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真武庙言志之“斗是”内涵
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仙逝后,其四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护柩入关,安葬于刘蒋村,守丧期满,四人分手之际,于陕西鄠县秦渡镇真武庙畅谈各自志向,马钰说志在斗贫谭处端说志在斗是,刘处玄说志在斗志,丘处机则志在斗闲,这可称为真武庙言志。
一、关于真武庙言志的不同诠释
关于真武庙言志的内容,在《甘水仙源录》、《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等文献中都有记载。不过在《玄风庆会图说文》,所言志向是马曰志贫,谭曰志是,刘曰志志,惟宗师志闲,与其他文献中略有差异。
二、关于斗是的不同解读
马谭刘丘四人在真武庙所言志向,与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体现了各人心性修养方面的基础与不足。谭处端的父亲是鏐镣之工,就是加工金银的匠人,挣的钱正好够一家人花销。谭处端富有文采,写得一手好字。他年轻时业☼儒,有儒家建功立业的追求,同时又倜傥不羁,对修道之学多有涉猎。师从王重阳后,谭处端学道进展很快,王重阳离世时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知道,就是已经明了修道之事,体悟到大道的灵命玄妙,但是还不能定于其中,尚需进一步磨练,这是斗是的心性修炼状态。
三、斗是内涵探微
1.斗是的对象
如上文分析,谭处端对于是非的判定是从修道炼心的角度出发:是,即正确的方面在于真灵剔正、心地清凉、万事俱忘、开真性、本来面目;非即不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无明心、悭贪、嫉妒、财色心等情思旧欲。关于修道炼心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欲断情忘,离非达是,心底清凉乃至明见真性。不过斗是的是,解读为是非之心不够贴切。作为谭处端心性修炼的心法,斗是应该充分体现在其修炼的过程中,是易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其对象不应该是概括的内容,而应该是内心✿经常出现的问题。
2.斗是用功的方式
斗是是心性修炼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及时觉察心中所生的无明✡心,这就要求内心时时保持查照之心;二是觉察到无明心出现后,能够不受其困扰,不纵容其发展,乃至于消融化解。查照之心即是道眼、真性,消融化解要求心神安住真性本源。谭处端在谈论无明心时,大多会提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 ϡ,如真性、本来面目、真源、道眼、灵源等,也就是指人本来具有的灵明性体、常被蒙蔽的本来面目、真性。两者之间相互制约,无明心强大时,真性隐藏;真性显现占据上风时无明心退位,斗是就是以真性克除无明心。
3.斗是用功的时间
前文提到过谭处端每见日省其心,晚则校勘自旦所起之念,旦则校勘自夜所起之念,日复一日,未.尝少衰。日夜校勘所起之念,正是斗是过程,从时间上要求日复一日不间断地用工夫。
四、斗是的修道意义
修道的关键是磨练心性,斗是是颇为高妙的心性修炼方式,突出了心性的两端灵明性体与无明,以灵明性体觉察、消解无明心,成效很显著。无明心就是各种凡俗欲望,包括感官享乐与社会关系中的认可,对应的是有形有相之物;对于空性的体认不能靠感官感觉外事外物,而是用心性本身的觉察能力向内觉察,对应的是无形无相的空灵的道。其心性变化过程体现了心性修养的重要原则:心神要从常人依托于有形有相的外事外物转变到心系空无的道。白如祥概括谭处端心性修养思想是人必须要有觉悟,把ร被颠倒的真心再颠倒过来,消除无明,守住真性的清明状态?,斗是高度概括了这种思想,也包含了具体心性运用方式以清明真性化解无明。
综上所述,以是非之心,尤其是以修道人的是非之心解读斗是的是,可以解释得较清晰,但与应有含义尚有差距。斗是的是指心中所生念头,尤其是指世情欲念,斗是就是以道心克服、化解这些念头,做到心地灵明,与道为伍。斗是这种心性修养方法在传统文化中很受重视,是各家心性修养的重要功夫。分析谭处端修道的历程,可以看出其斗是的志向,既有其前期心性修养的基础,这是其确定斗是志向的缘由;同时也对其以后的修道,尤其是心性修炼有重要指向意义,这是坚持斗是之志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