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文化”视域下的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时间:2024-12-26 13:26: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格文化视域下的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2014)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既重要又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自古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可谓是细致入微、包罗万象,近年来,我国的日本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笔者与其他学者联合,在研究日语格助词、格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格文化研究的框架。

一、格与格文化

格在《辞海》中的释义为:⑴方形的框子;⑵一定的标准或样式;⑶品质、风度;⑷量度、规模;⑸纠正;⑹受阻隔、被阻隔;⑺抵敌;⑻击打;⑼推究;⑽来、至;⑾语法范畴之一(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代词在语言结构中同其他词的种种关系)。本研究取格的基本意义,即框架,扩展为规则、身份、地位、等级、资格。

众所周知,语言中蕴含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历史传承、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特征。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四大类别。日语属于黏着语,其典型特征是句子成分依靠附着在体言后的格助词划分ห出来,随之搭建起日语句子的格关系。格关系便是日语句子的框架结构。日本社会中组织、个人各司其职、各安其道的格关系,又构成了日本社会的基本框架。因此,格文化就是日本社会中各种格关系的有机组合,这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社会形态。

二、文献综述

中外学者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以下内容: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出了日本文化是耻文化。

日本学者土居健郎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一书中指出日本人一生都在受甘え(娇宠)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之所以没有像西方式的那种个人自ซ由,是因为日本的集团是同心圆构造,各集团就像一排平房子,仅仅是并列起来而已,彼此没有相互交叉的活动。土居笔下的平房子恰恰是格的一种表现形式。

日本思想史专家苅部直(2016)在阐述日本社会结构时也指出人的天性多有四端之心,但道包住了性,使性中不好的一面无碍于社会的运转,道的存在使社会正常运行,井然和谐。笔者认为,苅部所说的道,也就是框架、规则的约束,与格颇有相通之处。

南博先生在《日本人的自我》中指出日本人不论做何事都追求一个依型而做的型。如此关心型,并遵循型,是日本社会固有的倾向。他建议将日本称为型的社会。南博先生笔下的型,也就是一个个的有形无形的框架,亦即格。

陈红在《日本语和日本人》一书中论述了日本人生性敏感、感觉细腻、对生活的感受细微精细,所以对社会角色与他者的区别意识强,无论是手艺方面还是在自己作为手艺人的语言卐表达方面,都追求要合乎其型。这个型,也与笔者提出的格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均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日本文化的部分特质,但无一例外地都是从日本人的社会构造和行为模式出发总结出来的文化样式,而格文化却是文化及其外在表现形式--语言的有机结合及高度概括,在命题上更加广阔。

三、日语中的格

1、格助词

汉语作为孤立语,其主要特点是词汇没有词形变化,但语序相对严格,主谓宾结构不可随意变动,靠语序来标示句中各成分。而对于作为黏着语的日语来说,对语序的要求并不严格,句子的语法关系主要依靠附着在独立词后面的附属词各类助词和助动词来表示。最有代表性的是依靠格助词来决定体言(名词、代词、数词的总称)在一个句子中的格关系。

2、定型性

经常性使用固定语句是日语的特点之一。日本的寒暄语中,存在大量的公式化的固定表达。从早上见面的问好,こんにちは的使用范围,到在工作单位的相互问候,就连出席婚礼的贺词、参加葬礼的吊唁词,都有着极其固定的表达。只要按照规则使用,就不用担心出错,就能够获得安全与安心。而且,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对待客户都有一套定型的话。遵循这些寒暄、对话的格,且不断重复,就会使说话人自然被框在固定的组织关系和位置上,使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间的格关系和谐自然。

3、资格

日语敬语之发达,是任何一种语言无法比拟的。上下之间,内外之间,甚至男女之间,都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中国有熟不拘礼的说法。但日本人讲究的是即使关系亲密也得讲礼仪。在日本社会,熟不拘礼是会被人厌恶的。即使日本人相互的关系变得亲密,心理上的距离感逐渐缩小了,但公式化的套话也不会减少。

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职员进入单位的时期,各公司的新人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教授说话,即告诉年轻人什么场合要说什么话,公司甚至印好了小冊子把职场用语变成格。公文、函电等公文自不待言,就连日常书信也有固定的格式,如一开头的问候里要使用反映季节、气候的季语。另外,身份或地位低的人没有资格夸奖身份地位高的人,也没有资格直接许可或拒绝对方的请求等等。格无处不在,时时规范着日本人的语言表达。

四、日本社会的格

1、身分

江户时代,日本的统治阶层为了使百姓安于自己的身分,便于管理,确立了以武士为统治阶级四民(士农工商)这一身份等级制度。四民之下被称为贱民、秽多。鸭长明在《方丈记》中说:知身、知世,则不乞、不奔。身分论规范了人们处身立世的格。此处的格为天道天命所定的格。

 我国学者张建立(2013)也曾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进行着社会空间的定位,随着自己所属的社会空间的变化,其行为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日本社会,做符合身份的事,便不会出格。

2、约束

川崎(1989)指出日本人推崇约束之美(日本人喜欢在条条框框、在规矩中生活)。日本的犯罪率很低,日本人给出的♥解释是日本国土狭长,自古代起,如果有人犯了罪,没有藏身之处,立刻就会被逮捕。试想这个茫茫大洋上的岛国,国土又被山谷环绕,在这种闭塞环境便衍生出自己社会的一些格。若做出偏离规范的行动就会被从社会中排斥,例如著名的村八分[1]。

日本的茶道、花道,至今仍遵守着古老的惯例,一招一式几乎都没有改变。日本人重视仪式感,重视传统节日,七五三[2]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喜欢鞠躬,日本社会便将鞠躬分为三种类型--颔首、简单鞠躬和郑重鞠躬,这三种行礼的弯腰度数,目光看向那里,手往哪里放等等都有细致的指导。

3、服从

曾经的身份制度把知足和安分结合起来,人为地把人框在格中,最便于培养人甘受身分之限,服从长上的思想传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成人自20岁始,但日本政府欲把拥有选举权的年龄提前到18岁,按常理,青年人血气方刚,充满理想,通常都会指点江山、针砭时弊,拥有挑战权威的锐气。但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西园寺一晃说:民调显示选举人的年龄越小,支持现执政党的人越多。18-20岁的青年如此老态龙钟,趋同保守,这恐怕是日本独有的现象吧。

五、结语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格文化这一概念,并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旨在尝试新的日本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但是,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关于格与格的界限,日本人如何从一个格移动至另一个格,以及如何看待日本人的出格行为等等,都有待今后的深入探索研究。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