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菽园杂记》中的绰号管窥汉民族文化

时间:2024-12-26 01:53: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菽园杂记》中的绰号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给某个人取的外号;第二,对某群体所取的诨名。《菽园杂记》中的绰号不仅体现了民间“品题”的心理诉求,而且也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菽园杂记》中的某些绰号,还体现了古人达观的处事态度。

关键词:《菽园杂记》 绰号 文化

绰号又名外号、诨号、诨名、混号、野名、雅号等,是根据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特征,在本名以外另起的名号。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八载“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吕氏春秋·简选编》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为混号之始。”[1]我们虽无确切证据证实这是否为绰号的滥觞,但在我国民间,绰号有着绵延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探究。

据统计,《菽园杂记》一书中,关于绰号的民俗语汇虽不多,但仍可分为两方面:

第一,给某个人取的外号,如:

【汤一面】/【汤一箭】“汤都指挥允绩,博学强记,论议英发,为诗文亦雄健有气。然性傲妄,眼空时辈。于朝士有一日之长,辄以贤弟贤侄呼之,人多不堪。以其有时名,不较也。成化初,言者以将材荐,有‘才兼文武,可当一面’之语,戏者以‘汤一面’名之。陕西孤山,颇号险要,适参将员缺,兵部以允绩举充。即镇未久,有故➳人来遏,呼酒共饮。适报有数骑薄城下,允绩语故人云:‘先生姑自酌,吾往生擒其人来与观也。’方出城未远,有人伏沟中,一箭中咽而毙。人又名之曰‘汤一箭’云。此可以为将官夸大轻率之戒。” (引自P60,卷五)

第二,对某群体所取的诨名,如:

【驴】/【驴板肠】、【盐豆】、【腊鸡】、【干鱼】“为人上者言动不可不谨,否则下人承讹踵误,不胜其弊矣。丁酉岁,予有考牧之役,至迁安,适同年刘御史廷圭按其地,遣人招饮。予戏语云:‘馔有驴板肠即赴。’盖京师朋辈相戏,各有指斥风土所讳以为诟者。如苏浙云盐豆,江西云腊鸡,湖广云干鱼之类是已。河南人讳偷驴,廷圭南卫辉人,而旧传有‘西风一阵板肠香’之句,故以戏之。”(引自P74,卷六)

《菽园杂记》关于绰号的民俗语汇,体现了民间“品题”的心理诉求。正如“鲁迅指出绰号‘起源,是古的。从汉末到六朝之所谓‘品题’,如‘关东觥觥郭子横’,‘五经纷纶井大春’就是这法术’。”[2]“品题&❧rdquo;指评论人物,定其高下。在我国古代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终极目标的传统社会中,个人即使是对于自己身后的评价,都极为重视。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国家根据他们的生平和一定的规则(即谥法)赐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即官谥,并相沿成为制度。后又发展为亲友、门生、属下私自立谥,即“私谥”,而能立“私谥”也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之人。在非主流文化圈——平民百姓眼里,对人自然也有一套评价机制,只不过其选择倾向与官方的谥号有所区别——绰号的命名不像正统文化那样具有强大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Ü得名之由比较复杂、随意,可以表明特定社会圈子对人物的褒贬臧否,而这种评价是世俗化的、平民化的。因为“绰号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对方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命名的,往往带有臧否人物的幽默、讽刺或戏谑色彩。”[3]如:汤都指挥允绩绰号“汤一面”(P60,卷五),是因其“才兼文武,可当一面”,被人戏称为“汤一面”。此诨名虽有戏谑之味,但也不失为褒扬之称;允绩又名“汤一箭”(P62,卷五),原因是他在镇守孤山之时,轻率蔑敌,中伏沟之箭一命呜呼,人又名“汤一箭”。此绰号不仅带着人们对允绩傲慢性格的揶揄,更是对其因自视甚大遭遇身亡之祸的否定。

《菽园杂记》中的某些绰号,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而从《菽园杂记》中的某些绰号,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的遗迹。如:把江西人称为“腊鸡”( P74,卷六),原因是“腊鸡”为南方人在京中馈赠北方人的礼物,因而用馈礼代称江西人。明朝叶子奇的《草木子·克谨》有记载:“南人在都求仕者,北人目为腊鸡,至以相訾诟,盖腊鸡为南方馈北人之物也,故云。”“腊 ϡ鸡”这个绰号,是元明馈礼文化的缩影。又如书中所载:“丁酉岁,予有考牧之役,至迁安,适同年刘御史廷圭按其地,遣人招饮。予戏语云:‘馔有驴板肠即赴。’……河南人讳偷驴,廷圭南卫辉人,而旧传有‘西风一阵板肠香’之句,故以戏之。”(P74,卷六)。元明时代,河南地讳为“驴”,因而“驴”称为河南人的代称。再者,“驴板肠”是一道美味佳肴,为驴八珍之首,因香烂可口、肥而不腻,在民间故有“能舍孩子娘,不舍驴板肠”之说。《菽园杂记》作者因与河南人刘廷圭相戏,所以给其取此诨名即为“驴板肠”。这个绰号,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投影,说明至少在元明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驴板肠”的美味,并把它做成佳肴。

《菽园杂记》中的某些绰号,还体现了古人达观的处事精神。“汉族关于禁忌、避讳之俗源远流长,早在由东汉郑玄做注而能得以传世的《礼记》这部论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上)”[4](P333)。《菽园杂记》中的绰号“驴”“盐豆”“腊鸡”“干鱼”,就是各地的地讳。按照日常交际礼仪,交往双方会对对方的避忌有所回避和迁就,但上述引文提到的几个绰号,元明以来却成为人们交往时互娱的谈资,体现了古人达观的娱乐精神。如“腊鸡”,胡朴安在《俗语典·酉集》五三中有这样的记载✡:

腊鸡(草木子)南人在都求仕者,北人目为腊鸡,盖腊鸡为南方馈北之物也。(郁轮罔笔麈)严分宜生日,江西士绅致祝。严长身耸立,诸绅俯身趋谒,高中元旁睨而笑。严问故,高曰:“偶尔忆昌黎诗:‘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不觉失笑耳。”众闹然大笑。[5]

他人犯了自己忌讳,自己和“众闹然大笑”,这一笑了之的态度,表明了古人的释然。无独有偶,“盐豆”和“驴”分别是苏州人、河南人的诨名,褚人获《坚瓠十集·卷一》中的“严高相谑”也记载了古人社交时互以“地讳”为谈资的乐趣:

常熟严相国讷面麻,新郑高相国擅作文,常用腹稿,二相退食相遇,高戏严曰:“公豆在面上。”俚语,诮苏人曰盐豆儿。严答曰:“公草在腹中。”盖河南曰驴也,一时捧腹。[6]

湖广人绰号“干鱼”( P74,卷六),请看《通俗编》卷三十八《识余》的记载:

《鸡肋编》天下方俗,各有所讳。渭州讳赖,常州讳打爷娘……(按)此宋时俗也。元明以来,所讳又有不同。《坚瓠集》云:畿辅曰响马,山西曰瓜,山东说胯,河南曰驴……湖广曰干鱼,两广曰蛇,云贵曰象。务各以所讳相嘲……河南焦芳过李西涯邸,见檐曝干鱼。戏曰:晓日斜穿学士头。西涯曰:秋风正贯先生耳。以谚有秋风贯驴耳句故也……以上诸讳,至今多未改者。[7]

《周易·系词下》云:“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8]可见,远在周代,交际中的委婉禁忌之法就见诸于礼仪定制,在社交场合注意忌讳,这应是古今一贯的交际礼仪。但从上述几个《菽园杂记》中出现的绰号以及相关的典籍记载中我们看到,元明以来的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专以“地讳”作为言语相戏的材料,并为此斗志斗慧、乐此不疲,这足见古人的雅趣和胸襟。

注释: [3]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第269页。

[4]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第333页。

[5][清]胡朴安.俗语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酉集 五三。

[6]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俗语词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5,

.

[7]董丽娟.《通俗编》民俗语汇探微[J].文化学刊,2008,

.

[8]周易注疏:卷十三[Z].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Z].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参考文献: [2]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4][清]胡朴安.俗语典[M].上海:上海书

中国店出版,1984.

[5]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俗语词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5,

.

[6]董丽娟.《通俗编》民俗语汇探微[J].文化学刊,2008,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