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时间:2024-12-27 15:10: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应试教育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赏。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由于其知识的创新余地不大,且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够,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严重地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笔者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笔者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学习法国大革命等章节❅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美国独立战争等史实作对比分析,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的背景,参与阶级,领导阶级,革命的结果以及意义等各个方面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原因,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就是比较系统的知识。由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他们在记忆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历史知识网络,便于他们学习之后的运用。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授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们抗日战争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学生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那么学生对抗日战争就只能达到一个浅层次的理解。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结合抗战前的中日关系和两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今天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的猖獗和中日两国之间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冲突进行系统的梳理,就可以使学生在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去把握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并使学生真正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教学就能保证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素质,提高了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2、ค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只要他们的分析有道理,教师就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处时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好方法。

3、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ญ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

我们在讲授“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党在延安进行的整风运动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反“右”斗争等史实作比较,同时也将“文化大革命”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九十年代党内的“三讲”作比较。通过这样一些比较,就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各项工作提供鉴戒和参考的材料,同时也使学生能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我们广大的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证历史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准确性。当社会上发生了比较重大的事件时,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尽快将这些信息向学生透露,并结合历史知识用历史的方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例如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期间,笔者在讲授美苏争霸和苏联解体时就曾将这一事件穿插到课程讲述之中,利用这一事件向学生分析了为什么教材上说“当代世界政治格局是美国单极世界逐渐失势,多极世界尚未正式确立的过度时期”,学生纷纷表示领会了这一知识点。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