是)可以进贡(的良品),不可久留(在自己这里),如果有人和皇上说的话,必然会连累到您,希望您仔细考虑。

(二)8.主要手法:对比(1分)。用功名争夺的喧嚣与美好ข的自然形成对比(2分);用“山”永恒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形成对比(2分)。

解析:全诗从表意而言,可分两大意思单元:从“晨鸡初叫”到“今日少年明日老”为第一个意思单元,先来呈现功名路途上的争抢喧嚣以及期间人的生命的匆匆老去;接着再由“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构成第二个意思单元,鲜明地揭示自然的美好,而且是永恒的美好,相对的是人的生命的憔悴。从而形成两个大的对比:一是“功名争夺的喧嚣”与“美好的自然”对比,二是“山”永恒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对比。

9.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苦短(2分),世人应该放弃功名富贵等身外之物(2分),从永恒而美好的自然中体会人生的趣味(2分)。

解析:单看这两句,我们很容易读出“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意思,再从“人,憔悴了”与前文的呼应,我们自然又能读出“世人应该放弃功名富贵等身外之物”的意思,回头再看“山,依旧好”,显然作者还在期待读者“从永恒而美好的自然中体会人生的趣味”。

(三)10.(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1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A项关于“小说以‘信仰’为题”的解说,周全而准确,得3分;D项对“蔡老头反复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的语言解读,讲“对自己的入党时间的问题已经彻底释然”没错,只是更明确的说法应是他重新彻底唤醒了内心的信仰,得2分;E项把“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解释为“我”的“内心的痛苦”,应该有这样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面对“蔡老头”被他战友的行为感动,重新唤醒信仰而引发的强烈震撼,和被“蔡老头”为先前淡忘信仰的惭愧而引发的同样的愧疚。B项解释“我”自顾喝茶、不理“蔡老头”,说“这是因为‘我’久坐办公室而有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是错误的,应是大家对蔡老头“上访”的不理解和已然习惯;C项说“蔡老头初进办公室时‘局促’‘抖瑟’”,生动地表现了“蔡老头”为自己纠结于个人的入党时间的所谓“大事”而淡忘了对党的信仰的强烈惭愧,选项中归因“天气阴冷”“人们冷漠”是错误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