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Σ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ถ二、心理语言与隐喻分析
1.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主要是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两个领域内开展研究的,主要研究的是语言活动中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多方面,如人类个体是如何正确掌握并运用语言的,以及是如何选词进行正常的交流的。
2.隐喻分析。隐喻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心理模型,也被看作是类比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实例,常常用作心理学认知和实验的研究当中,这也是本文提出的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隐喻分析需要结合人们在进行隐喻时所涉及到的源域、目的域和映射。
三、隐喻分析在心理语言学里的应用
对于隐喻分析在心理语言学中的应用,心理语言学家有着不太同统一的观点,有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进行隐喻分析时,字面意义的理解有着无限优先权,而非字面意思的理解则是有选择性的。基于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以下三个论点:
1.字面意义的理解必不可少,并且无条件先于用语意义理解。有这样一种假设,当字面意义可以通过语义知识来理解时,那么话语中蕴含的意义包括比喻意义都可以通过语用只是来确定。不过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在理解认知的过程中已经做到了直接运用语用知识而不是先运用语义知识再到语用知识的过渡。也就是说,在阴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字面意义被用来指示和限制理解中的推导过程。
2.理解隐喻语言必须建立在理解有缺陷或虚假字面意义的前提上。在隐喻分析中,人们通常不会寻找字面意义的真假,如my boss is a pig这句话,人们理解时会直接跳过字面意义,选择理解非字面意义而不会去追究为什么老板会是猪。而有时候没有虚假意义的语句也会被人们直接的认为用词所表达的是另一事物如No one is an island这句话中的岛屿一词,没有人会真的认为它想表达的是没有人是一座岛屿,二是会直接探求岛屿所代表的引申含义。
3.隐喻意义的获取需要额外的推导过程,但并不多耗费时间。心理语言学的多项实验表明,运用隐喻分析理解语句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所花费的时间有时候并不比直接理解字面含义所需要的时间多。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分析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是因为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方式。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如何使用隐喻语言,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用的隐喻思维方式有关。
隐喻分析的认知力量来自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信息和概念,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有效工具,也是心理语言的主要构成之一。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隐喻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语义的含义以及隐喻分析的产生以及应当怎样被更好的理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