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哲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哲学思考 当代中国 发展历程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握了“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及怎样发展”,继承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不懈探索,是一个不断促进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史。因此,研究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深人挖掘其理论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作为哲学术语,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核心,它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发展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发展是永恒的、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绝对不动、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是特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即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发展是有内部动力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
第三,发展是具有规律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
当然,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给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依据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事物”,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贯彻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回答了“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及怎样发展”的科学命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发展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握了“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及怎样发展”,结合时代特点、社会矛盾、现实任务不同,继承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从思想理论发展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更加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促进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且继承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形成了“发展是关键、改革是手段、稳定是保证、共同富裕是目标”的科学发展思想,强调了走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前进道路上所有问题的关键。他坚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他指出,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
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促发展、促建设的思想。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体制、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邓小平提出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只有顺应潮流,加快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才是唯一ห的出路。
3.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_2他指出,在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强调,只有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全国人民才能形成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才能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在邓小平看来,稳定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它既是社会科学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
4.“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TX~4,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思想。针对日益突出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这些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_2]1“邓小平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思想,即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他还坚持“两手抓”,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重、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兼顾、速度与效益协调等一系列关系的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规定了一条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设想了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继承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开辟了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的和谐社会建设道路。这些科学发展思想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起到了并将永远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继承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思想,提出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的科学发展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初,江泽民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个理论从“先进性”和“全面性”两个方面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蕴涵着实现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内在要求。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的思想,关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推进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关系的思想,关于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思想等。
其二,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开拓了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我们党把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的基础上,我们党及时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到重要地位。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设想了一个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更重要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现实上提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和谐社会价值目标,使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更加明晰化。这说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对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精髓,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其基本理念有:其一,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用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突出了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崭新的指导思想。
其二,胡锦涛在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建设和谐世界可以说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合理逻辑延伸。他认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并强调,只有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和坚持包容精神,才能构建和谐世界。
其三,秉承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他又提出了建设和谐地区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建设和谐世界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体现了胡锦涛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中一贯的理想与务实相结合的领导风格。认为同一地区和国家只有加强战略协作,巩固睦邻友好,深化和推动务实合作,不断给各成员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坚持开放合作的方针,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为本地区各个国家发展提供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逐步实现地区和谐。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蓝图;在现实途径上更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崭新指导思想,坚持和谐世界建设、和谐地区建设与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辅相成,进行了和进行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挖掘运用和发展着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科学过程。从通过科学发展设想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到设想一个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再到提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孜孜追求,说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赋予科学发展思想的新科学内涵。在现实途径上,它经历了从发展为了重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重视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化,一次比一次更加全面,一次比一次更加科学。在新时期,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哲学指导,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思想,把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更加宝贵的探索,作出更加卓越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