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

时间:2024-09-23 12:34: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公众对参与意识的理解也在不断提高,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也越发看中。公众参与也逐步健康、有序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关键词】完善;公众参与;途径

一、公众参与的缺陷

在我国,公众参与有很多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众参与的严重缺失。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公众参与对政府的施政逐渐产生重要作用。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众产生分歧,导致政府不得不考虑应付来自社会舆论、社会稳定,以及上级机关对政策执行机关的压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公众对政府的公共决策缺乏应有透明度与预知性,进而影响政府公信力。基于此种意义,引入公众参与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必要选择。

2、公众参与制度的泛化。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还只是一种自上而 ت下、较为泛化的制度安排,积极、自主、规范的公众参与范式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特别是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待进一步落实。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牵涉到公众切身利益的行政决策,以及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公众都有强烈参与诉求,政府唯一可行的政策选择就是通过机制保障参与、规范参与、疏导参与,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和有效保证。在我国,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理论仍有待树立,其实践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公众参与缺陷之原因

公众参与缺陷是存在的,其存在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公众参与的缺失及公众主体意识的淡薄,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从政府角度看℃,受到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以官僚主义为代表,缺乏民主、平等的思想,将公众作为客体,公众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从公众的角度看,认为参与仅仅是少数人的职责,与公众无关。这一想法限制了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获得了参与的机会,也会变得冷漠、不作声。

2、经济发展落后以及不平衡影响参与程度。纵观历史,经济发展水平与公众的参与程度是成正比的,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公众参与的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公众参与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公众对自身利益比较关注的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这导致公众能够主动参与到政府对公众政策制定的全过程;相反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公众参与的层次就显得比较低级,而且相对被动。

3、公众素质相对较低影响参与意识。在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制定、实施及后续跟进都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与此相对应的,需要公众有广泛的参与意识以ฐ及一定的参与素质。现阶段,我国公众的整体参与意识还不是很强,参与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是参与素质大多数很低。由此可见,公众素质的高与低,对公众参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

公众参与是保障政策公共性和合理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有效提升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改进:

1、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制度建设。为保证公众有序、高效参与,首先要通过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即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界定的基础上,明确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身份和角色,增加公众参与的稳定性与安全感。其次,由于政策体系复杂而广泛,公众参与不可能遍及每一项政策的制定过程,这就需要合理地界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保证公民参与权利和政策制定效率之间的有机平衡。再次,健全决策前公示制度、政策责任追究制度,以严格的监督和问责倒逼公民参与权利的落实。

2、优化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这主要应该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现有的听证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最大效力。可逐渐扩大听证会的适用范围,保证听证会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常态流程;优化听证程序及规则,切实实现听证的公开和透明化运作;完善听证会代表的遴选机制,保证参与者的广泛代表性和实质性参与;明确听证会功能定位,建立回应和公示制度来保障公众参与作用落实到位。二是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比较成熟有效的民意调查、政策研讨等方式,保证公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及时畅通地反映到决策体制之内;完善公众接待日、政府热线、信访、恳谈会等现有参与平台,整合、优化公众利益表达的渠道结构,引导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建构网络化的参与平台。网络化背景下完善公众参与,首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推进政务公开,为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提供足够的信息。真实、及时、便捷的信息是决定公众有效参与和深度参与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深入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加快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把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的文件、规定和可以在网上办理的政务、公务全部实现网络化。其次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公众政策参与的机会和渠道。在这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平等表达的特性,有助于公众快速获取政策信息,增强平等、独立参与的意愿。他们可以通过民意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快速表达利益诉求,影响政府决策。

4、扩展公众参与在政策议程阶段的影响。政策议程是指对政策问题的讨论与认定过程。与方案规划环节关注“如何解决问题”不同,政策议程决定着政府“是否准备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我国在问题确认的政策议程阶段多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容易忽视公众需求,造成问题堆积和危机性事件。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前置环节,政策议程应是公众进行利益表达的主要场域。为此,要及时监测并收集公众对政策问题的利益诉求,保证公众集中关注的问题、利益影响广泛的问题、关涉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快速进入政府议事日程,促进政策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5、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效能。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通过对公众民主意识、法治精神的教育,提升公众参与的主动性;遵循公共利益目标,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保障和服务,通过对公众的积极回应提高公众参与的效能;二是要推进与扶持公众组织化建设,深化改革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增强公众以组织为依托,形成对公共政策的理性参与和深度影响;三是为保障不同利益群体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利,需要对农民、农民工、失业者等相对弱势的群体,搭建更便于进行利益诉求表达的制度平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