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概述
2、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一个产业集群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非集群的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大的价值收益的能力。它本质上是描述产业集群的一种能力,强调一个产业集群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整个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能力。 现代 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系统,其竞争力是宏观维度、中观维度与微观维度这三个维度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维度的变化、缺失或者不正常都将影响集群的正常成长与发展,从而导致集群竞争力的起伏变化。政府能否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实行支持和促进集群发展的政策,都将对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集群具有不同的竞争力。此外,集群还具有空间集聚性、专业化生产、根植性和合作网络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其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降低、阻碍集群竞争力的因素。企业是集群中重要的经济单元,产业集群整体的绩效是由集群内各个企业的绩效体现的,集群的竞争力最终必须反映在群内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都会通过影响本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动态竞争力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能力和“龙头效应”较弱。天津市产业虽有一定的集聚性,但和珠三角、长三角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长三角的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集聚群,并有可观的效益。人们普遍认为珠三角、长三角最有发展潜力,就是因为企业之间具有共生共荣、优势互补的产业群。而天津的产业无论在聚集的规模上、程度上和效益上都远远低于长三角。天津市的产业发展中,组合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发展滞后,进而导致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天津市的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商务成本较高。从这些年天津市制造业发展情况看,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欠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不够。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天津产业发展的“龙头效应”也表现较弱。从行业来说,如果有一个龙头企业就会带动整个产业群,形成产业优势。从区域经济来说,如果有一个起带动作用的核心产业区域,也将会使整个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协调发展。如在长江三角洲,上海就发挥着龙头作用,长三角已经形成了普遍认同的较为清晰稳定的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两翼的经济格局。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天津要想成为龙头和北方经济中心地带还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
2、产业集群发展的观念需进一步转变。在天津市产业集群发展中,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以“堆”代“群”,一些区县政府对企业往往“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对产业链缺乏整体设计,产业“集”而不“群”,企业仅是空间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又如好“高”求“新”,倾向于发展高科技集群、新产业集群,对传统产业的集群重视不够,产业定位不当;又如重“大”轻“小”、“抓”大放“小”,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重视大项目、大企业,轻视小项目、小企业,以为集群就是把大企业拉长链条;再如以“园区”代“集群”,把建设园区等同于培育集群;还有重硬轻软,只重视硬环境,忽视学习、创新和促进关联软环境。
3、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待培育。天津市的产业集群多是在改革开放中自发形成。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一些产业集群的层次不是很高,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合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大多数特色产业内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单一的生产型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能力,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创新和竞争力严重不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开发区原生地企业创新能力弱,而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企业,虽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它们只是跨国公司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其技术进步依赖于公司总部的研发部门。各跨国公司设立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相当薄弱。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则缺乏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和主动意识。另外,天津市面向各个功能区域和各个行政区特色经济、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孵化器少。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多以浅层服务为主,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普遍较弱。重点产业领域创新链尚未形成。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光电子技术、超导材料等战略高技术产业,海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铁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尚未建立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的创新链和战略产业的创新链尚未形成。一些有集群化倾向的产业,常是“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存在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断链”现象,严重影响了集群效应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5、产业园区聚效应不够理想。天津市产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项目少,有些园区筒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培植,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在已有的各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比较松散,大规模、高效率的企业集群尚未形成。由于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再加上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缺乏很好的衔接,除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等少数几个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之外,其他大多数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比较松散。特别是像汽车零部件生产,现在分散在西青、东丽、北辰、武清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多个产业园内,没有形成大规模、高效率的集中布局,产业集群难以形成。
6、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形成了550多万家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的产业集群的一个主体。根据数据统计,在我国的专利申请中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占46%,其中中小企业集中了大约70%的技术创新和60%的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逐步在某一空间聚集,形成内部分工协作,形成地区规模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说,我国目前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相比之下,天津市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最活跃的民营经济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由下而上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从而造成了天津市目前以外国资本和国有资本为主的资本格局,使得新区经济活力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逊色了不少,由此,滞后了天津市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而在生产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化的今天,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内外资金的集聚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地区发达的民营经济所形成的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有资料表明,90%以上的 计算 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以比其他地区低30%的成本采购到。相比之下,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对外部资本的引进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也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如何发展天津市民营经济,并带动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提升天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龙脉,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当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以后,对一个地区来说,如何促进当地的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对于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有意识地使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形成后发优势,提升其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模式的供给,至少在现有的若干产业发展模式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天津产业发展模式的需求。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可以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是一条天津和谐崛起的希望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国际企业产业转移加入集群——集群成长——集群衍生繁殖——形成更多新的产业集群”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应当是天津发展产业集群战略过程中一个必经的步骤。
1、强化集群理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其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促进。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经济载体,同
一、
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努力。政府应明确一个综合部门主管,负责对其进行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政府还应明确分管领导主抓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到加强领导、精心策划,使产业更加有序地扎堆、集聚、升级、扩散、辐射,更好地发挥倍数效应甚至裂变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建议以市政府专题会议或其他形式,对涉及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与研究,形成全市推进合力。政府班子的理论学习要紧密联系本地实际,把本地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竞争力纳入到学习日程上来;要建立产业集群统计跟踪体系和定期评估报告制度;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产业配套、资源配置、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产业安全、发展方向和政策法规等进行定期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的最新动向,提供具体的建设性方案,供市政府决策;对产业集群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重大问题或共性问题,要及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报市领导协调解决,必要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2、 科学 地制定产业集群 发展 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产业集群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群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天津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规划投放的产业项目要考虑在该地区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因为,市场竞争已从 企业 发展战略竞争向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竞争演化。要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 工业 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在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科学地选择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 历史 性机遇,加强环渤海地区合作,有效吸引环渤海制造业产业向天津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 经济 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临空、临港、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充分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突出结构优化调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建设。引导集群产业链上、下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聚集发展空间。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3、政府要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政府应弥补“市场失灵”,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上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保障。政府作为中间人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克服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间制度上的不匹配。同时,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 交通 、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政府一定要考虑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群性,大力推进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在集群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 法律 、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创建集群内部的研究开发体系,刺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为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政府要帮助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 会计 、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4、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进一步调整政府投资结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资金扶持。要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直接融资,扩大资本金。建议建立天津市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并在一些区、县区域内进行试点。要鼓励民间资本发挥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天津市各级政府应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就商业银行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专ย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放,支持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鼓励建立大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推动扶持大型企业集团中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 金融 工具,积极推介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股票上市,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富有活力的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为特色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优先服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6、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实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民营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是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主要力量;而产业集群作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提。天津市首先要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其次要加强产业引导,增强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要推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及其他产业;积极引导民营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加强区域协调,促进民营经济均衡发展。第三,加大扶持力度 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方式和业务品种,研究推出更加贴近民营经济特点的多层次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制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规划,发展专营民营企业业务的特色分支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开设民营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吸引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设立公司制、契约制、合伙制等多种组织形式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引导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创投基金为民营经济上市创造条件;支持建立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力量和民营经济组织共同投资的担保机构,逐步构建民营经济信用担保体系。第四,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市镇建设步伐,加大对民营产业集群的推进力度。一个地区的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要求专业化,据此,要重点扶持经济专业市镇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形成。建设中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性问题。如扶持的产业与大多数地区扶持的产业相同,应当强化其竞争力,并且,应当选择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城市和地区错位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创建民营科技企业园区,发展块状经济。以建设专业化民营科技园区为突破口,加大统筹规划力度,加快民营科技产业集群发展。
7、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在经济发展实际进程中,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在空间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一种聚集经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总部经济以总部基地为载体,以企业总部为集聚对象,通过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集聚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等高端环节的聚集发展,既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力推动了“微笑曲线”两端分化出的现代服务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因而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我国现阶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无论从港口、交通建设,生态环境,还是人才、资源各方面来说,天津都已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我们翘首以待天津总部经济的崛起。
8、培育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独特的硅谷文化—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使该地区成为了人们创业与创新的乐园,也使该地区成为了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企)业集群发展的开发区。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群内企业的互动创新 网络 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我们要以创新环境和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和特定要素市场为集群发展服务,支持产业集群不断注入创新因子,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同时,积极促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的形成,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促进知识传播扩散,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ญ
9、打造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政府在树立区域品牌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区域长久的经济发展潜力,和该地区拥有多少知名品牌密切相关。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通常包括: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传统优势、地理优势、配套优势。但要想保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长治久安,必须将这些相对竞争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优势。区域品牌是一个产业集群长期沉淀的结果。纵观各国经济和著名品牌发展历程,品牌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共分为品牌创新、品牌区域化以及区域品牌化阶段三个阶段。目前区域品牌化则是天津发展区域经济采用的主要策略之一,而区域品牌化建设更多地是依托产业集群来进行。我们要尊重市场的 规律 和品牌成长的规律,积极扶持、引导品牌的发展,要以“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明确区域定位,做响区域品牌,抓好质量工程,维护区域形象”为思路,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科技含量,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镇和名乡,共创区域品牌,扩大品牌经营规模,提高产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能力。疏通产业集群特别是生产型产业集群与大市场对接的渠道,通过国际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加强集群的品牌推介,提高品牌市场覆盖率。共同打造区域品牌,促使区域企业关注品牌,争创名牌,以做多、做大、做强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带和区域特色品牌群,从而提升天津市产业整体竞争力。
10、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简称GVC)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全球价值链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链条的空间配置,主要关注的是各个地方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从全球价值链各个价值环节的等级体系来看,任何一个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只有一个选择,即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而这种攀升的结果就是需要自愿或被动地不断将不适合已经改变了的地方发展环境的原有价值环节从地方产业集群中分离出去。这实际上,一方面是地方产业集群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级发展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同等级价值环节的空间分化和再构的一个过程。在全球价值链上,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个特定环节的优势,而不同环节的区域分工和优势以特定环节上产业集群形式表现出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上,而贴牌生产(OEM)→自主设计制造(ODM)→自有品牌制造(OBM)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价值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髙附加值环节攀升,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 文献 [2]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
[3]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J],《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4]尹平均等:《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对策思路》[J],《天津经济》2005年第3期。
[5]何曼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与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6]高洋:《天津工业产业集群效应研究》[J],《企业经济》2008年第2期。
[7]孙滔:《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与产业集群》[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第5期。
[8]高洋、章建新:《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7年 第11期。
[9]闫二旺:《跨国公司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群的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10]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