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与换装:赣傩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文化价值

时间:2024-12-27 13:36: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对赣傩资源数字化建设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当前这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严重滞后最值得检讨的一个因素。必须深刻看到,数字化建设不仅是运用现代文明传承和保护赣傩古老文明的一场文化抢救,也是今天数字化时代实现赣傩资源文化传播、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新所必须完成的一次文化换装。

关键词:赣傩资源;数字化建设;文化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数字化,就是一种通过运用计算机语言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综合性技术[1],包括数码摄影、数字录音、三维信息获取、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实现、人工智能、多媒体互动、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等,它是继语言、文字、印刷和电磁之后人类中介系统的又一次革命,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对于包括傩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待和处理,一个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开始推动数字化的“世界的记忆”项目,我国1996年也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2010年10月还正式开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也早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升到了“国家行动”层面。

赣傩是江西地方文化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也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有的活体遗存来看,主要分布在江西的萍乡、万载、乐安、南丰、婺源、德安、吉安、临川等地,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等,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国家级傩文化的重点省区,江西理应承当起传承和开发赣傩资源,发展和振兴傩文化的历史重任,开展赣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无疑是完成这一重任的必然之举。为此江西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着这种古老文明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但从目前实ท际情况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还不容乐观,不仅进展缓慢,而且水平较低,数字化后的效益体现也不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鸿沟”。

一份最近的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傩文化数字化保护现状的专题调研即指出,与国外和我国其他地方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傩文化数字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重文化资源开发,轻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目前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傩文化专题,江西傩文化旅游资源库,傩文化门户网站、傩文化数据库都几乎还是空白;另外,傩文化数字化技术也不够先进,技术过于保守和单一,目前采用较多的还是数码照片拍摄、数字录音、数码影像摄制等相对简单和经济实惠的技术,停留于记录复制层面,而像实物三维特效制作、虚拟场景动画构建等更加先进、交互性更强的技术尚未能加以广泛应用[2]。

赣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此种滞后和不足局面,与我省作为傩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亦难胜任发展和振兴傩文化的重任,可以说近年来,贵州傩、安徽傩等在国际国内比江西更有知名度的时候,江西傩却在相当长时间里,显现出“羞涩”状态”[3]即莫不与此相关。赣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滞后和不足,究其原因,除了我省经济欠发达,技术和人才尚缺乏等外,对赣傩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不到位,尚未能全面和深切的认识到数字化建设之于赣傩资源的文化价值,恐怕是最值得检讨和思考的一个因素。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这一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直接影响了这一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运作路径和功能效果。

二、一场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抢救

探讨数字化建设,对于赣傩资源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必须正视赣傩资源作为一种濒危文化资源的存在,正视赣傩资源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这一事实。作为一种滥觞于殷商的文化,赣傩同许多古老的文明形态一样,虽然历经几千年农耕社会的风雨洗礼而不绝,但在今天信息社会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却面临衰败和消亡的窘境和危机。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傩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首要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赣傩的这种濒危状态主要是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来自赣傩自身的残缺和后继乏人,故有一个需要传承的问题。在残缺方面,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赣傩资源中的傩面、傩服、傩庙等许多傩文化实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变质,如万载傩、德安傩的部分舞蹈动作、音乐、戏剧情节等艺术成份就存在严重的残缺现象,如何对其进行修复显得非常紧迫。同时,作为一种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傩还面临着传承人的日益减少而导致失传的危险,当前我省一些擅长傩技、娴熟傩仪、精于傩舞的老艺人就在相继老去或过世,导致赣傩这一原生传承空间一再被压缩,有些已趋于濒危,甚至失传。

外部则来自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挑战,故有一个如何保护的问题。在今天信息社会中,赣傩原先赖以从容发展,躲避外来冲击而得以得到自然保护的封闭性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已不复存在,而在现代文明和主流文化的吸引下,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也似乎正在失去对这一古老文明的兴趣和热情,赣傩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的严重威胁。可以说,对于赣傩资源,若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抢救保护,必将造成这一江西“地方文化记忆”的中断、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彻底消失的损失。

应当说,对赣傩的传承和保护,人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但过去基本上主要是依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和文献记载与馆藏式的静态方法来传承和保护。据考察,建国后到90年代以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傩文化的保护手段,主要就是编撰汇集出版自明清以来江西各地乡傩的相关记载,90年代以来才逐步开始采用录音机、唱片机、照相机等摄影、摄像技术手段记录和保存,进入所谓数字化保护的初级阶段[4]。对于傩文化资源来说,这种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今天看来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例如,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师徒性传授,就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因强调传承人的个人因素,必然给赣傩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这种传承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保守色彩和地域限制,对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限制性,不利于本身的创新发展[5]。又如,由于傩文化资源主要体现为一种口传文化,由口头曲艺、仪式表演、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组成,是一种活态性、变异性很强的特殊文化形态[6],迥异于主要靠书面传播的典籍文化。因此,仅仅依靠文本记载和馆藏式的静态保护方法,根本就难以做到对赣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至于通过图片、录音、录像等技术方式的保护手段,也存在着技术单一,缺乏文化语境信息,照片和录像带容易因时间流逝和受环境影响而老化、失真以及信息模糊丢失等问题,而难以被长久保存等不足。 显然,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对赣傩资源进行抢救的迫切需求,那种仅仅通过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对赣傩现有的有限实践者和尚存实物进行抢救和保护也远远不够。在今天社会变化如此迅速的环境下,赣傩资源的抢救迫切需要寻找和建立一种全方位、立体化、永久性的“活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体系,而从目前人类创造的技术来看,恐怕只有数字化建设,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数字化已被证明是当前一种保护人类文明不至毁灭最有效又最可行的方式和途径[7]。它不仅有原汁原味的记录和固定的永久保存功能,也具有进行语境修复和历史复原的情景再现功能。

运用数字化技术来传承和保护赣傩资源,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传承和保护方式的不足和局限,将那些即将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傩文化现象抢救保留下来,尤其是它可打破传承人个人因素的限制,让赣傩文化的传承走出落后和低效率的“师徒传承”狭路;而且它具有其他文化传承和保存手段所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如储存容量巨大,信息采集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可实现文化信息分布式存储,加强文化保存的安全性;可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迅速复制;它还可通过活体影像、动态影像等技术将静态的文化遗产得以动态体现;它不再局限于文字和绘画等止于平面的状态,而建立起立体的网状保护体系。尤其是像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网络技术,甚至能够对赣傩资源丢☮失的文化语境信息以及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信息模糊与缺失进行空间修复和虚拟再现[8]。

总之,必须看到,进行赣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将其纳入今天的数字化记忆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对于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赣傩文化传承乏人的生存危机,而且为赣傩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潜力,不失为一种用现代文明挽救古老文明的有效途径[9]。

三、一次古老文明应完成的现代换装

数字化抢救所具有的对赣傩资源的上述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作用,只是展现了数字化建设的部分文化价值,并未能全面揭示数字化建设之于古老江西文明振兴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二者的复杂关联,至少它没有将数字化作为一个赣傩资源需要积极应对的文化环境来看待,也没有看到地方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是地方传统文化发展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事实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赣傩资源进行传承和保护,仅仅只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的最初动力,如若认识仅限于此,将可能妨碍今天数字化时代下赣傩文化振兴事业的有效进行。

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赣傩资源,振兴和发展中国傩文化,我们认为数字化还应当是赣傩资源这一古老文明必须完成的一次现代换装,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建设,让赣傩资源的老面孔,换上数字化的新衣裳,获得一种数字化文化的新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化建设,不仅是赣傩资源面临濒危形势的抢救需要,也是其进入到数字化时代的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其应对时代挑战,适应时代要求,参与时代对话的重要载体。

赋予数字化建设这一文化身份对于赣傩资源来说,其理由和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有助于赣傩资源的文化传播,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能够被当代受众所认识、所接受的文化产品。文化传播对于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对于赣傩文化的发展和振兴来说,仅仅是传承和保护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广泛的文化传播,赣傩就很可能沦为一种藏之深山,永远只是供自己孤芳自赏的地域性、边缘化文化;另外,获取文化遗产资源不应当是部分人的特权或娱乐休闲,而应当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10],因而也必须通过某种传播技术和方式将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最大范围地提供给公众、服务于公众,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

ห然而对于散存于民间乡野,过去主要流传于闾巷草野的古老的赣傩资源来说,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毫无疑问,必须进行一次数字化的文化换装才有可能。这里存在一个所谓“解码”的问题。即对于原生态的,或者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赣傩资源,如何根据信息内容重新“译回”人类生活世界,进而被识别、被接受而得以传播开来。这种文化解码和文化传播,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与数字化技术的对接是必须的。权威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产品只有采用数字格式才能进入数据通讯网络而被作为信息加工处理,为公众所检索和了解。这就是说,文化资源只有具备可数字化的形式,才能进入新的传播渠道,为广大公众所发现和认识[11]。

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科技一直是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达芬奇曾说,艺术只有与科技联姻才能高飞。马克思曾高度评价技术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传播的意义:“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2]。而与口语、文字、纸质媒介以及电磁媒介等文化传播技术和媒介相比,今天数字化技术的文化传播威力已非过去所有的传播方式所能比拟。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概念,突破了地域和群体的界限,具有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迅速、互动、廉价等诸多优势,可使文化资源的传播在展示规模、展示模式、展示效果、受众范围等各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有助于赣傩资源的文化消费,增加赣傩资源的附加值,实现这一资源的增值和升值。所谓文化消费,是与物质消费相对的概念,是指一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过程[13],简单说就是公众接受进而应用文化的一种行为。任何一种文化资源,只有得到这种消费,才能实现它的存在价值,也只有通过文化消费,才能增加和提升它的价值。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走文化产业化道路。事实证明,数字化,不仅可扩大文化的传播,而且也是一条实现文化产业化的有效的快捷路径,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当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正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文化产业,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14]。

作为一种蕴藏深厚历史底蕴和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赣傩资源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是一项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化建设,抑或经济发展,都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旅游服务产业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中都拥有广泛的开发前景。正如有学者所评论的,赣傩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在从巫术到艺术,从仪式到戏剧,从娱神到娱人,从农耕到数字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价值,成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的重要基础,它表现形态的原始性,呈现方式的表演性,以及融合、多元的人文性,使其完全具备了符号消费的“文化资本”[15]。 基于此,赣傩数字化建设的一个方向,就是必须运用和通过数字化换装,使之走向产业化,广泛进入文化消费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循环的数字价值产业链,完成赣傩资源从文化传播再到文化消费的数字化转换。可以说,数字化建设就是今天基于文化消费的需要,而对赣傩资源进行的一种合理、可行的产业化转换途径。因此,赣傩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实施,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化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问题,还应抓住数字化浪潮的机会,把赣傩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到文化消费的层面,为它在数字化时代构建一个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体系,让赣傩资源以适合的数字化形式用起来、活起来,以推动我省的产业升级,打造我省的旅游经济品牌。

(三)有助于赣傩资源的文化创新,实现这一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也是一种文化创新的有效工具,它不仅可以催生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而且也可以通过所谓的技术重构和再造解读,赋予旧文化以崭新的文化生命。应当说,在保存和传播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换装的第二次开发和创造,推动赣傩资源的创新,挖掘其中的新价值新功能新用途,实现这一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才是对它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最终旨归。

事实上,变迁发展是民俗文化常态,从来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赣傩资源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任何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理由,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赣傩资源如果不进行数字化创新,就不可能有吸引力,必将为时代所无情地抛弃,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淘汰出局。

所谓赣傩资源的数字化创新,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要通过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成为能够被当代受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16]。这一创新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与缅怀,而是打通赣傩资源与数字化时代的关联,全面发掘赣傩资源的现代文明元素,重构赣傩资源的文化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建设的功能不再是保存、传播和消费文化资源,而是“切切实实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作工具”[17];人们的任务也不是一味的复制、扫描和播放,而是要把自己的创作才华注入到赣傩资源的数字化创新当中去,用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解读和开发着他们创作的作品。

注释:

[1]雷弯山.数字化:民族文化弘扬之道[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4,46-51.

[2][4]刘艳玲,蔡小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傩文化数字化保护现状与对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55-57.

[3]胡建华,王世瑛,胡亚光.江西傩文化文明基因与现代文明构建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4:94-97.

[5]胡亚希.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8:196-200.

[6]聂森.数字化背景下的傩文化保护新途径[J].前沿,2014,12:217-219.

[7]蔡曙山.论数字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4:33-42.

[8]刘先福,张刚.民间文化的数字化类型与空间演示[J].民俗研究,2014,5:26-33.

[9]文侃,何敏琴.傩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萍[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34-37.

[10]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5:30-33.

[11][13][14]耿爱英,孙庆霞,李传实.论现代科技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6:118-1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338.

[15]刘笑春,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赣傩文化价值研究[J].企业研究,2010,10:138-140.

[16]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5.

[17]姬相轩,张 雪.传统文化数字化的三段论[J].现代视听,2009,2:✍34-3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