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
摘 要:历史课教学导入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有以旧导新法;兴趣导入法;思今追昔法和标题辐射法,事实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历史课;导入;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就是一堂课的开端,如果给导入语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导入语是教师在一节课或某一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过渡性语言,具有很强的衔接性和过渡性。精彩的导入语能给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历史课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谈几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以旧导新法
所谓以旧导新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知识引入课堂,这样做既可以达到“温故”的效果,也可做到“知新(为新的教学做铺垫)”。这是历史课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联系,通过以旧导新,就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得自然而贴切。教师在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时,学生既能巩固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做好了思想准备。譬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贞观之治》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谁能简要说说这两个朝代之间有哪些共同点?”然后,学生用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对旧知识进行❅了回顾,并简要书写出了回答纲要。我随机抽取了几位同学回答,结果效果很好。之后,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口头归纳:(1)都是短命的王朝,二世而亡;(2)都修建了大型的工程;(3)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最终激发了农民起义,被农民起义推翻。然后话题一转,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随着隋朝的灭亡,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起来,这就是唐朝,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划出知识点。
我这样设计导入语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贞观之治》的学习打下基础,总结隋朝由暴政而灭的历史教训,是为讲述唐初的政策措施做铺垫的。
二、兴趣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诵读经典、诗歌引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以播放歌曲渲染气氛,可以讲故事作为引子等。譬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三字经》大家都读过吧。这是一部优秀儿童启蒙读物,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公认,被中国人民奉ศ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今天我选取了《三字经》部分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同学们,《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刚才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哪一阶段?”学生回答:夏、商、周。然后我继续导入:“对,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
这样导入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导入,一是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三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再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遍《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学生听了歌曲后,学习热情被迅速激发出来,我抓住时机设计了两个小问题: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三国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学生简单回答之后,我继续导入说:“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很多,曹操和诸葛亮是其中的两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为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时机设计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好地导入新课。
三、思今追昔法
所谓思今追昔法就是通过思ล考今天的现状,追忆过去的历史,它可以用今天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或者重大的纪念日、节日(含新闻)等导入,让“今”和“昔”联系起来。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现代史和近代史联系最为密切,现代史中的许多现象就是近代史的发展和延续。用“今”导入,不仅给“昔”赋予了时代感、现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学生会从“昔”中加深对“今”的了解。“今”与“昔”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课时,可以利用圆明园废墟บ图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导语是:“大家看,这就是圆明园废墟图,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是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它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大ณ家知道它是怎么被毁灭的吗?圆明园的毁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的导入,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和现实中“活”的知识相联系,做到思今追昔,延伸或追溯根源,就能成为启人心扉的导入。
四、标题辐射法
所谓标题辐射法就是对标题进行分析解读,围绕标题进行问题导入。譬如,教学《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1)台湾是被哪一个殖民者占领了?谁收复了台湾?(荷兰,郑成功)(2)他是怎样收复的?(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抵达台湾,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3)谁领导军民抗击沙俄?为什么要抗击沙俄?(康熙帝 为了保卫祖国疆土)(4)清朝和沙俄签订了一个什么条约?这个条约平等吗?(《中俄尼布楚条约》 平等。)”
五、结语
精彩的导入语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们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课教学导入语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一定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马焕玲.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之导入语[J].成才之路,2009(36).
[2] 陈云飞.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