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
摘要: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本文以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衔接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建设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会计专业 教学标准 课程体系
目前,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仍然延续3年在中职学校,毕业后顺利通过选拔考试在高职学习2年,即所谓的“3+2”模式。由于中高职校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再加两校之间沟通的不到位,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缺乏层次,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或文化课断档等现象。所以,统筹合理安排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标准是当前最迫切的、急需的。
一、确定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框架
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浙江省部分中高职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目前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框架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教学标准,另一部分是课✎程标准。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其框架的衔接。目前,课题组调研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根据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分析,要强调岗位或岗位(群),是由于设置中高职专业时,面向的职业ว范围不同,部分专业是面向岗位,另一部分是面向岗位(群)。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但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采用的课程名基本上大同小异,就连课程体系结构也几乎一样,在技能操作方面也相似,所开设的课程也重复,授课内容重复率高达80%以上。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就会只停留在表面,有些省份明确区分开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
(一)中职教育是不是终结性教育
中职学校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样很多人就会把中职的教育误解成终结性教育,即“断头”教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扭曲的。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的高职学生基本上是以普高学生为主,中职所占的份额不多,这逐渐让中职教育成为“断头”教育。中职是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虽然两者都属于职业教育,但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但很显然中职不是终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是属于基础教育。从浙江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来看,以后高职学生的生源是以中职占主导。比如浙江省“高职统考”慢慢退出高考舞台,这些相关政策正好阐述了该问题。这里所说的“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这也就说明了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
(二)明确规定“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在中高职的什么阶段完成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但两校的职业阶段的专业教育面向的 ツ产业是相一致的。因此,课程设置不要重叠,教学内容不能重复。这些都说明了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明确规定“哪些知识、哪些技能”何时在中职学校完成,何时在高职院校完成。到底怎样进行系统设计才能算科学、合理呢?按目前来说,我们是遵循项目的程序和手册来做的。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警惕――“课程观”,要打破传统的课程旧观念,不能墨守成规,否则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没法顺利进行。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应如何制定呢?本课题组走访调研了浙江省内3所财经类高职ย院校、4所3+2的中职学校、5家职教集团下的企业。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致认为专业是我们首要的调研对象,为了能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应调研会计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现状、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相应的专业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状况等。在课题调研阶段告一段落后,咨询资深专家、课程建设专家、中高职一线教师以及课题组调研的资料一起分析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各行各业的单位很多,但各单位所设的岗位均有不同,每个岗位分配到的任务也有很大不同,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与单位的性质、工种等密切相关。结合自身岗位所需对应国家职业资格,最后,课题组对会计专业归纳出3个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
在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方面,中高职在技能性方面、职业性方面以及实用性方面等存在着诸多相同点,但是在综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这两个方面存在着层次方面的差别。中职学校的职业能力是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来衡量的,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是用高技能、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高层次的技术手段、更有深度的适应性来衡量,最突出的是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以及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中高职职业能力的衔接恰好在这一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一)职业能力的衔接
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复杂程度的差异可对职业能力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一共可划分3个级别,如简单(A级)、较简单(B级)、较难(B+)、难(C级)4个不同的职业能力层次。图2就是职业能力衔接图,简单(A级)的职业能力是中职所有学生的初级能力,较简单(B级)的职业能力是中职大部分学生所具有的高一层次的能力,较难(B+)的职业能力是中职极少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到的能力。然而,简单(A级)和较简单(B级)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已经具备,较难(B+)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不强制要求具备,难(C级)的职业能力对高职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要在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才可具备。
(二)职业岗位(群)的衔接
在职业岗位(群)中,适合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岗位有:仓管管理员、金融机构柜员、理财业务员,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有:中小企业的主办会计;中介机构服务(税务代理和会计咨询服务)、资金管理、审计助理、成本管理、担保等金融企业临柜、复核、内审等岗位,既适合中职毕业生又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有:一般会计、出纳、统计、文员、银行、证券。虽然高职毕业生也能从事这些工作,۵但在工作的任务分配、工作的具体要求、工作的目标以及工作的实际内容都存在着差异性,中职毕业生只能等上级领导给予任务分配,操作简单的工作,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高技能型、高专业领域。图3就是中高职职业岗位(群)的衔接图。
(三)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四、建设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中职和高职各自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会计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性会计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在人才水平、职业能力、文化素质以及职业面向等这些方面的衔接。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分析职业能力的目标就是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因此,在中高职衔接时,课程衔接就成为整个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课程是中高职教学的灵魂,也是整个核心部分的内容,二者衔接其实等同于课程之间的承接,高职课程是以中职课程为前提和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又要互相合作,又要互相分工。
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率考核属于不同部门管理,所以应解决课程衔接时会出现的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率过高、实践课程与现实内容严重脱节等实际问题。
通过课题组成员手上现有的资料研究分析发现,把职业能力先划分成几类,再将分类后的职业能力重组,结合教学方面,可以重新得到较多的职业能力的课程。最后,也就得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总之,中、高职课程衔接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要求方面都是逐步递进的。虽然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名大致一样,但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或在深浅度方面都有所差异,如:《统计学》课程,中职学的是基础,而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无论在难度或是深度都在慢慢加深,学生的驾驭能力也跟着逐渐提高。由此可知,在中职阶段要设置相对应的中职课程,而另一方面,在高职阶段也要设置与它对应的高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