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12-27 14:26: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当今世界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已成为时代主题。培养国民的“国际精神”,形成“国际意识”是历史教学中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理解开放世界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赶超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和平精神。同时,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加强现、当代史教学;更新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国际意识

一、在当今开放时代的世界格局中,需要各民族国家间增进相互交流和理解,摒除偏见,培养国家间协作精神,学习其他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长处,形成“国际意识”。因此,适应这种开放时代的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国民的“国际精神❤”,形成“国际意识”是历史教学中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结合中国国情及历史教学的独特体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基本规律的讲授,使学生理解开放世界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从理论上讲,世界历史发展与开放趋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但如果要学生真正接受理解这一结论,必须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说明。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等问题,从人类文明由分散到整体的视角,注意阐析生产力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世界的开放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从而自觉地认同开放的世界格局。

第二,培养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精神。

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是开放时代精神体系的核心,因为在开放时代,伴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接触机会的增多,开放与学习其他各国家民族长处两个问题必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通过学习他国长处而走向富强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今天中日关系紧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明治维新”这样典型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外来文化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意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历史上,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基本上是在相对孤立的农业时代形成的,具有明显ฃ的差异性,因而成为各民族交往过程中的障碍。到开放时代,由于各民族国家间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亟需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培养世界意识,形成“国际合作精神”。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亟需加大历史教学的力度,尽快改革现行历史教学中以政治史为主线的旧体系,形成以经济史、文化思想史为重点的新体系,使学生了解世界各文明的历史发展概况。同时,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比较教学法,注意挖掘中外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一体化、全球化的世界意识。

第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赶超意识

开放的时代,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的关系空前加深,各国家间的文化竞争也将会表现得更加激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锤炼学生顽强的意志,注重历史发展选择性和历史机遇性教育。如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同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但面对西方的冲击,为何日本成功地把握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而中国则“错失良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讲授这段历史时,教师应从历史机遇的选择角度,教育学生注意吸取封闭误国的历史教训,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便跟上时代步伐。同时使学生树立“历史光阴”意识,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赶超意识,追回中华民族的美好的历史时光。

第五,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和平精神。

当今世界,互助合作、互利共赢、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因此,历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和赶超意识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有关国际合作、和平的内容并不少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和平外交具体体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万隆会议体现出来的亚非合作的万隆精神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

二、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现今的历史教学则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第一,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教材体系基本上是以“革命”、“阶段斗争”为线索建立的,突出强调政治斗争史的作用。应当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了一代人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其功绩自不可没。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剧变,改革开放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人类谋求和平、竞争、合作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的剧变和当代社会育人的需要,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理应经历一场重大变革。虽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展开,我国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观念多有改变,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思想文化史比重,并以国家现代化进程为中心,侧重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历史介绍,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但受多年来传统教学观念和现有考试内容的制约,至今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多是以政治史为主,思想文化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内容被忽视和冲淡。因此,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现、当代史教学。

现、当代史对培养学生形成“国际意识”具有极大作用。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当代史”距今最近,影响最大。人们认识和学习历史,是为了服务于现实,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历代人们研究历史都是为了明古而知今,鉴往而知来。司马迁写《史记》为的是“通古今之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一定的现实都是一定的历史的产物。正确地认识历史,有助于认识现在,相反,深刻地认识现在,才能更深ϟ刻地认识历史。现、当代史上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往往与以往的历史相关,又与当今社会息息相通。它在掌握历史发展脉胳和规律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对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因而,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第三,更新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陈腐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其基本表现是“注入式”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这方面虽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引导,至今,这方面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竞争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必须尽快加以改革。近年来,ฏ历史教学已探索总结出“探究教学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比较连环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如“比较连环教学法”注意选择中外历史上有可比性的重大视野,对于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从上述思路出发,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既可造就一代新人,也可使古老的历史科学焕发出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韩华球.论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教学策略

[2]北京师范大学,2000[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0

[3]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6

(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