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玛莎的悲剧根源

时间:2024-09-21 02:41: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作为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品引起许多文艺批评界的关注,但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荒诞主义、女权主义、权利冲突等方向,而鲜少有人对该剧女主人公悲剧根源进行剖析。因此,本文主要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揭示出阿尔比对女性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悲剧;根源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笔者认为剧中女主人公玛莎的悲惨命运并非偶然,而是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阿尔比以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婚姻冲突为例证,揭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对美国人精神的扼杀。虽然玛莎的悲剧命运看似是顺利成章的结果,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却是对女性主义的关怀。

一、悲剧根源

(一)家庭成因

1、玛莎的悲剧婚姻――对父亲的崇拜

玛莎当初之所以愿意嫁给乔治,是因为她父亲想要找一个将来能够继承他大学校长职位的人,而非玛莎自愿。纵观《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整个剧本,我们很容易看出,玛莎是乔治的“仇人”,却是父亲的“代言人”。在生活中,玛莎总是拿乔治与父亲作对比,而当乔治在向尼克讲述有关故事的时候,玛莎立马拆穿了他,并讲到“父亲没有让他出版”“父亲说……看,我就说不让你出版……”。尽管玛莎父亲在这部剧中始终没有露面,但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始终贯穿于整部剧中。

阿尔比对美国畸形家庭伦理关系的揭露,反映美国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颓废与荒漠化,借助儿女婚姻来实现权利的交接在上世纪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代表最亲密关系的父女也无法沟通,生活在相互欺骗、仇恨冷漠之中,这种人际关系的极度不和谐表现出美国社会人们普遍孤独无助、极度悲凉的精神状态。

2、玛莎与乔治对虚幻孩子的想象

在乔治和玛莎的婚姻中,没有爱情果实,只有一个想象出来的虚幻孩子。在对待虚幻孩子的态度方面,夫妻两人也有着巨大的反差。剧的开始,玛莎首先向尼克夫妇透漏他们有一个儿子,这在乔治看来是违反“规则”的,乔治一直在制止玛莎这种疯狂的行为。而在剧的最后,却是玛莎不愿再提起他们的孩子,乔治用最“恶毒”的语言来重伤玛莎说到他们的孩子已经死了,玛莎随即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绝望中。乔治:玛莎……[长时间静止]……我们的儿子……已经死了。

在本来缺少孩子的婚姻中,一直以来以一个虚幻孩子来维持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原本玛莎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建筑在代表未来与希望的孩子身上,“向前看”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而正是这份美好的愿望被自己的丈夫狠狠地扼杀了。从这方面来看,玛莎的悲剧进一步加深。

(二)社会成因

1、男权社会的压迫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男权主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女人在男人心目中的形象就应该是“家里的天使”,做个好家庭主妇,好妻子,好母亲。可是阿尔比笔下的玛莎这三种角色都无一例外地缺失了。她的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了父权社ธ会的统治,于是剧中三位男性人物对她进行了残酷无情的压迫。玛莎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获得成功,而乔治总有办法使玛莎顺从他的意思,乔治一再警告她闭嘴,用阳伞“杀死”她,强迫她玩游戏――“养孩子”等。在文章的最后,乔治:你想要点什么吗,玛莎?玛莎[仍然没有看他]:不……不需要。乔治:好吧。[停止]该上床睡觉了。玛莎:好的。

玛莎对乔治虚弱的对话似乎说明了玛莎✈对男权社会的屈服,在屈服的映衬下,是玛莎对生活的无奈。玛莎在历经重重打压下,承认了自己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即女权主义弗吉ป尼亚・沃尔夫。可以说,男权的打压是玛莎悲剧的直接根源。

2、美国梦的破裂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人们普遍存在分裂感、荒诞感,整个社会陷入信仰缺失的境地。曾经美国人对在这片热土上要挖掘财富的梦想破灭,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关系变得畸℃形扭曲。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揭示了在高度物质文明下❥的后现代美国社会,精神颓废、道德堕落、家庭伦理观念的畸形扭曲在乔治与玛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孩子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在剧中,乔治却当众杀死了他们的“儿子”,这便意味着玛莎内心世界的“美国梦”破裂了。丈夫乔治亲手打破了玛莎内心的“美国梦”,玛莎心中的美国梦完全倒塌了。生活没有目标的玛莎只得从属于社会的洪流,陷入更深的孤独和绝望中。

二、结论

本文通过对《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玛莎家庭原因及社会背景的解读,揭露出女主人公玛莎的悲剧根源。通过对玛莎这一人物深层意义的探索,阿尔比将现代人精神异化、内心孤独的现状描写的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现代美国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阿尔比对现代女性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2]姜杨,万连增.《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权力结构解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徐郁民.女性主义解读《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J].中国商界.2009(第188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