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县震损水利设施恢复重建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原名中甸县,中甸藏名建唐,纳西语称其为主地,汉译为中甸,地理坐标为东经 9920~10019、北纬 2652~2852之间。全县面积 11613km2,是云南省国土面积第一大县,境内居住有境内居住着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等 9 个世居民族和其它民族共 25 种,东与四川省稻城、木里二县接壤,西、南与丽江县、维西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德钦县一衣带水,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
香格里拉县是 2013 年8.28、8.31 的地震发生地,震源深度 10km,最大震级 5.9级,余震已超过 1432 次,最大余震 4.5 级。地震灾区许多山体发生滑坡坍塌,通讯、供电、供水中断,桥梁、农田、水利等유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供水、蓄水、防涝、水土流失等风险等级提高,基本保障能力大幅下降,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 14.68 亿元。
1 香格里拉县水利设施震损的基本情况
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8.28 8.31地震受灾范围行政区划涉及云南省迪庆州各县,其中香格里拉县灾害严重,一般影响区涉及德钦县、维西县。通过逐件排查和现场统计,全县水利工程设施震损情况为:江河堤防 3 处,累计长 12.854km;人饮工程 47 项,水源设施 57 个,供水管道 214.44km,影响人口 3.2 万人;灌排建筑物 1 座,渠道长度148.504km,影响灌溉面积 41.64 万亩。
2 震损水利设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地震对香格里拉县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破坏,对当地河流的防洪安全、水文情势、城乡供水安全以及水利设施运行安全、生态系统的稳定、人民生活质量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震后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3.1 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地震是一种地壳内部岩石在经历巨大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而引起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2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趋势
本次地震所属区域属大规模水土流失容易发生区域,地震对地表破坏严重,震后降雨及在雨季来临时存在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地震发生后的 1~2 年内将是水土流失的高发期,加剧区域内水土流失。
3.3 水环境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香格里拉县环境监测站对震区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应急水样采样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震区饮用水源监测指标除总大肠菌群偏高外,其它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要求,地震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较小。
4 对大气环境、声环境的影响变化趋势
本次地震对区域大气环境和声环境只产生短暂轻微影响,并不会导致大气环境的改变。
4 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影响
4.1 主要有利影响
堤防工程:堤防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河道的行洪安全得到保证,有效保护两岸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4.2 不利影响
根据规划区的环境功能要求、结合本次地震对堤防及其它水利设施的损毁情况,结合除险加固针对具体水利设施采取的方案分析,本次除险加固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如下:
植被及植物的影响:除险加固方案的实施仅在料场区、河堤沿岸等局部区域对植被产生影响,且影响到的植被类型多为次生植被,面积和数量相对较小,在施工结束后,料场区域的生态植被逐步恢复,除险加固的实施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很小。
5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
加强隐患排查,强化环境管理,应加强对加油站、市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尾矿库、堤防、重要水利设施、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隐患排查,严防地震带来的次生环境灾害。
加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值守制度,在专家督促、指导下落实应急预案,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应加强灾区水源地、出境河流的应急监测,密切监控污染,对可能发生跨流域污染事件的,相关环保部门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沟通,搞好污染联防工作。
灾民及救灾人员居住在帐篷里,人口密度较大,当地的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虫媒传染病和水污染传染病的发生,因此,应对灾区加强防疫和监测工作。
6 结语
1)灾后重建过程中,应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灾后恢复重建特点相适应的制度和保障体♡系。明确政府、社会、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中的权利与责任,统筹管理和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社会、受灾群众、企业等各方面作用,建立多元投资、激励各方广泛参与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的体制和机制。
2)除险加固实施方案实ฑ施过程中,带来的主要不利环境影响是:滑坡、泥石流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施工期造成少量植被的破坏,损失一定数量的植物ϟ资源,地表扰动造成局部新增水土流失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对工程区的水体、大气、声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局部污染。只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加强管理和协调,才能使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