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历史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历史教学语言就应该是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对于历史教师来讲,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乏味枯燥、年代久远的历史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历史,并让学生体味到其中的博大与精深,是非常重要的。“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上好一节生动形象的历史课,需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严谨、准确,具有科学性
首先,语言表达要准确,无概念
性的错误和模棱两可的结论,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和历史事件的讲述,必须符合客观史实。在得出历史结论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在讲北伐战争时,按照教材的编排去讲述历史背景、目的、经过、胜利的原因,但是北伐真的胜利了吗?回到前面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只能说是在军事上取得基本胜利。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吃透教材,重视教参。同时要努力锻炼自己的文学素养,文史结合,用丰富的语言能力征服学生。此外,在备课时尽量细心,不要遗漏任何知识疑点或难点,争取教给学生的是准确无误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
二、言简意赅、简洁明快
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会牢牢地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在历史课上,我们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课,不拖沓、不啰嗦,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概括:“说汉语、穿汉ฉ服、改汉姓、用汉制、用汉礼法。”用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知识重难点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所以,历史教师要通过充分的备课,以高屋建瓴的能力,将历史知识化难为易、变繁为简,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一些“口头禅”或者不必要的重复。这样,经过精心打造的简洁流畅的语言,就像知识的源泉,不断迸发出溪流,并与学生产生共鸣,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诙谐幽默、生动形象
德国著名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曾经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被人接受。”我们要想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并爱上历史,首先就要把历史讲得活灵活现,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力拔山兮气盖世,……奈若何!”,在教师的吟诵下,学生会⌛深刻感受到项羽那段悲壮的历史,激起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更愿意或更容易去理解那段历史。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呆板、缺乏吸引力,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味同嚼蜡、昏昏欲睡,当然谈不上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的效果。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幽默、形象,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积累,多看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纪录片、书籍报刊,如《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等,一方面增长了见识,可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另一方面学习一下纪连海和易中天两位先生用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的方法。
四、启迪暗示、点拨引导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趣说历史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认识和了解史实之后,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如何认识或评价这些事件或人物,并且对当今有何启示,而这些往往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也就是说,我们授课过程中,务必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教学,不能脱离主干知识而漫天空谈。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既抓住重难点又能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这些知识,评书语言中的“卖关子,留悬念”的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对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历史知อ识的学习和历史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历史教师一定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努力汲取新的知识,提高历史语言的素养,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优秀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