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是影响与制约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已经多元化,对学历的要求与从事的具体行业有关,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工作姿态和技能。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还是应进一步围绕提高就业率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协调有关各方统筹解决。ฆ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改革;强化指导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高校的扩招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门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也和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样压力重重,虽然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有ฟ所回升,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这是摆在每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任务。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职毕业生总数增加显著,就业形势严峻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开办专业门类(专业大类)数量较多,对其培养的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有消极的影响。
经检验证明,毕业生就业状况主要受到专业大类数量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了18个高职专业大类,按开设专业大类的数量分成3个档次(分别为5个大类以下、5~10个大类、10个大类以上),查看处在开设专业大类数量的各档的高职院校在主要就业指标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如果学校开办专业时,盲目地追求“热门”或“大而全”,会负面影响全校整体的就业结果,甚至优势主干专业的培养质量也可能葬身于顾此失彼的“大而全”的汪洋之中。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如一些年夜型现场招聘会,各高校组织学生筹备好个人简历、求职书等材料后,要不远百里甚至千里慌忙赶场,疲于奔波,还要支出吃、住、行费用,加入一次现场招聘会往往要破耗数百元,同时还延误学业。从有关统计资料来ღ看,年夜型现场招聘会的签约率都较低。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会针对性不强,应邀参会的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数额有限,时间短、应聘者多,使应聘者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沟通。此外,有的现场招聘会甚至偏离应有的宗旨,主办方想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利,致使招聘会过多过滥,效率低下。[2]除此之外,诸多单位在用人观念上仍过度重学历,在现场招聘会上与众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中,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在这种形式下难以浮现。因此,高职毕业生往往成为一些年夜型招聘会的“烘托”。
(四)用人单位录用条件与毕业生实际脱节
(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滞后
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招生规模上,而对于就业方面,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学校就业指导办+系部就业联络员”模式,校就业指导办负责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系部就业联络员则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已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而且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代,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况。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市场走向、分析预测研究、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因而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的。再者,现有的就业指导缺乏总体规划,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从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输多,互动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多,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少等,所有这些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
(六)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受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就业心理,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做好到基层单位磨练意志、提高技能、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较高的现象。而受这种不正确的择业观念的影响,“大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单位”、“白领、热门行业职业”等因素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择业时的考虑的重要因素,而最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边远地区,县、乡基层单位,私营、民营小企业等地方和部门,反而吸引不到高职毕业生,这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七)高职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问题也是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就业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存在不足,对未来的职业角色认知不清。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技能不足且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方面比较薄弱,没有充分做好适应新环境、新工作的准备。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稳步推进。为更好地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积极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和宽松的就业环境。
(一)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为了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必须健全各种配套政策法规。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要有明确的法规进行约束,对三方各自的权益给予保证,以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公平竞争、以才取人的情况下有序进行。对目前人才不合理流向问题,除加强宏观调控外,可按照“三个有利于”和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思想,吸引广大的优秀毕业生到远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开拓创造一番事业,可采取毕业生户籍在原籍,规定在艰苦地区服务期限,免除上学期间贷款和发放安家费等奖励办法为他们创造工作和生活条件;可通过在高校设置专项奖学金,凡享受高校专项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按照享受奖学金的条件,到国家指定的地区、行业就业,使毕业生资源相对地趋于合理流动。
(二)用人单位应当树立量才是用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所需岗位本身来设置用工条件,做到量才是用ส,科学使用、分配人才。拥有能胜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树立量才是用的科学用人观,才能更好的准备和保护人才。要树立量才是用的科学用人观,就要摒弃年龄歧视、身高歧视、性别歧视等错误观念。这样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才具有可能。
(三)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改革,强化就业能力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职业岗位需求,在强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强化专业的职业属性,使所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去求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根据人才培养周期规律和人才市场供需规律,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如计算机类专业,曾在招生与需求上是热门专业,但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此类专业已“热”变“冷”,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避免供需错位,保持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1.在入学教育中,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同时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加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3.开展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强化专业技能。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开展模拟面试活动,让毕业生体验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增强就业竞争力。
4.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讲座、个别心理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5.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
(五)高职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就业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竞争。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在大学学习期间,强化对职业的认知,并针对职业发展要求,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还要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积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巧,摆正自己在就业中的主动地位提高择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