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摘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必修的工具学科。它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拓宽思维的抽象性。它没有语文课的那种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美术课上那种色彩斑斓的画面,更没有音乐课中的那般活泼动听的欢快节拍,只有10个单调的数字和抽象的加、减、乘、除,学习起来必然枯燥乏味。
关键词:解题能力;课堂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143-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爱和热忱产生。”因此,怎样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作为一种乐趣,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
1.构建数学模型意识,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r,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ซ。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要把有效教学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效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要让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成为书本与生活的对接舱,成为知识的生成器。我们首先要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把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教学管理的中心工作。要借助于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学有效性不固定在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倡导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倡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方式的生动性。现在我有一种担心,就是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人,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当一个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无论多高的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我希望全体教师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多,提出的问题多,师生对话的频率高,自主思考的时间长,教和学的效率就高。同样地,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老师教学再好,学习的方法再好,但是学生不用或不会用,也是一个问题。当学习成了学生的兴趣、习惯,我们的教学有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这里我还要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偏向,要狠杀讲风。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通过多种学习的形式,使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
♚教师可考虑在小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遵循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在《论语》中最先提出的,指学校、老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肯定的教学原则。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
班级统一上课的方法是目前学校教育中很基本的教学模式,它虽然持续了很多年,但他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学步调一致,不能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有些学校一味追求考试成绩,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只是用着异常固定的方式“孜孜不倦”地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一批又一批不同背景下的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差异非常明显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的是普通不分等级不能扬长避短的教育,没有丝毫创新可言,不能很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严重缩减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知识能力的空间。因材施教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不同学习者不同能力等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像马克思讲的那样,要正确对待差异,不能同,要存异,要追求个性,做到既能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基础不好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创造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期待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