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拉伯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时间:2025-01-14 06:35: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阿拉伯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任何目的都离不开进行有效交际。要实现有效交际,仅仅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交际对象所属的文化系统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才能做出合适的交际行为。由此,外语教学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该包括合适的文化教学。

阿拉伯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主要集中在传授语言知识方面,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相关的文化教学,从而出现部分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表现突出,却缺乏进行有效沟通交际的能力。究其原因,大多归结于缺乏对阿拉伯文化的深入了解。

由此,笔者拟通过结合目前阿拉伯语教学的实际,并借鉴其他外语语种教学中的优秀理论及研究成果,试着对阿拉伯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点探索。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定义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但是总结这些不同的定义可以得出其共通的部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等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的总和。而语言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解释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苏丹非洲国际大学阿拉伯语语言学院院长欧麦尔素迪格教授在其专著中关于语言的特性时也说到:语言是一种人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使我们在教授语言的时候不该局限于教授语言结构规则本身,而且也应教授学生语言的社会使用规则,因为语言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通过研究文化和语言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语言与文化之间有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也有形式与内容的制约关系。因为语言是人类思考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切的文化知识都需要依靠语言来记载和流传,它是承载和反应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所以我们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镜子。

2.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千百年来,阿拉伯语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见证阿拉伯民族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阿拉伯语自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一千多年前伊斯兰教出现以前的蒙昧时期,阿拉伯语(古莱希语)就被人们用来进行記录、演说、赋诗、会谈等活动;至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成为了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变成了伊斯兰教的语言,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展,提高了阿拉伯语的地位。在后来长达数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无论阿拉伯地区的社会、政治格局如何改变,阿拉伯语虽受到过一些影响和干扰却始终保持着其活力与不可替代社会地位,纵使在西方殖民时期阿拉伯语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低潮期,阿拉伯语也未停止其向前发展的步伐。从而在今日发展成为全世界二十几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和全世界十几亿穆斯林的宗教语言,并与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一起成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阿拉伯语的发展和传播促进着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反之,阿拉伯文化的发展进步也同样丰富和促进着阿拉伯语。它记录着阿拉伯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和成就;保证着阿拉伯民族在宗教、历史、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促进着阿拉伯文化的延续、发展和传播。同时,阿拉伯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也对阿拉伯语的词汇、句法、语法等因素的产生衍变、使用规则及语境含义有着明显的影响。很多的阿拉伯语词语、语句及表达方式都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情感、风土民情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此,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论述。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外语的学生,如果不具备说该语言群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与该群体中的人进行顺利、有效的语言沟通的。因此,在目前国内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导入与所教授语言相应的有关文化内容是必需的。

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其对语言的一些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因素的记忆和灵活使用,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在某一特定文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打基础。

在《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中也规定阿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出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交际能力是一种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办事和应变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大纲中还制订了《功能意念表》,列举了社交、表达方式、交流信息等15大项82分项功能和意念,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让学生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文化,使他们能用得体的阿拉伯语进行交际。为了完成培养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结合目前国内阿拉伯语教学的重语言轻文化的实际情况,阿拉伯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然而究竟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内容,这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从事教学研究的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大致都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例如赵贤洲老师从语言教学的层次性和轻重缓急考虑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束定芳老师则偏向于将文化导入内容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陈光磊老师将文化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同时,上述这几种分类方式在详细内容的划分上也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的。如此,笔者仅从阿拉伯语教学的特点和中阿文化差异等相关方面出发,暂且主要借用陈光磊老师的文化划分理论兼结合其他学者的划分项目来对阿拉伯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进行一些论述。

1.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是指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指语言中词、词组、句子以及语段乃至篇章的构造所表现的文化特点。阿拉伯语的语言结构与中文的语言结构相差甚大,例如阿拉伯语以长句著称,有时一段数行的文字其实只是一个句子;而中文文字具有短小精悍,简单明了的特点。再如中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没有主语的句子,句子的含义仍然清晰明了;而阿语句子却必须保证其结构完整,语法正确,阿语动词在形式上一定得有主语,否则句子是不合理的。阿语中的形容词位于被形容词的后面;而中文中形容词一般位于被形容词的前面。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注意意义上的链接;阿语是形合的语言,讲究词语之间的形式结合。

例:就算有你帮忙,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中文原文中的打扫,侍候,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等动词字面上皆没有主语,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原文的意思,而在阿语表达中,则有必要补出这些动词的主语才能顺利的表达出中文的意思。

再如:

我以我同事的名义,感谢您在刚刚担任这个友好国家的外交部長这一崇高职务后便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就在几天前,中国顺利、成功地完成了领导层更新,这无疑将会使中国得以实现其发展和现代化的宏伟计划,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这将加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势下,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的地位与作用。

上述例文中,阿语通过使用状语、定于从句及介词短语等语法成分,使得整段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结构十分严谨紧凑的长句子。而在翻译成中文之时,将句子合理地划分为数个短分句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由以上例句也可以看出阿语的形容词在被形容词之后,而中文的形容词位于被形容词之前的特点。

两种语言之间这种语言结构上明显的差异,并非语言形式差异而已,而是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重内涵,轻形式,重领悟、达意,而轻外在形式规整,所以中文句子间较少关联词语连接,主要靠语义联系。而阿拉伯人则比较重视外在逻辑推理和结构严密,因而阿语句子如同树干发枝散叶般,层层相连,环环相扣。

掌握两种语言间的这些差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转变观念态度,在遣词造句上避免以自己母语的特点和用法去生搬硬套,同时也有助于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翻译、交际时,恰当、得体地处理两种语言模式。

2.语义文化。语义文化,即语言的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阿语教学中应注意的语义文化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及语义上的呈现。如阿语中的??????(吉哈德)一词,本意是奋斗、斗争、努力等意思,而该词出现在报刊、文献、资料里面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人们翻译为圣战,或者音译为吉哈德。而吉哈德一词属于¡伊斯兰教或穆斯林世界常用的宗教术语,在宗教经典《古兰经》中出现过多次,并被逊尼派认为是伊斯兰教五功之外的第六功。而随着如今世界恐怖活动的增多,有的甚至是打着吉哈德的旗号,所以现今有些不了解伊斯兰教或伊斯兰文化的人们通常会对此词产生误解,并把它与恐怖主义相关联。

再如:"???????"? "??????"? "?????"? "??????"? "?????"这几个词语,都是伊斯兰教所特有的词汇,它们分别指的是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种阿语文化中特有的词的时候,应结合其文化背景含义将词语准确地教授给学生。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如:阿语中????\???(羚羊)这个词,在表示动物时,中文和阿语在含义上对等的,可以互译的。但是羚羊这个单词在阿语常用来比喻青年男女漂亮、美丽、可爱,或用来赞美恋人;而在中文里羚羊却没有这层含义。因为羚羊是阿拉伯人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体态轻盈、动作灵敏、活泼矫捷,声音动听,而且身体曲线优美,两只大眼睛水汪汪的,所以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阿拉伯人就会把自己的恋人比喻成这种可爱的动物。而如果学生不了解羚羊背后的含义,当阿拉伯人对他说他像羚羊的时候,他可能就没法知道对方是在赞美他而做出合适的反应。

这方面的实例还有很多,举不胜举,需要我们去挖掘与了解,而如果学生们不了解这层文化理解上的差别,在与阿拉伯人交流沟通时按照中国人的眼光和思维来说话、沟通,就会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

3)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例如中文的周末与阿拉伯语的"????? ???????",这一组词在时间段上是有差别的。如今中国人眼中的周末主要是指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而阿拉伯人的周末是指星期五和星期六两天。又如中文的早上好,与阿语的???? ?????,两组词中表示早上的两个词的时限也不相等。中文里的早上一般只限于一早,而阿语里的????这个词却可以指整个上午,所以只要未过中午十二点都可以说???? ?????。类似这样的词语文化含义不等值的情况在中阿两种语言当中数目不少,教学时都应该特别注意阐释其差异。

4)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汇及语义上的显示。例如中文和阿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名词,中文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按年龄大小来划分,而阿语中??即可以是哥哥,也可以是弟弟,???即可以是姐姐,也可以是妹妹;汉语中叔、伯、舅、姑、婶、姨等称谓明确清楚,一般不得混淆;而阿语中父亲的兄弟都称为??,而姐妹及兄弟媳妇等都称为???,母亲那边的兄弟姐妹,男性就称之为???,女性就称之为????。这也反映了中阿两个民族在宗族观念和族谱文化方面的差异。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格言等以及一些习用语句。这些语句或短语,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也许字面意思能懂,但是其表达的内涵意义却可能无法理解,例如阿语中的"???? ??????"它除了是一个人名哈提姆﹒塔依之外,還表示慷慨大方,为朋友、他人不惜倾家荡产的意思。而"????"这个人名也有比喻人自私、贪婪的含义。又如"??? ????"和"??? ???? ????"的字面意思分别是阿尤布的耐力和带回了侯奈尼的一双鞋,但实际上其内涵意义分别是用来形容很大程度的忍耐、耐受和表示空手而归、一无所获的意思。其中前者的典故源于伊斯兰教的先知阿尤布,他在倾家荡产、儿女夭亡、疾病缠身长期不愈的情况下,不但坚持、忍耐、在极度痛苦中对真主安拉坚信不疑,而且从不抱怨,反而满意于真主的安排,后来人们皆以他那种极大的忍耐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为榜样。后者则出自于一个阿拉伯的故事:一个贝杜因人(游牧人)来到鞋匠侯奈尼的店铺里买鞋,讨价还价了很久最终也没买,鞋匠觉得很生气于是想到了一个法子嘲弄他一下,于是放了一只鞋在那个游牧人回部落的路上,然后又。在后面不远处放了另一只鞋。当游牧人骑着满载货物的骆驼经过第一只鞋的时候,捡起鞋感叹只有一只鞋也没用处,于是便扔掉了鞋继续行进,过一会儿又看到了另一只鞋,于是跳下骆驼捡起鞋并往回跑去捡刚才丢掉的那只鞋好凑成一对儿。此时,在不远处观望这一切的侯奈尼便赶紧过来骑着骆驼走了,等到那个游牧人回来时发现骆驼已经没了,于是只好步行回到部落,人们发现他什么也没有而只带回了侯奈尼的一双鞋。于是后来这句话便用来表达一无所获,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含义。所以如若我们在教授这些充满文化含义的词语或表达之时,适当地引入相关的典故和文化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所学知识。

3.语用文化。与语用相关的文化,是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即把语言同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联系起来所应当遵守的规则。语言使用起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恰当地使用,也可能会因为说话者的表情、声调、手势、和语气而产生不同的意思和效用,因此难以一一列出讨论。但从阿拉伯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就一些常见的语用方面的文化现象做一些论述如下:

1)问候语。见过阿拉伯人的人都会发现阿拉伯人见面时非常热情,而且会很有礼貌、很关切地问候对方及其家人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否安好。而且他们的问候会主要围绕对方的健康、学业、工作、家人等方面进行。例如遇见学生会问:??? ??????? ??? ???????;如遇见朋友会问:??? ??????? ?? ??? ????? ??? ??????等等。在回答对方时阿拉伯人也会附加一些宗教性的语言,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附加一些感谢真主,真主保佑一类的话语。例如:在问道"??? ?????" (情况如何?/你好吗?)时,对方往往会回答"????? ???? ????." (感谢真主,我很好)。再如:阿语中最常用的问候语???? ?????

(你好),其原意应该是你来到了亲人们中间,来到了平安的平原,我的家就是你的栖身之所,我的饭菜就是你充饥之食,因为阿拉伯人多居沙漠,沙漠中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在沙漠中遇见一个人或人家,就会觉得像亲友一样,更有安全平安的感觉。

2)称呼用语。阿拉伯人最常用的称呼是人们自己的名字;其次也可以用一些通用的称呼语,例如兄弟??(天下穆斯林皆兄弟),朋友????,先生???,女士????,先生?????等;或者称呼对方的职业,如?????教授,?????医生,?????工程师等;也可以用对方的职务或头衔来作称呼语,而且习惯在职务和头衔的前面加一个特定的敬称或尊称,例如国王???前面要加?????(陛下),总统或主席????前要加?????(阁下),亲王、王子????前面要加???(殿下)等;称呼用语不但能表达说话双方的社会关系,表达一定的敬意,还能反应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交习俗。在不同的语境和语调中,称呼语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特点,以期达到有效的交际。

3)祝愿用语。阿拉伯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祝愿离不开真主安拉。例如祝病人康复会说:???? ?????!(愿真主使你康复);祝对方获得成功地时候会说:???? ??????!(愿真主佑你成功);又如阿拉伯人在提到先知穆罕默德时都会说???? ???? ???? ?????!(愿真主赐福于他,并使他平安);提到已逝之人的时候会说???? ????(愿真主怜悯他)。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真主安拉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是主宰一切的,所以在表达祝愿时,常常会借用真主的怜悯、佑助、❣喜悦、满意、宽容等特点来表达祝愿。这些祝愿语代表着阿拉伯人内心对世事的感悟,对美好的向往,对他人的关怀,对真主的敬畏;体现着阿拉伯世界独特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特点。

4)委婉用语。在中文和阿拉伯文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出于避讳或礼貌等原因,在某些场合不直接陈述某个事物,而是采用其他词语或说法等来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例如两个民族对于死的说法都习惯用委婉语来表达。在中文里,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用死这个字眼,而会用其他如逝世、归西、辞世、上天堂、香消玉殒(对年轻漂亮女性)、驾崩(对帝王)、夭折(对未成年小孩)、圆寂(对出家人)等词语来委婉表达死这个事实;同样,在阿语里面对此也有多种委婉表达,例如:????? (逝世),??????(牺牲),????? ??? ?????? ?????(到了另一个世界),????? ??? ???? ????(归真),??? ????? ?? ???????(在事故中丧命),???? ??????(辞世),??? ??? ?????? (了却生命)等等。

这些委婉语在中文和阿拉伯语乃至世界任一语言当中都大量存在,这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在特定的场合,说恰当的语言,做出适当的行为,避免唐突冒昧和不礼貌的情况发生。而当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以及禁忌避讳等社会文化内容的时候,就不免在交际中发生唐突不愉快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对适当引入有关委婉语使用等方面社会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言语进行交际行为。

除了以上列出的用语情境之外,中文和阿拉伯语之间还存在一些其他在语用方面的差异,例如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祈使命令的使用、起誓句的用法、身势语内涵的异同等,在这里我就一一赘述,但也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了解。

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方式

讨论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导入的问题。其方式因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及学生情况合理规划安排,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其他语种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导入的方式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得出过一些原则及方法,但有些过于理论化不利于实施,有些适合其他语种的教学却未必适合阿拉伯∞语教学,因此笔者将联系阿拉伯语目前教学情况从可行性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文化内容的实用性。建议导入一些与语言内容、交流联系相关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使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感染、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避免灌输一些空洞乏味的抽象概念和长篇理论,致使学生因难以理解而对该文化产生冷漠、厌恶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2.文化教学也应该结合语言教学,由浅入深,从简到难。应切实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适当的文化传授,不应忽视学生的接受水平而笼统地导入文化因素。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才学完语音和字母,就给他们讲解伊斯兰教教法的流派分析,这对于学生没有铺垫,没有预先了解,无疑跟听天书一般。

3.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虽必要,但也不应与语言教学完全分离。文化课上学文化,语言课上学语言,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知识联系起来,无法起到培养语言综合交际能力的作用。特别是阿拉伯语很多词汇本身就体现或代表着一种文化特点,与其让学生对阿语的词汇、句型进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还不如告诉学生这个词为什么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句型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加深印象,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词汇、句型的正确、灵活使用。

4.注重文化异同,进行比较教学。通过对两种语言现象文化内涵的比较,更能够加深学生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其根据特定的场景和语境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恰当的切换,避免错误套用母语文化。

5.结合网络及多媒体,适当采用场景模拟教学。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对某些文化现象有一个直接的感官接触,并辅以场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该方面的交际实践。当然这是在现实场景无法实现的前提下才进行课堂内模拟。因为目前国内学习阿拉伯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去现实社会中实践锻炼,由此,我们只能在课堂的有限形式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实践、去锻炼、去提升。

五、结语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各个语种的教师、学者都在试图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角度来深入研究此问题,并加以实践,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笔者也试图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为阿拉伯语教学里的文化导入进行一点肤浅的探索,以期引起阿拉伯语教学界的各位前辈及同事对该课题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笔者水平的限制,文中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