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选择与取向
摘 要 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档、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本次年会,与会学者、专家和领导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新常态”上,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主题,就当前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老龄少子化、农村教育、就业质量等问题,讨论分析职业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升级;改革
一、宏观视角: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新常态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必然也必须对经济社会的重大方针政策给予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2]。
二、政策取向:立足新常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
直面“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中央提出要力推改革,适应新常态:一是要有清醒的认识,“新常态”伴随อ新矛盾和新问题,许多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对此要有相应的准备;二是能否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的力度,重点是激发出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产业转型问题
王列军指出,工业化特征对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更新,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二是对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对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的平衡提出了更大挑战。
对于这一点,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教研室主任施红也指出,从国际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涉及到职业教育的目标、规模、结构和布局几个方面的问题,在经济的新常态下,中国目前这种产业青黄不接,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目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影响。在转变、调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决策者必须要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与老龄少子化问题
人口和经济向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大城市快速聚集是我国城镇化的最显著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但速度将有所放缓,仍然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将趋向更加均衡。关于城镇化特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王列军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仍然需要服务农业转移人口,但要提高针对性和效率;二是要求职业教育机构布局与城镇化格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三是存在日益增长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显著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会有所减少。第二,对涉老职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增加,如老年产品设计和制造、老年服务和护理、养老机构管理等。第三,随着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企业对在职培训的投入将会增加,技术工人的收入也会明显增加。第四,培训对象年龄结构的变化给职业教育和培训带来挑战。劳动力จ老化,以及提高退休年龄政策实施以后,大龄劳动力比重会显著增加。所带来的挑战是,再培训需求增加、难度更大,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需要作出相应变化。
(三)农村职业教育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民,时代呼唤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当前在我国农村“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因而切实解决“谁来种地”,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齐国指出,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把普通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获得稳定的、足够的职业收入,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赢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和个体尊严,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才能得以激发和保持,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跨越。由此,富裕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带动一大批农民、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和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形成一支稳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四)就业质量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ฟ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分析了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她指出,我国现在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不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也存在困难。因此,在2030年之前,新增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新增就业机会,从总量来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张丽宾指出,当前我国就业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而就业质量不解决,会使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严峻。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按身份结构分为四类:一是雇员;二是雇主;三是自营劳动者;四☿是家庭帮助。目前我国雇员占46%,雇主占4%,私营劳动者占47%,家庭帮助占2.5%;而发达经济体雇员比重达到86%。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的方向,就是要提高雇佣就业率,要靠经济的发展,要靠创业者,先从办小企业开始,逐步地成长壮大,打开雇佣局面,让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有序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为此,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5]。
三、理论探讨:职教科研回顾与展望
(一)构筑平台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一项主要任务。学术年会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信息发布、成果交流的平台,也是理事会最为重视的学会品牌活动。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课题、提出了高要求。总书记在给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将职业教育的宗旨定性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学会也将此作为本次年会的主题。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年会设立了“创新职教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创新”“加强职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7个分论坛,其出发点是想就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家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与会学者、教师提供一些学术观点、政策信息和实践感悟的交流平台。 (二)回顾分析
杨进认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逐步增加,区域逐步扩大,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项目申报;二是选题特色鲜明,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体现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区域性特色和实践性特点;三是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申报比重较大,由职业院校一线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比例超过80%;四是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五是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对于目前职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杨进认为主要有六点:一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二是协同创新比较缺乏;三是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四是重大问题突破不够;五是研究队伍建设不足;六是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研究展望
在接下来的职教研究工作中,与会专家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教育结构和“十三五”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研究等选题,应该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方向。本届学术年会特别呼吁全体职教战线同志,进一步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发扬民主争鸣、包容互鉴的学术精神,发扬大胆实践、求真务实的拼博精神,坚决摒弃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愚腐陋习,沉下心来,积极研究和努力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并以职教理论创新的硕果促进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落实,创造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