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研究
〔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掌握新市民信息行为规律并构建其信息行为模型,有利于提升新市民信息活动效率,促进新市民城市融入,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本文在对广东省多个城市调研和对新市民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及信息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威尔逊信息行为一般性模型为主线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科亨信息需求理论,构建出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再以广东省新市民的信息行为为实证,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模型中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最后根据验证结果修正模型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对新市民信息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作用,它可为深入分析新市民信息行为和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优化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4.006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4-0030-07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Chinas continuous urbanization,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s of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building a model of its information behavior help to improve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activity efficiency,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citizens into citie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Based on surveys in several cities in Guangdong a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ew citizens internal factors,external factors and informational factors,taking Wilsons General Model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s main reference and combining wi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Kochens information demand theory,a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l was built in this paper.Afterward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odel was done based on new citize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us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ver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odel.At last,the model was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factors in the model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behavior,which will promote in-depth analysis of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new citizens;information behavior;model;Logistics regression;optimization strategies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新市民群体逐渐壮大,伴随城镇化过程的新市民城市融合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新市民城市融合是城镇化质量的一个重要测度,关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新市民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信息(如政府政策、就业保障、子女教育以及生活娱乐等)以维持城市生活正常的进行,但由于新市民受传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自身信息能力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往往无法满足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现实环境中的信息鸿沟是新市民城市化的重大阻碍,提升新市民的信息活动效率成为重要突破口。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市民信息行为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政府制定新市民信息服务策略提供参考,促进新市民城市融合,提升城镇化质量。
1 新市民与信息行为的定义
1.1 新市民的定义
新市民是我国城镇化的产物,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从早期侧重外来务工人员,发展至今,对新市民的定义已经不断扩宽。通过对陈榕[1]、许丹纯等[2]、孙红蕾[3]、朱振亚[4]等学者对新市民定义的分析,本文对新市民的定义进行重新的归纳总结。新市民群体主要包括以下3类:一是进城务工人员、进城经商人员,主要包括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或流动人口;二是城中村居民、拆迁安置居民以及失地农民;三是通过其它方式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转移至城镇的群体。
1.2 信息行为的定义
以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信息会议为开端,学者开始关注对信息行为的研究[5]。本文参考威尔逊[6]对信息行为的定义对信息行为含义进行重新总结。信息行为是涵盖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所有活动集合,包括主动的有意识的信息行为过程和被动的无意识信息行为过程,两种过程在主体和外界客观条件无规律交替发生,具体可分为信息需求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接受行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 2 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构建
2.1 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研究理论基础
本文构建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主要以威尔逊信息行为一般性模型、科亨信息需求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威尔逊信息行为一般性模型引入决策、心理学、用户研究等其他学科的成果,该模型中信息需求是核心问题[7],用户信息行为开始于信息需求,终止于信息利用,形成有序信息行为过程循环[8],本文将以此为主线构建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科亨将用户信息需求划分为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及表达状态[9],认识状态是客观状态失真后的状态,表达状态则是用户将认识到信息需求表达出来的状态,十分符合新市民信息需求常态,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新市民信息需求建模。技术接受模型以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为技术接受的起点[10],国内学者研究信息接受行为时多采用改模型,本次也将以此模型框架对新市民信息接受过程进行建模。
2.2 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框架构建
依据上述理论并结合新市民现实生存环境,新市民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和无意识的信息行为都将被纳入本文构建的模型框架中。
©本文以威尔逊信息行为一般性模型为研究支架,并结合信息行为的定义,将新市民的信息行为划分为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和无意识的信息行为两个过程。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查寻、信息接受、信息利用、信息交互5个阶段;无意识的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接受、信息利用、信息交互3个阶段。新市民在信息利用和信息交互过程中,且在特殊的情境下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新的信息需求又再次驱动一个新的信息行为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新市民群体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未必是一个相等的过程,呈现出“运动状态”。结合科亨信息需求理论,笔者将新市民的信息需求行为划分为“信息需求感知”和“信息需求表达”2个阶段。信息需求感知是指新市民对自身信息需求客观状态的认识,涵盖科亨信息需求三层次理论中客观状态和认识状态。信息需求表达是指新市民信息需求表达情况,它往往作为现实中的信息需求状态而驱动后续的信息行为发生。
新市民明确信息需求后开始信息查寻行为,主要包括确定信息源,选择查找渠道和工具,跟踪信息、区分信息、采集信息5个步骤。确定信息源和选择查找渠道和工具是信息查寻的准备工作,本文归纳将其归纳为“选择信息查询方式”;跟踪信息、区分信息、采集信息是具体的信息搜索过程[11],在模型框架中归纳为“信息查询”。在信息查询过程中,新市民“信息盲态”[12]状况逐渐减轻。
技术接受模型在信息接受研究中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本文将戴维斯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研究新市民信息接受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对新市民信息接受态度影响信息接受意向,信息接受意向影响新市民信息接受实际行动的产生。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2.3 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构建
本文从新市民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信息因素三方面对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添加到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框架中构建出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素质水平主要由新市民性别、年龄、婚况、文化4个因素测度测定,社会水平由就业情况、月收入、城镇居住时间3个因素测度测定。
3 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实证分析
3.1 抽样调查
新市民是城镇化的产物之一,本次调研选取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广东省作为调研地区,因此本次抽样调研的对象具有代表性。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点态度量表,调研时间为2015年4月到2015年9月,项目组分多个团队分别赴广州、佛山、东莞、汕头、江门等多个城市开展调研工作,共派发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74份,回收率为93.5%,其中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85.8%。
3.2 问卷分析
3.2.1 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对调查问卷信度分析选用克朗巴哈α系数法,α大于0.9则表示十分可信,介于0.5~0.7之间则表示很可信,低于0.5则问卷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v20.0计算可知,问卷各部分信度检验的α系数值均大于0.6,本次设计的问卷很可信。
本文采用KMO样本测度法以及Bartlett球体检验法检验问卷效度。通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 v20.0计算,问卷各▲部分KMO检验值均大于0.6,抽样适当性较好;同时,Bartle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均达到显著水平,如表1所示。因此问卷设计有效。
3.2.2 基本描述分析
(1)调研对象描述
在321个有效样本数据中被调查的男女比例为46.4%和 ☹53.6%;已婚和未婚比例为59.8%和40.2%;在年龄方面,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5岁以上分别占29.6%、26.8%、23.1%、14.0%、6.5%;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比例分别是15.9%、28.4%、30.8%、16.2%、8.4%、0.3%;在城镇居住时间方面,1年以下、1~2年、3~5年以及5年以上分别占6.5%、28.7%、36.8%、28.0%;本次抽样新市民的月收入750元以下、751~1 011元、1 011~2 000元、2 001~3 000元、3 001~4 000元以及4 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7.5%、2.2%、15.3%、29.0%、22.6%、23.4%;新市民所处行业方面,加工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做生意和打零工、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及其他行业的比例为19.9%、14.6%、12.8%、8.4%、7.2%和37.1%。以上调研对象分布符合新市民群体的特点。
(2)调研对象信息行为现状描述
在信息需求行为方面,74.5%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信息需求,25.5%的被调查表示无法感知;同时69.8%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清晰地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30.2%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无法清晰地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内容上,社会保障、生活文化、子女教育三类信息最受关注,分别占比例为56.4%、41.1%、40.2%。在新市民信息查寻方面,74.8%的被调查者表示通常能够顺利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25.2%的被调查表示通常无法顺利地查找到所需信息。在信息接受方面,仅有23.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能够完全正确理解信息并且知道哪些信息是自己需要的。在信息利用方面,被调查信息利用能力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非常不好分别占12.1%、53.6%、24.6%、9.3%、0.4%。在信息交互方面,被调查者对自身信息交互情况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要分别占比例19.9%、51.1%、25.0%、3.7%、0.3%,可见1/3新市民群体对自己的对自己信息交互现状满意度不高。
3.3 模型验证
3.3.1 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13]对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中的信息需求、信息查寻、信息利用、信息交互4个阶段建模分析。由于信息接受阶段各关系中的影响因素个数较少,因此使用相关分析法对其检验。应用IBM SPSS Statistic v20.0对321个调查样本进行数据分析,问卷中各个变量的编码如表
2、表3所示。
对信息需求阶段的验证,首先将“新市民信息需求感知(Y1)”作为因变量,将“性别(X1)”、“年龄(X2)”、“婚况(X3)”、“文化程度(X4)”、“信息偏好(X5)”、“信息缺乏程度(X6)”、“就业情况(X7)”、“月收入(X8)”、“城镇居住时间(X9)”、“信息重要性(X10)”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选择Wald后向统计法,设置进入和删除标准为0.05和0.10。在回归过程中,所有不符合显著水平的自变量会被逐步删除,直到方程中所有的自变量符合设定的显著性水平,经过迭代,得到信息需求感知阶段的回归模型1:
Y1=-0.566+1.239X4+1.304X5+1.907X6+1.100X7-0.304X9
(1)
本文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法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当该检验值未达到显著水平时,说明模型的适配度佳。表4中检验值为15.858,p=0.44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回归模型适配度较好,自变量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因变量。同时,Cox & Snell、Nagelkerke系数分别为0.30
8、0.453,可知模型的准确性较高。
同理,对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中信息接受阶段以外的各阶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2~6,如表5所示。新市民信息接受阶段各假设关系的检验选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验证,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
3.3.2 研究结果分析
(1)信息需求阶段
从回归模型1可知,新市民的信息需求感知受到新市民个体文化程度、信息偏好、信息缺乏程度、就业情况因素的正向影响,受到城镇居住时间负向影响。对于信息需求的认识与的观念、知识结构有重大联系,教育水平促进人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形成,往往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求知欲就越强,对于信息的需求就明显[14];新市民信息缺乏程度越大,需求客观存在就会越明显,就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偏好指内心对某类信息有特殊的情感和偏向,新市民对某类信息有偏好,一般会更容易察觉到自己对它的需求;处于就业状态的新市民,不仅要有生活上的信息需求 ,还对支持其工作的信息有强烈的需求,相对无就业群体而言,有就业的新市民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信息需求;新市民初到城市,生活方式和工作都发生巨大改变,处于信息滞后的弱势状态[15],此时新市民较容易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当新市民居住城镇时间长久后,新市民渐渐适应城市生活,逐渐走出开始的“信息贫困”[16]状态,对外界信息需求就会降低。因此,以上结果符合预期。
从回归模型2可知,新市民的信息需求表达受到文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受信息需求复杂程度负向影响。表达能力是将人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载体传达给他人的能力,它和主体受教育程度相关,因此文化程度越高的个体往往表达能力会较好。同时,信息需求越是复杂,思想和语言的组织难度越大,信息需求的表达就越困难。因此,以上结果符合预期。
(2)信息查寻阶段
从回归模型3可知,新市民信息查询方式的选择受到可行性、信息特征、信息成本正向的影响。当新市民考虑信息查询方式可行性、信息特征和信息获取成本时,就会剔除掉一些不适用的查询方式,选择正确查询方式可能性就更大,有助于信息查询顺利进行。回归模型4显示,新市民对信息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越高,就有更多途径查找信息,还能能够提升信息查询的效率,提升新市民在有效时间内找到所需信息的概率。自我效能越高新市民在信息查询过程克服困难的毅力就越大,就越能够坚持信息查询直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以上结果符合预期。
(3)信息接受阶段
从图3可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认知、信息风险防范意识与信息接受态度相关关系检验的系数分别为0.5
7
8、0.4
7
5、0.406,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显著。新市民偏向选择有用,易用的信息,并且当新市民有较高的信息风险防范素养时,选择信息伴随的困惑、不安会相对减少,就容易表现出积极的信息接受态度。信息接受态度、有用性认知与信息接受意向相关检验系数分别为0.444和0.439,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显著,说明对信息有用性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有持有积极的信息接受态度的新市民更容易产生信息接受意向。信息接受意向和信息接受行为的相关检验系数为0.415,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显著,假设关系成立。外生变量素质水平中,文化程度与用性认知、易用性认知和信息风险防范素养显著相关,相关关系检验值分别为0.2
7
2、0.2
2
2、0.337,说明文化程度越高,新市民对有用性、易用性会用更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会有较高的信息风险防范意识;年龄影响信息风险防范素养,二者检验的系数为负值,可以说明样本中年龄较大的群体的信息风险防范素养低于年龄小的新市民群体。因此,以上结果符合预期。
(4)信息利用阶段
从回归模型5可知,新市民信息利用受到个体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新市民所处的工作信息环境正向影响。新市民学习能力与新市民信息利用有关,学习能力越强,越容易掌握信息利用的方法;掌握信息分析处理方法,能提升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市民的工作环境重视信息利用氛围越浓,新市民就越容易受到影响,主动或被动地学习到信息利用的方法,以提升信息利用的能力,因此,以上结果符合预期。
(5)信息交互阶段
由回归模型6可知,新市民以信息接受者的立场展开的信息交互活动受到个体交互意图以及新市民所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正向影响。新市民的交互意图代表新市民信息交互的目的,是主动性的表现,新市民持积极主动的信息交互态度对信息交互起促进作用。新市民所处行业基本是偏劳力、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工作时间长[17],新市民信息交互的时间被限制在工作时间内,因此工作环境信息交互的氛围越好,新市民的信息交互过程就越顺利。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因素来看,工作环境的影响会大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新市民工作时长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这也符合笔者预期。
3.4 模型修正
根据前文对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剔除未进入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在置信度为0.01下不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修正后的新市民信息行为模型如图4所示。
4 新市民信息行为优化策略提出
本文从信息主体、信息环境、信息服务[18]3个方面提出新市民信息优化策略。
4.1 信息主体的优化
制定专门的新市民信息素养及技能培训机制,促进新市民信息能力的提升。接受调研的新市民反映“培训少,培训内容没用以及没时间参加”等问题,启示我们培训内容和目的要同时注重信息技能、实践方法以及对新市民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另外在开展培训活动时,应从新市民角度出发,考虑新市民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应该做出合理安排,以更好地提升新市民的信息能力。
4.2 信息环境的优化
注重新市民信息环境文化✡氛围,为新市民创造积极优良的行为外部空间,提升新市民城市文化融合ย度[19]。调研结果反映新市民信息环境有待改善,为此我们可尝试建立新市民的“小世界”[20],扩宽新市民的人际交往圈,让新市民有更多机会和传统市民或其他新市民接触,提高新市民人脉的质量水平,改善新市民工作和生活的信息环境,进而利于新市民信息素养提高,最终促成新市民信息行为的优化和信息活动效益的提升。
4.3 信息服务的优化
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单位,对新市民的信息服务实行统一管理,提供多分类、分主次、多途径的信息服务。在调研过程中,新市民反映信息查询难度较大,因此可以将新市民最关注的信息作为重点服务内容,并且尝试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便新市民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同时建立区域图书馆,提供数字图书信息服务让新市民能够真正接触到图书馆中海量的信息,享受到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陈榕.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9-10.
[2]许丹纯,俞守华,区晶莹.新市民社区生活满意度调查[J].城市问题,2014,31
(10):96-100.
[3]孙红蕾,郑建民.新市民社区信息服务创新与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5,33
(5):74-81.
[4]朱振亚.“新市民”称谓及其内涵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
(4):82-88.
[5]王超.江苏农民信息行为现状与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5.
[6]Wilson T.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ing Science,2000,3
(2):49-55.
[7]朱婕,靖继鹏,窦平安.国外信息行为模型分析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
(4):48-52.
[8]Wilson T.D..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55
(3):249-270.
[9]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4-132.
[10]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1989,13
(3):319-341.
[11]Ellis D.Ellis model of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McK-echnie[C].2005:138-142.
[12]王知津,韩正彪,周鹏.电子商务网站顾客信息搜寻行为形成机制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3
(3):12-16.
[13]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民永久性迁移意愿统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7
(24):77-78.
[14]龚慧.农民工信息行为模型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2:32-33.
[15]李德娟.信息弱势、信息援助与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J].图书馆建设,2012,35
(12):13-16.
[16]井西晓.公平视角下我国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6
(13):209-213.
[17]盖雅明,王洪宁.“新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4,34
(3):197-199.
[18]宋雪雁.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145.
[19]吴诗贤,张必兰.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与城市社会融合度的神经网络映射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
(23):48-52.
[20]胡勇军,常会友,龚会.农民工信息行为特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3,29
(3):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