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探究
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视角设计教学流程,强调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活动。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从当前数学课堂上问题流失后教学面临的僵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价值意义、实践重构及实施建议来谈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现状分析:问题意识的前世今生
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流失的现状
什么是问题?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将问题解释为有意识地寻求某一适当的行动,以便达到一个被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周玉仁教授说:所谓问题,是指被意识到的一种矛盾,一种空缺。张教授认为,问题比习题的范围要大些。马云鹏教授认为,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问题,也包括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包括常规的问题,也包括非常规的问题;不仅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问题,意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的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笔者发现,课堂上问题意识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有:
1.学生漠然状态下的无问题。无问题是指课堂上没有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发现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或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教师一味地传授、灌输、告诉。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2.师源本位下的硬问题。硬问题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站在自己教的角度设计的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没有考虑学情,似乎是硬塞给学生的,不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不能积极投入其中。
3.众生应和下的假问题。假问题是指教师预设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轻易就能得到答案,不需要深入思考,缺少思维含量,或指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4.压力任务下的佯问题。问题是指课堂上虽然有问题,但这些问题提出后没有组织实施,学生没有探究的机会,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便搁置起来了,课后也没有组织相关的探索,权作为教学流程中的过客。其实,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了最大的问题,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表面的流畅与完美,仅仅是做秀而已☂。
5.直接指向结果的碎问题。碎问题是指教师设计了较多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比较琐碎,根本无法展开。真实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一种既有确定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对话的真实生活,而所有的这些碎问题,既然无法展开,那教师也就无法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呢?
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流失的动因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缘何流失?笔者以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从理念到行动的缺衡。很多数学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这样的理念尚未真正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于是,理念在天平的这一头,教学行为在天平的那一头,一旦行动与理念不相吻合,直接导致的就是天平的失衡。教师更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设计教学流程,主宰了课堂,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就忽视了。
2.课堂教学情境的缺乏。部分教师关注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也会关注教学情境,但缺乏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呈现的情境中,无关信息比较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面对这些情境,学生不会提出与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不会产生疑问,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师生对话意识的缺失。弗莱雷指出,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对话的维持需要对话参与者投入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把对话视为一种共同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笔者以为,课堂上倘若有对话发生,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有话题存在,而高质量的话题是以问题为前提的。对话意识的缺失,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学习的缺位。真正的学习,是基于学生自身生发的,积极主动的。教师的思维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决不能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也不可能代替直接经验,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经历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课堂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显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说起。
基于此,笔者以为,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将以对话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师生和谐共长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
二、价值探寻:问题意识的价值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并列的四项具体目标之一,这一调整突出了数学教学要从问题出发的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จ能力已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以问题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板块清晰,教学内容明朗,以达到师生的视界融合。笔者以为,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所在。
有利于发现和收集信息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搜寻、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当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就会帮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而用怎样的方法来梳理、统计、整理信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断优化认识的过程。在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甄别,激活后继分析问题的思路点,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好的数学教学不是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心中所问,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对话视域下的数学课堂,尤其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本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感受新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交流和思考。
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等等。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同时走向多样、开放、多元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这种学习意识会慢慢积淀,变成学生的一种数学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洞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激励学生学习和思考,获得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发展。
三、实践重构:问题意识的应然追求
数学课堂应该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课堂,真正让高质量的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重构。
遴选问题点,提高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遴选少量高质量的问题返给学生。高质量意味着这些问题凝炼着众多问题的闪光点,我们可以称为问题点。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围绕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优势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三个问题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预习活动单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理解用百分数表示的优势。练习设计中,充分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沟通百分数、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整体把握数概念提供学习经验。
巧串问题链,构建知识脉络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层次鲜明且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如教学方程的复习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方程的意义、方程的形式、如何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链。通过学生对方程这一单元相关知识的自我回顾与梳理,灵活掌握方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方程,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正确解答方程,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知识网络。
开启问题云,提升思维品质
信息时代,云计算云技术云服务等等新名词扑面而来。笔者提出问题云的概念,即指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整体性,突出重点、注意变式、由浅入深,既要能体现问题的完整性、合理性、开放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讲究循序渐进,又要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提升品质。
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前,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已知甲是60,求乙是多少?让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甲与乙之间的关系。看似复习旧知,实际上就是新课将要教学的知识。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有补充甲与乙相差关系,有补充倍数关系,还有的既补充了倍数关系又补充了相差关系。这样,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整节课通过学生个体间的对话、个体与群体的对话,在梳理甲与乙的关系网中,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学得轻松、自然。
四、教育怀想:问题意识的教学建议
毫无疑问,数学课程目标从两能扩展为四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人,他不仅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主动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真正的学习是从?到。再由。到?的过程。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做到以下几点。
优化教学环境,营造发问气场
对话视域下的数学课堂,倡导一种更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使教学在一种自然、自由、安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进行,营造一种发问的气场。这样的教学环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勇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与观点,学生的心灵和感官真正走向开放、变得敏锐和智慧。当学生经常带着自己的见解来对话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时,自然就萌生了一定的问题意识。
提供展示平台,激活灵感火花
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分享新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创造和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环境、时间和空间,尤其要将原本教师想问的问题改为提供给学生提出问题、疑虑和质疑。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分享数学思考,激活灵感火花。学生经过生疑、质疑、释疑、排疑、存疑生生之间的争辩、补充、修正、完善等充盈其间,新知识得以自然而然地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由主播变成了主持,由台前转为幕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不断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建立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了问题解决育能力。
重视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自我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称为自我对话。就是指师生对自我的见解、个体经验、观点等进行的反思 ت性理解。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堂学习的回顾与整理,自我反思对预习中提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及时追问课堂学习中即时生成的新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内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内知识得以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师生在反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加深理解问题的内涵,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不断碰撞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师生的思想被打开,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对话视域下的数学课堂,问题作为学习的桥梁,作为对话源与对话点,驱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不是教师,也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学生自己。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调了对话互动过程,不仅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互相信任的品质。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过程中一段愉快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