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时间:2025-01-13 21:35: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从传说中的上古时期盘古开天地,至炎黄鏖战于巨鹿,再传神农氏尝百草,伏羲演绎八卦,直至先秦两漢之百家兴起,唐宋之儒道释的昌盛,再至明清文化渐衰落,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年无不渗透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方面,正✄如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术之产生发明,代表了先人的智慧,而作为传统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正是这种古老的医疗技术在各个方面无不含蓄着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为之提供了发展和传承的基础与阵地。正因为中医学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所以在古埃及、古印度医学没落消逝后,只有她仍然带有勃勃生机,仍然为国人及世界人民的健康提供着绿色的保障。兹就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一、中医学哲学基础

(一)道乃本源

《周易》首先提出道的概念。一阴一阳为之道。阴阳即乾坤天地男女气血。此中道的思想的提出作为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她的涵义博大精深。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为有,一分为二,二为天地,或阴阳二气。天地交感,或阴阳和合,此为三。《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表达了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同的思想。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段话提出道的概念,指出道乃万物的本源,并指出阴阳的积淀而成就天地。不难看出上述二者之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二)阴阳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唐医学家王冰认为它就是变化生成之道.而引用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ฏ进行了注解。在此认识基础上,王氏在其书《四气调神大论》的注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阴阳互根的概念及其重要生理意义,他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二气常存,盖由根固。这一学说的提出,显然是老子负阴抱阳说的深入阐发,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辩证思维

《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最早提出乾坤两种对立统一的概念,并指出二者的作用不同,《老子》中亦提到多种对立的概念如:《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ฃ,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四)重视乾阳

《易经》《彖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统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即是说明天阳在万事万物发生成长中的作用。只有天道刚健,运行周而复始,万事万物才可永不止息。《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位卑以陈,贵贱位矣,此以天地地位之不同,含指阴阳作用的相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其中之思想明确指出阴阳的关系中阳的重要作用,乃至关乎到生死之问题攸关。明代医家张介宾对阳的作用提到甚高的水平,其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其思想可谓是对阳用的进步升华。现代医学流派亦有温阳学派之一支,其主导思想就是根于此。

二、中医学养生保健思想

(一)道法自然、无欲无求

《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提示外表呈现纯真,内心保持质朴,减少私心欲望,自然无忧无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善养生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做到这些就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去,其把调情养性,无私无欲切入到养生的思想中,并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医家王冰就用《老子》的诸多思想注释《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有体现。

(二)中庸守平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语把中,和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把之作为天下之大本,即以成天下之本,而关乎人道的一切皆以之为本。中医学生理上更重视中焦脾胃的枢纽作用,治法亦讲究平治于权衡。处方用药非常讲究平稳,药性不可过猛,要阴阳寒热相配,升降相因,目的就是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此不可说是与上述思想同出一辄。

三、中医学辨证施治思想

(一)法效天地自然

《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乎始作八卦。所谓远取诸物,系指天体运行和日月星辰的变化而近取诸身则指人身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相应。中医学援物比类的道理就由此产生。《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此说释为人体脏腑、情志的产生是应天德而生。中医学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分属五脏。其中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相对应。四季亦与五脏匹配,如肝之季春,心之季为夏等。中医学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正是基于天人相应,人法天地自然的这种基本思想而建立的。当然其中亦受到古天文学的影响

 (二)以柔克刚,以刚制柔

《易经》有既济、未既两卦,两异卦相叠,水火异位,相互克制。《老子七十九章》曰: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着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种简单而又实际的相克思想被普遍的用在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治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正是这种以偏纠偏,以偏纠偏的治疗思想,指导着千年来中医的临床。

四、中醫学医德医风

古之大医者无不仁心仁爱,可以说这和儒学的仁是分布开的。因此多将之称为儒医。其多数受儒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熏陶。张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真可说是业医者从业的道德教育。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序中感慨到:怪当今居世之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此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的。唐名医孙思邈所谓之大医精诚亦是对业医者的高层次要求。反思当今之医疗工作者又有几人思考过这些。

五、中医学为何历经两千年经久不衰

其一,正因为中医学基于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他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坚固的根基的,传统文化的亮点无不尽显在她的躯体之上。正如中华文化是内涵深刻和富有巨大的包容性的,她赋予了中医学可以在各种思想浪潮的冲击中屹立而不可能被颠覆的巨大生机与活力。其二,诸多实例可以证明中医学的存在是基于其强大的™优势基础上的,从民国时期废除中医发展西学的浪潮,国民政府没有将其从国民的日常生活中抹去,直至数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麻提出中医为伪科学,以至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提出关于中医学多个问题与中医界人士的商榷,这些事件亦没有让中医学损伤丝毫。可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这批对中医存有偏见或认识不深刻或者认识肤浅的人士,其对中华文化是认识不够的。其否定中医,岂不是涂鸦中华文化。其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经说过:中医学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现在中医学可以说遍及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湖北中医学院建校五十周年校庆的学术报告中说到:美国中医学校数目非常之多,而且其对中医针灸的认可程度非常高。韩日等东亚国家把学习中医作为非常神圣的事情,从事中医医疗也是可以受到患者尊敬的。正因为中医有着巨大的疗效优势,我敢说中医不会消亡,而且会走在诸多医学的前面,因为其宏观的辨证思维,可以作为现代医学的指导思想。我们拭目以待。

六、谈中西结合之我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到目前此种提法作为中医的发展出路,这位诸多打着这个旗号从医的医界人士的借口。可以说当初提出这种思想是对中西文化认识不够的基点上的。毫不客气的说正是因为这种思路中医的发展才走到今天的地⌚步,这整整影响了数代人。中医界没有真正能够看重病、难病的医生或者说少之又少,尤其在当今。受他的影响院校教育更没有培养出响当当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继承,更何谈发展。中医学的发展需融入现代科技,亦需借助西医的各种先进诊疗手段,这不正体现中华文化及中医思想的包容性吗?中西医结合之路又怎能是现在的这种路子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又何尝把中医改造成现在洋非洋中非中这样一个畸胎。中西结合应结合的自然,何须人为多加干预。

对于中医的发展,继承是前提,融入新知是后话。继承不仅是中医本身的内容继承,尚包括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继承,只有从母体中汲取更丰富的养分,发展才会更有活力。在此引用理学名家朱熹的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