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对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分析

时间:2024-12-26 15:15: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应用型高校作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是其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实质在于增强受教育者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并让其去体验、接受、运用。地方性知识正是通过这种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技术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达到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处于地方中心城市,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共生关系。充分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传承,将学科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不仅能直接为本地区培养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的人才,面且还能够自然地成为区域内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中心。应用型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着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相对分散,教育及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相对研究型高校重视传授普遍性的、标准化的学科知识,应用型高校倡导地方文化差异性及本土化的发展,这对于彰显办学特色、健全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领域。

一、批判传承:应用型高校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功能定位

地方性知识是指处于特定区域或组织体系内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知识,往往在群体内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进行传递,具有相对性、地方性、多元性、经验性、默会性等特征协。地方性知识是一个不断运动、展开的过程,在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提升地方性知识的品位,需要将其自身的文化生态进行遗传、复制、弥散乃至进化。这种需要自然为身处其中的应用型高校所聚焦、所关切,并通过对其传承、弘扬、发展,引导和提升地方性知识精神、思想价值,来获得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资源,进面外化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个性彰显。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型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坚持独立性思考、批判性传承,因时面动,顺势面为,恪守大学知识性、学术性的品质,最终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和气派。

要坚持前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应用型高校不但要及时将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性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当前地方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立足于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及市场需求,着眼于未来发展,把握地方性知识研究的前✫沿问题。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研究,要在时间序列中采用回溯分析法,在空间框架中采用类比综合法,了解、跟踪、掌握地方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性,不断地生成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地方性知识研究的特色一旦形成,就要保持其稳定性和延续性,在总体方向上不做频繁变更,并结合其研究的前瞻性,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各种创新,使其得以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应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地方性知识在历史发展中曾承担着类似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功能,在知识的功能上有着同科学一样的地位。应用型高校自然要着眼于地方性知识的适用性和实践性,以此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推广,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的解构、冲突与知识的重整。因此,要站在跨越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桥上,从功能、价值、意义等角度理解,从基础理论角度对地方性知识予以综合分析和深度解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瞄准学术发展前沿,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将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技进行跨文化嫁接,不断提高应用地方性知识的深度、高度和水平。

要坚持地方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地方性知识的本质和旨归有其特殊性,但它以开放性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地方才可能在保持自身文化ซ特色的同时,吸纳外域多元知识,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应用型高校经常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学生尚未走出校门,知识就已陈旧。明智的做法是:与其向学生灌输权威性的知识,不如培养其重构科学叙事的能力②。无论研究者、开发者、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重实践、接地气,知行统一,具备从地方性知识角度阐释事物存在的方式和价值,就能在一个层次更丰富、色彩更斑斓的世界中获得自由面全面的发展。

二、协调共生:应用型高校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顶层设计

我国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是影响应用型高校办学思路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因素。汲取地方性知识资源,内化为自身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气派,既可使学校在教育生态领域中拥有匹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又可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应用型教育的共生关系,明确地方性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制定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总体规划及配套制度,达到应用型高等教育做中创,做中研,做中学的目标。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传承与创新地方性知识的基本前提。规划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从系统性和价值观层面对地方性知识进行逻辑探询和强化,将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内隐性、潜在性和渗透性,与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应用性、学术性相祸合,避免地方性知识传承过程中的碎片化、边缘化问题。一是调查研究,搜集可资利用的相关资源,把握学校既有的条件和优势,分析地❤方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空间和产业发展基础与发展态势。二是确定目标,为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各项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也为衡量管理工作的成效提供标准。三是编制规划,根据既定建设目标编制具体实施计划。在编制计划时,应尽量确定各种具体的指标,便于监督、检查和考核。四是评估检查,分析检查规划在不同阶段内的实施效果,及时纠偏补差,以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

♚体制机制创新是传承与创新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保证。应该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准则,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积极性,推动地方性知识的资源共享、学科共融、科研集聚和经济互动。首先,建立分工与协调制度。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对创新地方性知识相关主体或团队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创立协同与集成化效率的规则与手段。其次,建立知识共享与交流制度。应用型高校与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在地方性知识的整合与优势互补过程中,应根据目标定位与合作阶段,选择适当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渠道,拓展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开发、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的平台。再次,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与利益分配制度,及时综合、反馈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成果,依据各方对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贡献大小,科学确定合作各方利益,并予以相应的物质及精神激励。

三、夯实基础:构建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支撑平台

人是地方性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相关人才资源的整合是高校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关键。在编制额度受限,地方性知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动态的、灵活的措施,设立专项基金,加强重点投入,吸引各界术有所专的创新型人才加盟。建立地方性知识学术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邀请一批地区社科界精英代表、文化产业企事业代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等加盟,为学校开展地方性知识研究提供高端咨询;根据知识共有、成果共享、人才共用的原则,加强对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相关人才的柔性引进,聘请对地方性知识学有专长的相关人士、从事地方性知识产业的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鼓励这些专家学者积极论证选题、搭建团队、参与研究、联合攻关等。

与相关主体建立共享平台,进行良性互动,获取互补的资源,达到共赢的局面,是学校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立足点。一是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地方性知识的宣传展示平台。包括重视新媒体应用,开发并完善地方性知识的网络平台;加强学术出版物建设,形成地方性知识品牌图书;建立地方性知识数字档案馆,增强图书和档案的地方性知识传承及教育服务功能。在校内则以校史馆、学生创业创新中心、艺术馆,具有讲座、交流和创作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等为依托,建立地方性知识学习、传播、交流和实践的主阵地。二是建立地方性知识的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地方性知识的持有者、研究者,整合与地方性知识关联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建立地方性知识专家库、地方性知识成果库、地方性知识人才交流预备库等基础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地方性知识需求信息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地方性知识信息的共享。三是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地方性知识的公共政策平台。完善的公共政策有助于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创新能力,规范、引导、激励相关主体通过合作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健全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本身就是地方性知识的一部分,面且使相关知识产权得到保障,责权利界定清晰,促进地方性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保护。

四、凝练特色:形成传承、创新地方性知识的教育品牌

地方性知识由特定的共同体在特定生活与实践中形成并延续,因此,相对于普适性的一般性的原则方法,它更着重于对知识生成的具体情境的探究,③具有外人难以理解或知晓的经验性、意会性知识。在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医学、环境与资源管理、农业研究、调解民间纠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当下,应用型高校关注内涵建设,缩小科学知识普遍性与实践多样性之间的距离,凝练办学特色,其重要的发展路径就是面向地方性知识,回归本土,回归生活,将地域、时代、责任和学术精神等和谐统一在一起。

结合地方性知识形成应用型专业特色。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传统的影响,相应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文化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加之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当地,就业市场大多也在区域范围内,学校应在对社会需求、行业现状与需求、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已有资源和条件,明确各学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制定专业规划,并尽量避免与临近老牌本科院校的重复。

结合地方性知识形成应用型学科特色。应用既是应用型高校学科设置的立足之根,又是其学科发展的竞争之本。人类每个具体的文化都拥有各自的生成背景、发展历史及其轨迹,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为学术进步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如景德镇陶瓷学院设立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海工学院设立的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都是在整合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从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角度,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建立校内外联动、运行有序、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科技、文化创新平台体系,进面摆脱对研究型高校学科建设机械模仿、简单移植的做法,避免学科设置的趋同化倾向。

结合地方性知识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和传统,对地方性知识进行筛选、发掘、批判、加工、整合,可内化为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自身特色文化,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涵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如盐城工学院以铁军精神育人,淮阴工学院用思来精神办学④。地方性知识转化为符合现实社会要求的精神、习惯、道德风尚,并有意或无意地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追求和行为。通过先进深刻的思想和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生活,及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传播到社会上,推进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地域文明的进程。

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⑤。地方性知识好比给应用型高校提供了一个系物桩,将师生拴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实践经验中,成为整个应用型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与地方的人们同追求同生存,共有、共享、共创精神与生活家园。从文化战略和策略出发,地方性知识又是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姿态,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科学本土化思潮,是对草根力量与智慧的尊重和守护⑥。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一种有效选择,构成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⑦。其内涵发展与特色彰显,始终伴随着对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经验累积,这一过程本身符合地方性知识的表现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