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诗中读懂陶渊明
[摘要]诗歌是人性情的流露,不管陶渊明的身份如何,时代如何,他所作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真心的流露,从他的诗歌中又可以看出他是最主张亲近自然的,所以,我们赏析他的诗歌,与他内心的所思超越时空进行交流,就会得到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关键词]陶渊明 陶诗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是晋宋时期文学家。世人都知道他的田园诗,其次是咏史诗,他以诗的成就最大。读懂陶诗,就会知晓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淡的如水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名利的追求上。陶渊明不慕名利,他形容求名利者一如冰炭满怀,受其引导,直入坟墓。这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他希望自己能如古代的贤者一样。如他在《咏贫士七首》中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他对道是一种实践,他把自己与古贤人相比,对古贤的存在深信不疑。不为世人的嘲笑、疑惑所动摇。
正是因为这种坚定不疑的信念,才会有后来的辞官归隐田园。历史发展到今天,和 シ陶渊明做出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然影响如其者却不多。或因其辞官之原因,不想为五斗米而折腰,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或因其诗文的著名。或因其年代的久远,或是他的幸运,被历史鲜明地记载。在当时,他是多么需要这么一个官职来养家,正因为他那么需要,他后来辞官,就觉得他任性,他就是按着他的心意做事,这样的环境也没能让他委曲求全。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也仅仅是成全他的心愿。试想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就会觉得这是傻子与疯子的做法。家人会有多少非议?渊明随心而为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做官本身没什么褒贬。只是当时那种为官的状态是陶渊明所不能忍受的。“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句句天真自然,仿佛他就在我们对面,我们目视他离去,他似在回答我们的不解。谁不被他感动?谁的内心不在震动,扣问内心,何不去完成内心的追求?!
陶渊明是一个隐者,他虽在尘世,可是他已融入了山水自❧然之中。他有两句诗流传最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足见渊明之真。渊明当过官,了解晋代的社会,可贵的是他有一颗童心,或者真心。试想,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远远的青山,近处的花海,清新的空气,温和的日光,还未入世的孩子,见此情景会怎样?答案可能是早就有了,他们会挣脱父母的怀抱,去拥抱自然。或者采摘几朵野花,回过头来,叫嚷着给我们看。而此时,他们已在南山之中了。渊明真心依然在,才得此神来之笔,这与他对于名利的淡化是分不开的。
陶渊明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非没有理想,大概他的理想太大,他在怀念荆轲的诗中描写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这是他吟咏的荆轲。古来成功的英雄太多,为何他选取了这个,而且还是失败的英雄?那就是他与渊明心有灵犀。晋代黑暗也好,灿烂也罢,总之不是渊明理想的生活,他心中的另一种生活无法实现,他对荆轲的英雄气概实是一♒种敬慕,可是他无法照搬,因为他所在的时代不需要他去刺杀一个秦始皇那么简单,他向往的可能就是那么一种豪气。他逃离那个时代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是波涛汹涌的。他与荆轲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在选择,一种舍弃自我的选择。荆轲成就的是义,陶渊明成就的是真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既是他对荆轲的评价,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表白。
所以渊明好酒,就有许多人认为他借酒消愁。而我更倾向于酒与诗是渊明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李白也好酒,与渊明多少有些相似。也许他们一生中都在等待,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出现他们认为适合他们去做的事,或者他们自己都不明确那究竟是什么,所以饮酒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不是一般人的饮酒,李白是明白渊明的,道出万古愁。渊明本心已离众人远矣,然而神仙之说,对于他来说又是虚无的,唯有饮酒,才能使他进入那种忘却自己、忘却尘世的一种状态。
陶渊明是一个安于现实而守本分的人。他最心安理得的方式就是耕作。他因此也有许多老农朋友。这又使他如此真实地生活在尘世之中。☁陶渊明与周ฆ边的人,是相处得来的。他的平易近人,常有老农来送酒,或者邀他去饮酒。他与他们处得来,但是志向却不同。读他的诗,一半以上的内容是属于田园的,无非就是种地呀,饮酒啊,在乍听之下,也并无特殊之处。写村落,写鸡鸣,写炊烟,写庭院,都是典型的乡村生活。这样的生活让他自给自足,出于生计的需要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他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生活方式,只是田园能让他安静下来,不用费心去思考,肢体时有劳累,心却异常的轻松。酒给了他的身体最大的放松,劳动成了他的需要。普通人会在劳动中,因为利益的不满足而烦恼,而他却沉浸于田园,歌颂田园。
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写诗,诗歌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不为名,不为利,不去追求形式的绮语浮词,铺锦列绣,旨在抒发最真实的自己,诗如溪水,只是自然的流露,却于当时恰是一种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千百年来,陶渊明质朴的为人和他的诗篇一直散发着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