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讨

时间:2024-12-27 14:53: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 在赏析中知人论世,揣摩意境,品味语言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与别类文学相比较,更加严谨、纯粹和精致。它是激情和语言的艺术,所以对诗歌的学习,贵在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

诗,首先是情,然后是理。要了解一首诗在写什么,它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老师为把诗情传递到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 很有必要采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方法,谓之知人论世。知人首先当知诗人经历,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题为咏蝉,实在写己。因此诗为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作者意在表露自己受到了诬陷,这首五律旨在以蝉之风餐露宿表明自身的高洁,求得世人的同情。如果不了解诗人经历,那么就很容易把此诗理解为一首单纯的咏物诗而难理解作者情感。

知人其次当知诗人风格。如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与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就展现出悲伤惆怅和乐观旷达两种风格,又如我们熟知的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了浪漫与现实两种不同的诗风。论世是指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如《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乱让昔日繁华的长安城陷入一片萧索零落,诗人目睹这样凄惨破败的景象,不禁用这样忧国忧民的沉痛笔触写出了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谓意境,乃意与境在同一画面中的有机统一,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指感情与景物交融所形成的的艺术高度。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揣摩意境,首先要着力于情境的再现。学习古代诗歌应当引导学生观此思彼,开展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以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具体感受为补充,可使他们进入诗境,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下,孤舟独钓的画面,领会诗人不愿妥协、不肯屈服的坚韧意志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意境,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品味语言,发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既理解字面之意,又理解字内之意。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词句,那些传神的诗眼,细细揣摩, 于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与意境大有裨益。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全诗围绕一个怨字展开,是写昭君之怨,更写作者之怨;又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景 ϡ物变为动态景物,而且似乎使我们既感到了春风的温暖, 又看到了春光的明媚, 更感觉到了春意的欢腾跳跃,一派热闹和谐之景,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 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增长积累

诗歌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诵读,渲染气氛,激发情感,体会情味,领略语言之美。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一首新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新诗与学过的篇目进行比较,以新带旧,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有时进行同类型的比较,有时进行对照比较,有时进行全诗的比较,有时突出某一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于漪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进而比较三幅画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学习新诗的印象。

其次,要在拓展中反复诵读,加强记忆。运用联想,从作者拓展到作品。如学杜甫的《登高》时,要求学生到记忆仓库里寻找学过杜甫的其他的诗,如《春望》《石壕吏》,把学过的有关诗串在一条线上,对其诗风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从诗的ฝ内容拓展到其他诗篇,也就是同一类诗人的不同篇目。如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可以拓展到写塞外风光的有关诗篇,引导学生联想到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二首》、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分类存储在学生的记忆仓库里。

另外, 教师可在教授其他体裁的文章时适当引课外读的诗到课内,既帮助理解所学文章,又重复背诵学过的有关篇目,加强记忆,增长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如学《香山红叶》时,可让学生先背诵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突出经霜叶子的红,给学生以更具象的美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感到所学有用,就更勤于学习,兴趣盎然地增进积累,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将更加活跃生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