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概述
成本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对影响成本的各类因素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关注供、产、销全流程的管理活动,注重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挖掘企业潜力,进而提供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方法与措施。科学合理地实施成本控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应,达到节约成本、降低耗费、增加利润的作用。
二、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涵盖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所涵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全面认识成本控制内涵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理解。一般而言,成本控制可以从成本费用构成和成本形成过程两个视角加以讨论。
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行业中,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份额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部分企业原材料成本甚至能达到总成本的90%,因此对原材料费用的成本控制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现实生产经营活动中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很多,从材料采购到生产耗费,再到库存费用、回收利用等环节都影响着原材料的总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一般都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加以实施的。
2.工资费用控制
人员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影响人工工资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物价水平,以及地区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等,实现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相匹配、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占比,这些对于降低产品总成本都具有积极意义。一般认为,由于工资的提高具有不可逆性,控制人工工资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占制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较小,但由于其涉及项目繁多,包括折旧费、辅助生产费用、修理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如果企业管理者忽视这一部分成本的控制,其聚沙成塔的效果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浪费,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中同样需要重视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按成本形成过程划分
成本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产品投产前的控制与产品投产后的控制。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产品投产前的成本控制表现为事前的目标成本控制,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控制目标成本的制定,合理计划产品目标成本;其二是利用目标成本合理控制设计成本与试制成本。具体而言,这一过程的成本控制覆盖了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控制等,相关项目对成本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实际生产中这一阶段的控制占据了成本控制的60%左右原因在于它虽然不是发生实际成本的阶段,但它决定着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因此,这一成本控制阶段被普遍认为是决定产品成本水平的最重要基础阶段。
2.产品投产后的控制
产品投产之后的成本控制又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划分为制造过程的控制与流通过程的控制。
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制造过程是发生实际成本的核心阶段,绝大部分成本支出在这一阶段形成,包括原材料、人工工资、燃料动力、各种辅助材料耗费、运输费用、车间及其他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等。这一成本控制阶段是对投产前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过程,需要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定额成本与费用限额进行对比,并将成本实施结果反馈到前一阶段,从而优化成本目标的制订过程,实现下一次生产成本的再ง优化。当然,由于成本控制核算信息的反馈存在一定的时滞,这会给事中控制带来不少困难。
流通过程中的控制。这一阶段的控制主要包括产品包装、产品运输、商品促销、销售部门开支及售后服务开支等费用的控制。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企业促销活动开支大幅增加,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增加产品知名度,可能出现过度促销甚至价格战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利润的减少,还会使企业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合理控制企业销售费用支出也是成本控制需要关注的内容。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又称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企业作业为核心,对企业作业耗费进行确认、计量,从而准确地将作业耗费的成本计入到产品成本中来,最后通过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是成本核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标准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亦称标准成本系统、标准成本会计,是指为了克服实际成本计算系统的缺陷,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设计,将成本的事前控制、反馈控制与核算功能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
四、成本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多年实际工作体会,要想做好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采取全面介入方式,也就是成本的全部、全员、全过程控制。成本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笔者在制造型企业主管财务工作多年,根据多年管理经验,以下以造纸企业为例,谈谈成本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
全部、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要从事前成本控制做起。首先,要求生产技术部门做好公司主要产品的消耗定额,也就是生产一定数量单位产品所需✔各种原材辅料、贵重器材、包装物、水电气的耗用标准。一个产品消耗定额的制定,既要横向参考同行业企业标准,又要纵向结合企业生产设备状况及历史生产水平,这样才能使之更加合理规范、更具有标准依据和参考价值。财务ฃ人员依据消耗定额结合材料采购价格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加之直接人工成本和设备制造成本,测算出产品标准成本。市场营销人员依据产品标准成本制定出合理的销售价格,有了科学合理的产品销售价格,开拓销路时就不会因价格偏高而流失客户,也不会因价格偏低使企业亏本而蒙受损失。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造纸企业属于批量连续性生产才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的行业,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人员选择能够长期合作且定期批量订购产品的客户。市场营销人员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后,会根据合同订购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包装要求及交货时间等,提前下发《生产通知单》至生产技术部门及财务部门。生产技术部门根据生产通知单向生产车间及物资供应部门下发生产产品的消耗定额来安排生产和准备材料。在这里,物资采购人员有效地控制采购材料价格是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材料质量合格,在此基础上要做到货比三家,货买源头,对于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购买,确保做到从源头节约成本。
事中成本控制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主要是材料消耗及能源消耗的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人员全员参与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成本控制来源于准确的成本核算,准确的成本核算依托于完整而详实的基础数据,要想达到准确的成本核算、透彻的成本分析、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必须建立健全车间原始生产记录。造纸企业生产车间从原料投放-循环打浆-纸浆流送-压榨-烘干-卷曲-分切-检封,每个操作流程都要跟随详细而具体的数字记录,包括各种材料的耗用数据和半成品数量。在此过程中要想真正控制好产品成本就要同时抓好产品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造纸企业生产纸品材料的消耗是按照产品的工艺条件及消耗定额比例投放的,各车间的统计人员按照相应的生产记录统计产品生产的材料消耗情况并跟踪对比消耗定额,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随时控制材料消耗。生产技术部的检验人员按照工艺条件随时检测产品生产流程中各项化学指标及物理指标,对产品质量进行实地监测,实施产品质量控制。能源消耗的控制可以结合地方政策实施,比如在水电汽耗用执行峰谷价格的政策下,在峰值时段进行纸机的养护及刷洗,在谷值时段开机生产。同时,设备保障部门的检修及维护人员要随时检测设备运行状况,对跑冒滴漏现象要及时制止,做好生产设备的保养及维修工作,避免设备损坏,造成非计划停机而加大制造成本。由财务部成本主管和生产技术部综合统计组成的成本控制核查组要定期核查车间原始生产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核查材料实际消耗与定额消耗的对比情况,发现明显偏差要联系生产车间,查明原因,及时予以调整,避免过多的浪费。
事后成本控制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全面详实的成本分析基础上。造纸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的材料消耗分摊是根据工艺条件及消耗定额将实际消耗量在各产品品种间分配,工艺条件是生产技术要求,一般比较固定,消耗定额是参考同行业企业标准结合本企业历史生产消耗水平的平均值。要使消耗定额更趋于准确.生产技术人员就要定期根据同行业企业及本企业现实生产水平不断调整完善。能源消耗、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分摊根据企业情况不同可以选择采用产量法、工时法等方法分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比较,采用工时法分配,能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不同品种产品成本。成本分析包括材料采购价格对比分析、材料消耗分析,能源消耗分析、人工成本及制造成本分析。材料消耗及能源消耗分析是以各生产车间为单位,定期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实际消耗与消耗定额加以对比分析,结合生产情况找出超消耗定额问题所在,并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材料采购成本分析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实际材料采购价格与历史材料采购平均价格对比分析,将高于平均采购价格的材料及时通知采购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人工成本、制造成本分析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实际发生的人工及制造费用与平均人工及制造成本对比,对于人工成本高的产品,分析其操作流程,采取简化工序、优化流程的策略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制造成本高的产品,分析设备非正常修理费用是否增加,要求设备保障部门做好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造纸企业对生产设备不断的提升改造、对产品节能降耗指标不断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是全部、全员、全过程的系统管理流程,要配合完善的监督考核体制才能有效的实施。企业要定期以生产车间为单位,根据生产情况、生产产品消耗定额完成情况、产น品入库量完成情况、设备非计划停机维修情况、人员出勤情况等对全员进行综合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在笔者任职的造纸企业己整理出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流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本企业设备条件为基础,将产品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