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春节记忆

时间:2024-12-26 01:43: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编者按

打腰鼓、行花街、逛庙会……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统,更是每个人记忆中的年俗“符号”。在七位著名人物的笔下,他们的春节记忆又是怎样的呢?

●梁实秋: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北平年景》

●老舍:眼中“太平花”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的。

――《老舍自传》

●胡适:儿时大年夜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四十自述》

●冰心:童年的春节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新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ส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精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萧、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一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我童年的生活中,不光有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童年的春节》

●艾芜的“幼年时代”

每年正月初一,我们小孩子都要跟着大人去朝庙子。像高庙子何家寺总是有许多妇女在那里烧香,连平日不大出门的年轻姑娘,也打扮了出现在神的面前。一些卖各种✞玩艺儿的小贩,便把平日不大看见的纸风车,一按就发出叫声的泥娃娃,用木片做的能舞关刀的人物,以及红红绿绿的老翻花,通插在草把子上面,用手高举在头顶,去往来人群中兜售。而大人和小孩,也在庙里尽量地游戏,有的抽陀螺,有的扯响簧,有的摇巴郎鼓。至于单独一响的炮竹声音,则常常在人丛中,一声声地响了起来。硝磺的气味,便不时浓烈地触人的鼻子,这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日子,小孩子以至大人,都在常常盼望这一天的。

――《我的幼年时代》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

最后集中到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沈从文文集》

●莫言:故乡过年的习俗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

――《故乡过年》

结语

通过几位名人的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春节气息。于中国人,春节既是风土人情的混合体,更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在对年的理解中,对岁月的理解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春节对于我们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享用一场饕餮大餐,而应该是每个人温习风土人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喜庆活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