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

时间:2024-12-27 15:26: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历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老师对课堂提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不得要领,发挥不到课堂提问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从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以及针对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不足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 ;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长远来看,课堂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提问。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有位哲人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类似的话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还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保持相对长久的浓厚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历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历史教学而言,方法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启发诱导,从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提问这个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历史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可以说,现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已成为各位教师体现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

二、目前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老师固然是教育的主导,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也会出现问题,从而使历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从老师自身来看,造成课堂提问存在不足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课堂提问缺乏计划性。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提问过分重视提问的数量,使“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主导”成为“教师为主套”,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 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堂提问重视优等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只将眼光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即使有时候光顾到后进生,也会害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使学生人人都具有创新精神。

从教师提问学生的问题本身来看,这些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课堂提问表面化,轻内容。有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课堂提问重结论,轻☑过程。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即记住结论,至于推导过程无关紧要,不必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于是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提问与反馈。其实,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3、课堂提问重记忆,轻创造性。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重记ฎ忆性轻创造性。教育专家马云鹏曾记录了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所有提问,发现这位教师在这节课中共提出了88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55个,理解性问题22个,课堂管理性问题3个,创造性问题5个,无意义问题3个。教师进行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容易使学生养成只重视认知性、记忆性问题、一味机械复诵标准答案、以记忆代替思维的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课堂提问超出学生能力,难度过大。有位历史老师在讲初一教材《学校教育的变化》时提问:古代人为什么读书啊?学生答:学而优则仕。老师师问:隋唐以后,读书人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个目的?有些学生答:科举考试。老师又问:科举考试的依照什么命题?其文体形式是什么?科举考试的实行有何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于是,那位老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科举考试的问题和知识,殊不知有的初一学生因为不能理解而开小差。很明显,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容易造成学生疲乏,不知所措,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效率也不可能提高。

三、针对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不足的策略

正如马克思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针对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我从以下方面谈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情感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

课堂提问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但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只有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才能做到数量适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在准确把握住问题的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首先,问题中概念的含义和指向要明确,问题范围要大小适中。其次,问题中的概念应是不相容的关系,否则也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再次,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

课堂提问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巧设问题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 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地是问号”。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功能,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类型,采取相应方法。

课堂提问要选择对于知识性的问题,也就是一些内容灵活性不强的知识,就可以采取方法直观设问法和综合归纳法。所谓直观设问法,就是指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综合归纳法则是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建立纵向或横向联系。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对于那些开放性的问题,也就是一些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问题,就可以采取诸如层层剖析法、逆向思维法、对比区别法以及学生质疑法,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创设情景,让历史变活

历史课堂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距离我们的生活的现实较远,内容又很宽泛,带有高度的哲理性,要想让课堂生动,学生有趣,教师就得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再现历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又掌握了知识。同时,通过提问学生就自然而然的转变了角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老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健编.《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11第1版.P9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P115.

[3]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2005年.

[4]蒋仁升、张翠芝.《历史课堂提问的“度”》,历史教学问题,2004.

[5]夏西.《历史课堂提问法举隅》,甘肃教育,200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