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借鉴
试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借鉴
【摘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私以为,我国内部审计应该在内部审计出发点及关注核心、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借鉴其先进理念,改进我国的内部审计,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wWw.LWlm.com
一、借鉴内部审计关注核心的变化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核心是企业的各类风险,而企业的风险是针对目标而言的,因此遵循着“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内部审计能够直接针对高风险领域展开工作,着眼于特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从而管理风险、抓住机会以实现各类目标。我国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迥异,内部审计发展参差不齐,有些企业以财务审计为内部审计重点,有些则主要开展业务审计及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业务、管理审计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哪种审计类型更适合其具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ฒ则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理念,以企业目标以及相应风险为判断标准。防弊、兴利及增值三个目标虽然是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但是三者之间是共存的。防弊是兴利与增值的基础,只有做好了查错防弊,才能进一步实现兴利与增值。增值包含兴利,兴利是增值的外在表现之一,增值则是兴利的内在要ด求。三个目标并非互相排斥,企业要开展哪种类型审计以实现哪种目标关键要以风险为判断标准。在世界通信的会计丑闻中,由于其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的是纯粹的管理审计,高级管理层将财务审计全部交给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内部审计查错防弊职能的减少,无法应对财务领域的高风险,从而无法在财务舞弊发生之始就遏制其发展。每一种内部审计阶段的演进并非否定前一阶段的内部审计活动,而仅仅在于关注点的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其以企业目标及风险为出发点判断审计重点的理念显然比较符合不同企业的需求,因此我国各种类型企业都能够借鉴这种理念开展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活动。
二、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范畴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全面拓展,由监督和评价发展为保证和咨询,充分体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全面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其作业范围也应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在实践中,有条件的企业在有效开展或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领域拓展其作业。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控制仍然重要,但内部审计的焦点则体现在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以风险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在承担适度风险的同时抓住发展的机会,使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重构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
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力屏障。以上市公司为例,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及职权必须符合上市公司的结构要求,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内部审计应协调各方面关系,凭借优势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现其监督评价服务职能,并侧重于对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的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其次,变革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有两种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隶属于董事会。从理论上讲,监事会有更大的权利行使所有者赋予的监督权,董事会则有更大的权利行使决策权。作为保护所有者权益的内部审计,行使监督权应归于监事会的领导,以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系统。这种机构设置的前提是公司监事会有充分的权力与能力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考虑到我国改制后一部分公司监事会存在监督权的行使缺乏力度等问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可以采取另一种模式,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内审机构在业务方面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为保证其地位的独立性,应使内部审计负责人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的沟通畅通无阻。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2003年IIA全球审计信息网络调查表结果表明,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应该是:调查人员(44.6%);指导顾问(57%);咨询专家(45.6%);管理层的有益助手(34.7%);其他人士(32.1%)。内部审计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 多面手:拥有大局观,对整个组织的价值具有前瞻性考虑。2. 置身其中:要参与和了解公司各项业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不搞秋后算账。
3. 精通技术: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公司的风险,改进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4. 顾问:提供确认、培训和咨询服务。
5. 领导人:在风险控制和改进公司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领导作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除此之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也是必需的,只有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保持良好关系,才能使内部审计职能得以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得到
重视,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得以实现。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会计岗位,因此在经营管理等业务方面能力有所欠缺,知识结构也不很合理,应该逐步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增加非会计专业背景人员,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展开多✡种类型内ซ部审计。另外,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可行的做法是让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轮岗实习,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另外,国外内部审计机构通常会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既能够使企业成员全面了解整个企业范围的控制和风险的有关wWw.LWlm.com知识,又能够保持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良好人际关系,这也是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做法。
五、改进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标准,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目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基本上是按照企业通用的考核管理人员的方法进行,没有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得到与其工作努力及其成果相适应的奖惩和来自企业其他部门的广泛承认,这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带来极大的挫伤。因此,为了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凝聚力,提高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必须制定内部审计业绩的评价标准。
IIA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应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些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质量化标准、反馈式标准。数量化标准是指可以量化的业绩,如内部审计部门所消耗的资源、审计工作时间、完成的审计项目、审计的次数、审计报告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浪费损失的金额、促进增收节支的金额、舞弊发生率、降低外部审计的费用等。质量化标准包括:促进内部控制完善的建议、提高经营效率的建议、提出风险预警的有效性等。反馈式标准包括:来自审计委员会、高层管理者、其他管理者、被审计对象、外部审计师等各方面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如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的评价、对工作效率、努力程度、敬业精神、专业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等。总之,标准应该全面、客观并不断完善,既要让成绩得到肯定,也要让缺点得到暴露,让内部审计人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内部审计的评价也可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内部评价就是在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在部门经理或评价小组的带领下,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定期对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或是在每次审计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外部评价是请企业外部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合适的人员对内部审计业绩进行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建议每5年实施一次外部业绩评价,并提交书面报告。不管是采用哪种评价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内部审计的费用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其“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
六、协调并统一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
2003年,作为完善与发展内部审计规制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署发布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十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除此之外,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从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这些规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紧密结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问题,寻求各法律法规的协调与统一,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以通过具体规制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责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与此同时,应该要加快各级内部审计协会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设立和完善地方性或区域性内部审计协会,建立健全中国内部审计新的行业管理体制,使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由行政型的法规强制管理、分散管理,转变为社团型的行业自律管理、集中管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虽然比西方国家晚了几十年,但在20多年的发展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的要求之下,借鉴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理论和技术是中国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应该在内部审计出发点及关注核心、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借鉴其先进理念,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从而使公司内外、上下受托责任的目标保持一致,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2] 王光远. 《关于内部审计业绩的评价标准问题》,《财会月刊》,2002年第9期.
[3] 周燕, 张向东. 《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层面解析》,《审计与理财》, 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