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4-12-26 01:28: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农村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借鉴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案例,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培养高素质创业者及企业、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投融资渠道等方面为加快吉林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农村,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发展民营经济,对于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繁荣和稳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卐意义。

(一)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吉林省民营经济2012年实现增加值6 064亿元,实缴税金678亿元,私营企业由2008年末的98 159户增至15.5万户,增长58.2%;个体工商户由56.3万户增至134.5万户;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的不足100户发展到2.8万户,位居东北三省第一,数量占全国4%。2012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 012亿元,同比增长22.O%;实现增加值6 064.4亿元,同比增长14.0%,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8%;“三上”企业户数达到11542户,同比增长11.5%;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户数达到3 051户,同比增长22.4%;全部从业人员达602.6万人,比2011年增长了近50万人。这表明民营经济不仅支持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财政税收和民众就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吉林省GDP全国排在22,排位靠后;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全国排位26,还落后于GDP排位,显示出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矛盾。从民营经济角度分析,吉林省与其他发达省份差距明显:一是总量小。吉林省每万人拥有的民营企业数量是42家,而民营企业总数仅占全国民营企业总数的1.2%,低于吉林省在人口、土地面积和GDP三个指标占全国2%的水平。二是发展层次不高,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产业链底端,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少。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吉林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的产值率为7.3%,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17个百分点。四是软环境建设不完善。市场、金融、流通等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尤其是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行政审批方面有待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效率有待提高;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其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方面。因此,发展民营经济,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是加快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环境的需要

2012年,吉林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602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比重的78%,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就业在全社会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据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计算,2013年吉林省劳动力总量过剩21万人,与此同时,很多企业还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显示出吉林省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待业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多样化需求。尤其在农村,在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的带动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村的民营经济得到发展将会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既避免了需要农民离土离乡的不便问题,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据统计,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就业人口总数的1/3以上。因此,从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环境等角度看,发展民营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三)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的需要

中小企业在推进富民强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吉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 000元。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其收入情况同城镇居民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从事的仍大多是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其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相对落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一直是如何使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而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扩大就业规模,扩大就业就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的三次产业。通过在农村积极发展民营企业,既可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又可以使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延伸链条中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11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 500元,其中来自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占收入净增部分的50%。因此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但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更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必须发展民营经济。

(四)发展民营经济是强省的需要

要实现强省的目标,需要扩大经济总量,这在吉林省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实现。一是由于吉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能力有限;二是由于区位原因,出口量不大,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现行的投资拉动战略,工作重心在引进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上,其创新驱动能力强,对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促进作用,同时产生创新驱动,形成内生动力,这恰恰是吉林省新一轮经济增长所迫切需要的。扩大经济总量的另一方面需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的战略是“三化”统筹战略,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无一不需要民营经济的支持。从新型工业化角度看,要用信息化武装工业化,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目前从事信息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这是其主要发展领域,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就是在用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来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而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没有民营企业的跟进和支撑也同样难以实现。大企业只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基础,要促进产业集群的稳步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12年,全省乡镇企业增长势头迅猛,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 894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增加值1 750亿元,同比增长15.6%;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3 445亿元,同比增长15%;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安置就业人员265万人,同比增长1.1%,占全省就业人员总数的20%,从业人员累计获得报酬428亿元,同比增长15%,

二、三产业收入比例占农民人均收入总数的38%,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并已经成为吉林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压力一直较大,单靠国家政策支持远远不够,因此,吸引民营企业的资金显得十分重要。民营经济生命力和灵活性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新农村建设中所需要的。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产业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积聚力量、稳步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二、吉林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资金短缺,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欠佳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是吉林省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地区以道路建设为主的基层设施建设程度不足,制约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比如吉林省西部有些县市由于道路建设不足,再加上乱收费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有些物流车辆宁可绕行此县市,提高运输成本,也不愿意在此县市经过,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政策扶持明显不到位,各地政府对于本地民营企业扶强不扶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没能切实地落实省里制定的相关政策,也缺乏企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具体条件和量化指标。政务办理程序复杂不透明,效率低下、责任不明,轻引导、重罚款,只收费、不服务等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把能快办的事拖慢,把能办的事说成不能办,对农村发展民营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严重缺乏领军人物及高级管理人才

吉林省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仍以专业合作组织及乡镇企业为主体,其中合作社则更为贴近纯粹意义上的农村地区。根据对省内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发现,想要在民营经济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领军人物必不可少,而这样的领军人物按现状来看,往往是各地区的基层干部,并且主要是村书记。什么地方的基层干部有能力,有魄力,能发现好的项目并得以落实,什么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就好。而这样的领军人物从整个吉林省农村地区层面来看,少之又少。同时,全省现有农村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采用家族式或宗亲式管理分配方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制度,企业组织者及参与者多为农民,所受教育程度不够、自身素质相对低下、小农意识明显,这样的情况在企业规模小、产量低时尚无大碍,却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壮大。

(三)行业定位波动性大,农业没有成为农村民营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吉林省农村民营经济的总体上看,初期参与者主要选择小工艺、小加工,小贸易,小庭院,建筑、纺织、物流等行业。中级创业者多进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比如说机械行业,搞零部件、机械加工。高级创业者专注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如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化工、新材料。很少有创业者和企业瞄准种植业、养殖业开发的。因为这些产业被认为是低端、弱势、低利润产业,没有人愿意投资发展。原因在于:一是没有发挥好支柱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支柱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二是目前来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缺乏。吉林省有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是全国乃至是世界一流的,只是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将好的产品卖出好价钱,原因就是没有创出品牌,缺少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牌产品。有政府引导不够原因,也有农民及农业企业的自身品牌意识不足原因。三是缺乏对农业经济的深刻认识。随着国家扶持农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弱势产业的地位将发生变化,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企业和资本进入农业,从事农业生产。

(四)金融信贷支持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总体看来仍显不足,农村地区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宽,融资难一直是吉林省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吉林省农村的民营企业多数规模比较小,虽然在经营方面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但是企业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新新产品和新技术,却缺乏发展资金。吉林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设的网点少,同时资金供给也颇不充足,难以真正开展针对“三农”问题所需的经营。由于土地无法进行抵押,农村房屋住宅又没有产权等问题,导致农村民营企业想要贷款却缺少抵押物,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十分有限,5万元以上的贷款就已经基本无法获得。

三、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吉林省发展农村民营经济路径分析

企镇企业是目前我国农村民营经济的主要形式。据农业部统计资料,2011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50 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 940亿元,增长15.3%;上交税金13 412亿元,增长12.1%;实现利润32 426亿元,增长10.97%;完成出口交货值43 734亿元,增长11.33%;从业人员1.62亿人,其中新增294万人,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742万人;支付工资26 270亿元,增长11.87%;农民从企业得到工资性收人人均2471元,增长18.45%;支农建农和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支出401亿元,增长5.56%:有123万进城的农民工返乡“第二次创业”。2011年乡镇企业总数为2 844万个,其中个体工商户占77.33%,其产值占总产值的21.4%;私营企业占17.4%,其产值占总产值的37.29%,其余为集体所有制为主的股份合作企业等。2011年乡镇企业产值增长幅度东部地区为10.39%,中部地区为12.18%,西部地区为11.95%,东北地区为12.09%。三次产业比重为1.25:74.98:23.77。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增加值的2/3以上,占全国增加值的1/3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一半。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而乡镇企业交纳的税金达1.34万亿元,超过中央财政支出的30%。

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强大的活力,不仅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及农村各项建设的强大支柱,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促进社会稳定而举足轻重的支撑力量,使人们逐步取得共认。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有一批经济收入在亿元以上包括10亿、30亿、50亿以至100亿以上的“明星”村庄,最高的华西村高达500亿元,人均GDP超过了美国的平均水平。这些村庄依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使本村农民富裕起来,而且还带动周围一批农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不仅在收入上赶上甚至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而且在住房、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方面也赶上甚至超过城市居民水平,使城乡差别缩小甚至消失;不仅依法纳税,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还为地方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不仅在经济上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而且依托企业的利润反哺和装备农业,在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1%以下的情况下,延长农业的生产链,促进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现代农民。 吉林省特别是农村地区具有特定的基础经济条件、制度政策等环境条件,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基于此点考虑,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重把握:一是要遵循民营经济组织的客观发展规律,在地区经济领域内通过市场竞争使其形成混合经济体制。二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构建地方经济领域的内部规则和外部框架,形成对混合经济体制内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约束。三是在民营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优势龙头企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改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而言,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内容:

(一)实施增量发展策略

增量发展策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既保证了国有经济存量的稳定性,又优化改善了经济结构,它也同样适用于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空间条件等方面看,也更适合采用增量发展策略。

民营经济的发展大体分为两种策略,存量策略和增量策略。其中存量发展策略侧重于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改造壮大民营经济,也即国有企业民营化;增量发展策略则侧重于在国有经济之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存量发展策略由于通过对国有经济改造发展民营经济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成效,并且能够同时解决发展民营经济和实现国有经济改革两大问题,曾经一度对地方政府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民营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但是存量发展策略对民营经济组织的资本能力要求过高,显然与吉林省农村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和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在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客观困难,从而限制了存量发展策略在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实现。而增量发展策略则更适合于经济基础较低的发展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尽可能的积蓄力量继续资本积累,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在其竞争能力弱的时期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因此可以循序渐进的利用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间隙来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增量发展策略的重点在于其是民营企业内生的自发行为,这对于地区内整体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民营企业的增量发展逐步充实了区域经济空间,提高了各经济组织的自身竞争力,有效调整了各组织问的竞争关系,优化了区域经济组织结构。

(二)采用渐进发展模式

渐进发展模式的本质是要求企业采取循序渐进的稳健发展方式,它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受社会公众的集体行为影响较大,而社会公众的集体行为选择策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显著得减少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面对的阻碍因素,民营企业所依赖的社会公众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学习和吸收知识与信息提高其行为选择能力,使得企业和个人的选择策略具有更高效率。渐进发展模式同样适合于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较低的地区,符合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如果依靠强制性政府行为,以激进型发展模式来发展吉林省民营经济,其结果只能是得到统计上的数字增长,不能实现民营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快速稳定发展。吉林省农村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是具有渐进性质的依赖社会公众行为选择策略和经济观念调整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因此,渐进发展模式是符合其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形成混合经济体制

以混合经济体制作为最终的民营经济发展方向,这是由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决定的。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的具有发展基础多元化及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的明显特征。发展基础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在经济组织体制方面,国有经济组织和民营经济组织长久共存;即便单独对于民营经济组织,其也会采取家族式、股份制企业、合伙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制度。在产业方面,各地区同样会按照自身资源特点,选择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方面进行发展。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样的发展特征就要求了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包容性,既能包容国有经济形态和民营经济形态,也能包容各组织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还能包容不同地区对民营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不同措施,这种情况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各种经济组织通过互相渗透和融合,形成混合经济体制共存的局面。民营经济的这种发展将会逐渐优化吉林省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吉林省的经济区域组织结构,通过调整各经济组织形态间的竞争和存在关系提高其运行效率,促进国有经济组织和民营经济组织得以共同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四、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一)提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在全社会范围特别是农村地区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尤其是农民对与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实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政府为主体,以各级财政为支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对优秀民营经济体的奖励额度,加强对发展初具规模特别是发展前景良好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村经济体更加宽松和稳定的政策支持。在政策制定上应当明确企业获得政府奖励和扶持的标准和细则。鼓励成熟的企业尤其是已经取得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以结对帮扶的形式、以资金、技术和人才人股的方式回归农村,共同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改革现行市场准入制度,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和成本,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壁垒,增加对外透明度,使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实现低成本扩张。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和减少行政审批流程,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金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二)积极培养领军人物,支持专业合作组ณ织

加强开展基层干部培养工作,使得基层干部有能力有技术带领农民发展民营经济,以颇具数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积极鼓励各合作组织间的合并及重组,摒弃那些发展停滞、形同虚设的空壳组织,大力发展现状良好尤其是成长潜力明显的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部门数❤量充足的优势,加强其同农村民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以人才人股的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实现双赢的目标,弥补农村民营企业人员组成素质较低,管理落后等缺陷,为企业进行科学定位,使其从起步就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农村民营经济的主体,要从各个方面继续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一要增大支农项目扶持力度,通过改善扶持方式,努力把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支农扶持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二要继续增强财政补贴力度,尤其要优先扶持生产社会所需重要农产品(如粮食、奶类、生猪、油料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三要尽快出台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金融扶持政策,降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四要切实落实现已出台的各项农业政策,并根据农村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以完善ย,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应当享有国家规定的包括农业生产、加工、服务、流通等关于各种农业经济活动方面的优惠政策;五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培养出一批有技术、善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出一支能够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的人才培训队伍;六要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和示范指导活动。

(三)利用吉林省自身优势,发展适合农村民营经济的产业

吉林作为以农业生产重点省份,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应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农牧产品深加工、农村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突出发展有地方特色及优势的农业产业,着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运输业。从农业的产业优势和农村乡镇的地缘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农业各业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发展涉农民营经济产业。比如西部白城、松原地区,适合发展畜牧饲养业、加工业,牛(包括奶牛)羊猪鸡兔的饲养及加工业,杂粮杂豆(包括向日葵、马铃薯、辣椒)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运输业等。中部长春、四平、辽源及吉林一部分地区,适合发展粮食(主要为玉米、水稻)生产及加工业、经济作物(辣椒、西瓜、ღ烟叶)生产及加工业,果蔬(包括苹果梨、葡萄)生产、加工、运输业,畜产品养殖业及加工业,渔业养殖及运输,农产品运输业。东部吉林市一部分、白山、延边地区,适合发展有机水稻生产及加工,山珍、野菜采集和种植,果蔬(延边的苹果梨是重点产业)种植、加工、运输,林下产业(各种药材、以人参业为主)种植及加工业(人参药食同源后产品需求剧增),畜产品养殖(延边黄牛、白山等地黑猪)及加工业。

(四)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

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民营企业信贷、结算、融资等金融问题及政策变化、市场信息变化等方面提供更切合农村地区民营企业利益的服务。建立规范的金融监管机制和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退出保障机制,保证金融机构提供的资本充足,鼓励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县域范围内建立以社区金融机构为主的,包括外资及私有资本参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培育社团法人、自然人及企业法人建立的小额贷款服务项目,严格规范民间融资借贷行为,鼓励农户合理发展私有资本互助组织。针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整合成为新型农村民营金融机构,努力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姚垄.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

(12).

[2]钟占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功能拓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1

(2).

[3]杨海涛.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分析[D].成都:西 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