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视阈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研究

时间:2025-01-13 20:43: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网络舆情多元化是网络信息泛化的必然结果,更是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以信息安全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进行信息管控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管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信息真伪甄别、传输渠道管控、传输效果评估等方面仍然矛盾突出,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应急管控机制,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建立三级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分别从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2007005

科技发展使信息传输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出现使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极为方便,在丰富国民知识储备、开阔国民视野、扩展国家间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化浪潮的爆发,使网络成为社会思想传播及价值理念传输最便捷的途径,网络舆情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高校在这方面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为此,有必要从非传统安全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管控,形成合理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一、非传统安全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对不同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而形成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是高校思想的引导,是衡量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1]由于高校学生知识面的局限以及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相对较高,此外,网络的普及也加大了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在信息同质化与差异性交织的情形下,网络的管控与信息的甄别就显得格外重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份《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 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2];《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 [3];“《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其中,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三大网络媒体。新浪网以41.3% 的支持率位居大学生最喜爱的网络媒体排行榜榜首,腾讯网和凤凰网分别以34.9%和22.4% 的支持率分列榜单第二、三位”[4]。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的网络接触率已经接近100%,网络信息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网络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合理地甄别网络信息,进行有计划的引导与整合已经成为网络健康发展与安全稳定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是指不受威胁,没有损伤或者损坏的情形。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安全又可分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显性方面,是安全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非传统安全则是指传统安全以外的一切安全形式,具体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人口安全等隐性方面,这些安全形式相对于传统安全更加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但已经影响到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等与网络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中应重点关注的是网络信息安全。这些领域的安全问题给高校学生的管理造成了重大挑战。

网络信息安全是网络舆情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重视的部分。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网络舆情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二是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管控,三是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估。网络信息的真伪以信息传输的准确性为主,包括信息来源、信息范围、信息可靠性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网络受众接受信息的质量,是网络信息安全关注的起点;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微博[5]、微信、QQ、贴吧、论坛,以及相关交际网站等多种渠道,它既是信息安全传播的链接,又是信息安全的中转,直接影响信息传递量的大小;网络舆论的传输效果是指网络信息传输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是信息传输的终端,直接决定信息安全的走向。信息甄别、渠道管控与效果评估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信息甄别是基础,渠道管控是方式,效果评估是结果,三者处在一个三位一体(见图1)的系统中,形成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传输与管控运行的完整链条,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配合,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1网络信息安全运行流程图二、非传统安全视阈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使得舆论的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传播,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发生、发展、传播及反馈的方式。”[6]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网络舆情管控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关注点上,在信息传输的链条控制上仍存在需要优化的方面。

(一)网络信息真伪甄别需进一步强化

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是网络舆情管控的入พ口,直接决定网络舆情管控的过程及结果。但高校学生在信息真伪的甄别上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学生的好奇心重,特别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社会阅历少,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必要的认知,遇到问题只凭感觉、不考虑事实因素,往往导致信息传输在起点上就发生歪曲,使信息受众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网络诈骗,很多学生之所以被诈骗就是因为对信息本身缺乏一个认真分析与思考的过程。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借口以网络兼职为幌子的诈骗方式,以淘宝兼职工资日结等丰厚的方式吸引受众,通常以受众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为由骗取钱财,事后往往不知踪影;常常以电视上有名的节目,如“非常6+1”、“快乐大本营”、“星光大道”等抽奖中奖的幌子,让事先交一部分手续费与扣费税,进行网络诈骗;此外,还往往会利用学生的同情心进行信息传播,如2014年10月15日左右,有一个关于教室清洁阿姨的贴子在各高校之间转发得比较火热,信息详情:“今天有同学在自习室时看到清洁阿姨边清扫边哭。问到原因,她说昨晚明明打扫得很干净,工作到很晚,可是今天领导检查看到教室仍然很多垃圾要扣工资。感觉阿姨挺辛苦,也挺委屈的。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希望彼此理解一下。各位同学在上课之后尽量随手把可见视野内的垃圾随手带出教室扔到垃圾桶内。”[7]事后经调查发现,该信息最早出现在10月15日下午13:25湘潭大学粉丝团的微博中,事后传播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很多高校的学生都以为信息中涉及的清洁阿姨是自己学校的,自主进行转发。信息本身本没有什么问题,显示出传播正能量、与人便利、关爱他人等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学生在没有确认信息真实性与来源的前提下就进行转发,缺乏必要的思考,假如传播的是不良信息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信息甄别能力的确有待提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 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8]将构成犯罪,可依法拘留。这也再次对信息传输的甄别敲响了警钟,告诫高校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有必要加强信息识别力度,提高认知度与责任意识,加强自律。

  (二)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缺乏必要的管控

网络传输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信息传输的关键。社交网络的扩展使信息传输的渠道增多、接收信息的时间缩短,很多信息通过很短的时间便可以传遍整个网络,正能量的信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某些不良信息也将对高校学生教育产生重大危害,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比较集中,一方面是时政问题,涉及到国内外的热点动向;国内主要是对一些热点事件、社会问题的关注,国际上则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主权领土争端及相关外交行为。另一方面,便是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问题。包括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宿舍人际关系、评奖评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因其同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高。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合理的渠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感,但目前渠道仍然分散,缺乏统一的表达路径。另外,有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政治信仰与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上发表负面言论,这些都是信息传输过程中需要管控的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建设涉及到众多方面,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机构,跟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部门一般是网络管理中心,但其职责一般以基础性的网络维护为主,跟收缴网费、网络数据分析等挂钩,很少上升到网络管控的层面,其作用被大大低估,只停留在常态性的面上工作,在实质性的网络管控问题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传输渠道主要起的是沟通、连接的作用,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可以达到承上启下的功效;因此,只有进行全方位的管控,进行合理的筛选,才能保证信息渠道的健康与安全,保证信息传输的质量与效果。

(三)网络信息传输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估

网络信息传输效果是网络舆情管控的终端。“据调查显示,网络舆情危机发生之后,在互联网上3个小时就会有回应,6小时内会被大量的转发、播散开来,12小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第一轮冲击波,24小时左右将会出现网络舆情第一个高潮。”[9]在信息量异常丰富的今天,如果不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管控,将会导致信息泛滥、网络空间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非传统安全范畴内的大部分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的隐性方面,与传统安全重视生存不同,非传统安全更注重发展,网络信息的传输看似平常,但网络信息传输过程及结果却直接影响高校舆情的稳定。现在高校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断增加,95后学生逐渐补充到大学生队伍中来,这部分学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思想认识的缺陷,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能力,在遇到网络谣言与热点事件时不能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而是采取盲目随从的行为,导致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为此,更应该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加强对网络传输渠道的管控与评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与日常行为,维护高校网络舆情的稳定。在信息多元化的情形下,需更加明确高校的价值使命,特别是网络新兴媒介的出现,增强了信息的穿透力。高校在面临网络谣言、网络攻击等问题时不应该只注重问题本身,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总结上,要建立必要的反思与反馈机制,促进自身不断优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方法,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优化评估程序,方便对网络舆情的处理。三、非传统安全视阈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部门,问题的解决需要各部门的综合协作,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网络舆情主要集中于信息安全,因此掌握好舆论的管控权,是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可概括为动态的三级监控管理体系(见图2),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分别从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三个层面入手。

图2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三级监控管理体系图

(一)事前:建立多元化的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必须打提前仗,进行预警机制的建设。“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10]当前高校建设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发展上,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关注力度要大一些,但对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网络舆情关注力度要小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缺乏网络舆情管理专家,问题的解决缺乏专业性的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学生思想建设的重地,在目前情形下,单靠课堂教育已经很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位,只有把网络思想教育同线下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在网络舆情管控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安全维护机制的建设,事前对学校信息安全涉及到的部分有充足的认识,对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判与演练,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建立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预警应对一般性的网络言论;二级预警应对恐慌性信息以及一定范围内的虚假信息、✿误导言论;三级预警则应对比较严重的造谣、影响社会及校园正常秩序的言论,并提前制定相应的预案。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平时学校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倾听学生的诉求,收集学生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定期集中的公开解答,要注意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通过论坛、贴吧等公共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舆论,对其中出现的负面信息及时核查,设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使问题的发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事中:启动全方位的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对高校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的要求,问题发生后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舆情分析是支撑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核心,及时准确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能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有效监控和化解打下良好的基础。”[11]针对危机事件的现实发展变化情况,首先要分析事情的严重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使事件处理处在合理的掌控之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事情本身的特性,并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一方面,要把握好舆情处理的原则,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学校政策的出台本身是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但在政策制定前可能没有调查、征求学生的意见,因而造成学生对学校政策产生误解的后果,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需做到公开透明,这样可以避免信息被扭曲、恶化,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实时公布处理结果,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态度。同时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注意同事件当事方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此外,要处理好同媒体的关系,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对外发言机构,统一口径,避免信息传达的混乱,及时表明学校的立场。要积极引导媒体进行正面、全面的报道,防止把事情引向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舆情处理的节奏,积极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和疏导。网络舆情的发展会随时间的发展产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舆情发展的状况及时变换策略,对内形成统一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积极面对社会的质疑,进行合理的解释,化被动为主动,及时阻断各种网络传言,既要进行传统媒体公关,也要进行新媒体公关,特别是要注意管控好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综合调动各部门的力量,争取各部门的配合,使学校各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管控的重要性,形成协同合作的应急处理机制。特别是要发挥宣传部与网络中心的作用,宣传部引导舆论建设,网络中心做好技术管理,通过合作互补,做好对内、对外的协调,解决危机事件。

  (三)事后:构建综合性的反馈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网络舆情有序的管理,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从而维护高校稳定和国家发展。”[12]网络舆情危机解决之后需要有一个反馈的过程,对危机事件的产生、经过、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网络反馈需对危机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对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对危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厘清是方法错误还是问题自身的缺失。在事件处理后形成分析报告,为以后类似事件的处理积累经验,同时为日常管理提供借鉴。网络舆情的治理应进行合理的平台管控,高校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专门的网络舆情管控中心,通过综合教学、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减少外界影响,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增强学生对国家现状、国际形势的认知,避免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定期整改,在教学规划中进行合理体现,形成相应的管控机制。此外,要研究学生的上网习惯;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掌握学生网络教育的思想动向;还要着重引导“意见领袖”,发挥其舆论号召力;合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场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要发挥学生处、团委、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班团干部等各级部门、人员的作用,掌握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诉求。

四、结语

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信息安全提升了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网络舆情管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各级部门的合理引导。为此,国家层面可在政策制定及架构建设方面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各省市可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具体方案的讨论,各高校则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控预案及机制。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更应该注意处理好学校、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教学、生活等方面的硬件投入,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思想引导与话语权管控等方面的软件建设,让学生能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维护自己的权利,促进学校的正常管理与运行。总之,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制定与实施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概而论,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使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成为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杠杆。

参考文献:

[1]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030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3]CNNI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50604)[201506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04/c_12787862

น 8.htm.

[4]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组委会,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EB/OL].(20140627)[20150308].http://news.univs.cn/2014/0627/1050241.shtm.

[5]郭红明,王永灿.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3.

[6]阿丽艳.网络舆论等于网络舆情吗?[EB/OL].(20140113)[20150308].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401/t20140113_43797.htm.

[7]高校生课堂用餐无节制 脏乱差逼哭清洁阿姨[EB/OL].(20141204)[20150308].http://edu.iqilu.com/news/20141204/2236717.shtml.

[8]诽谤信息转发超500次可判刑 今日开始实行[EB/OL].(20130910)[20150310].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30910/1323253.shtml.

[9]邹建华.新媒体发展对舆论格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EB/OL].(20131206)[20150311].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206/c21011823768505.html.

[10]陶然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15):73.

[11]陈七三,彭建军,蒋湘莲.简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

[12]李庆波,邵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提升[J].人民论坛,2014(20):15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