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行为失范纠偏中的尝试

时间:2024-12-26 14:59: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中职生的失范行为是指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违反现有教育规范的行为,即与现有的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中职学生行为失范纠偏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实践,发现运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行为失范纠偏中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中职学 ヅ生行为失范纠偏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行为失范纠偏中值得尝试。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范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

(二)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也✿就是传统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方法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 ッ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行为失范纠偏中的正向力量

中职生失范行为的表现为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种积极的失范(超越合理规定的有意失范),情绪特点是:自信、兴奋、挑战、快乐,行为表现:不合已有规定,有新想法新思路新创意、错中有对;(2)青春期特有的失范(是自我意识的增长,是自我主张的表达),情绪特点是:冲动的、慌乱的、害怕的、不可遏制的,行为表现:尝试的、跌跌撞撞的、知错就改的;(3)压力状态下的失范(紧张反应模式:战斗逃跑反应、退缩回避反应、僵直反应),情绪特点是:紧张、焦虑、恐惧、慌张、退缩,行为表现:争吵打闹、挣扎行凶、退缩回避、僵直无助;(4)不良教养导致的失范(从小家里人、村里人就是粗口直冒),情绪特点是:粗鲁的、冲动的、自私的、冷漠的,行为表现:无理、冒犯、没有界限感、没有敬畏心。

中职生的失范行为较一般普高学生的更为严重,反复性也更强。教师和家长在面对这部分学生时往往依据个人的教育理念和个人人生观通过简单的办法进行处理,并不能为学生的未来的生活作出有效的指导。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行为失范纠偏中的有多重德育效应。

(一)为积极的失范行为的学生纠正行为误判

积极心理学主张,找到个人优势,关注优势,并加强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

积极的失范行为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希望张扬自己的才气,在教师和家长面前总想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对一些事情总想亲自体验和尝试。这些学生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然而有时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任何手段,直至违反校纪校规。受到惩罚极容易产生委屈、受轻视、抵触等负面情绪。

此时,积极心理学的介入则能起到一定的纠正作用,通过诊断认可恰当的行为找到学生的个人优势,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释放正能量,作为老师学校支持来自学生的天赋,为他们提供平台与渠道释放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学生社团、项目组等,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促使有意义的行为出现,从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发扬光大,收获到良好的品质并受益一生。[2]

(二)为青春期和压力状态下失范行为的学生调节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相信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职校生的青春期特有的失范行为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急剧发展带来的心理动荡,对自我形象的模糊、怀疑与不自信、过激的言行的产生等。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

压力状态下的失范行为主要为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遇到巨大压力,挫折容忍力弱,压力荷尔蒙瞬间释放,头脑供血不足,无法思考,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产生狭隘、紧张、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负面情绪。[3]

积极心理学的介入,在理论上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如爱、感激、乐观等,寻找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向他们提供调节情绪的平台,如提供有针对性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与人物发生心灵契合和沟通,使其情绪得到调整和慰藉,进入了有所排遣、有所纠正和有所升华的情感状态,对缓解心理重压、填充空虚生活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在实践上安排好青春期教育课,协助学生了解与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与社会角色等的新变化并知道应对方法。同时,教师或家长要有觉察孩子陷入压力状态的能力,及时给予安慰与保证,消除压力源,使其大脑恢复正常。

(三)为不良教养导致行为失范的学生构建和谐人际

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等。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中职生不良教养的失范行为主要来自于其生长的家庭环境,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自身修养的缺失和赖以生存的不良周围环境,使部分学生养成长期以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却很少考虑尊重关心别人;有的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很少关心他人与集体;有的甚至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形成自私、冷漠、孤僻的个性特点,步入社会中人际关系也随之恶劣。

积极心理学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所以,在面对不良教养失范行为的学生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处境,利用积极心理学,传输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创造条件,补人际交往课,从礼貌做起,体验尊重、有礼、有序、换位思考、共情同情等人际能力。实践证实,当学生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失范行为纠偏中的实施条件

积极心理学进入中职校园,有其重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该理念在国外学界已日趋成熟,在国内的研究也已缓缓起步,将其广泛运用于中职生行为失范纠偏,则还有很多紧迫的工作需日渐积累。

(一)教师要正确领悟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是前提

教育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实施前提是教师必须领悟积极心理学的精髓。作为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传统心理学运用一直是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主要手段,但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强调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它不仅能医治行为失范还可以预防,真正达到治标又治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教师只有领悟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才能深入学生并对失范行为的学生起到真正的纠偏作用。

(二)做好学校、家庭、学生三维共建体系是关键

积极心理学的落实仅仅依赖教师还不足以对中职生行为失范进行纠偏,这是一项持久实施的校园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机制的支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全员参与,承担起行为失范学生的精神导师。

积极心理学的落实要做好学校、家庭、学生的三维共建体系是关键。首先,以学校为中心,营造尊重、宽容、鼓励进取、阳光、创意的校园文化;鼓励全体教职工关爱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体现其成长与进步的渠道;优化校园环境,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优美的环境可消除学生的压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其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鼓™励营造温馨有礼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预防中职生失范行为的重要环节。同时,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创设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奉献自己,在为人服务中感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干预科学,中职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干预场所,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纠正学生的失范行为,而且可以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策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