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新途径

时间:2025-01-13 07:21: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需求的大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知识建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师范教育内涵建设与就业前创新能力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途径。

一.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非常重要。而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母体,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资源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不能够实现良好的对接,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对此,许多高等师范类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在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改观。笔者通过对高等师范类院校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调查了解,发现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在有些高等师范院校对培养目标ร定位不准确。有些高等师范院校迫于一些综合类院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压力,导致其向综合类大学靠拢而逐步丧失其师范教育的优势,这使得部分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再就培养的目标定位来说,现阶段整个高师院校包括综合类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很低。一些院校长期以来把合格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而合格其实就是没有目标、没有质量的培养要求。但依据目前社会的就业状况与人才需求而言,这样的目标培养下的人才已经是不适应社会要求、不能被社会认可的。有人甚至预言,再过几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能被称为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趋势,只会使得高等师范教育在不久的将来陷入到尴尬的境地。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如果我们只是以合格的标准去定位师范生培养,必定不利于教育的现代化,很难去与世界接轨和竞争。根据当今时代要求,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专业素质强、综合能力过硬的高标准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发展。

其次,应试教育现象导致师范特色不明显。师范生的培养,突出的是师范,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运用上,都应该有师范特色。但是在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中,师范特色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的原因,一是很多学生抱着60分就好的心态去学习,教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教为考服务的现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学习不思考,能力水平不能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考前大量的背教材、背老师的笔记,考完试什么就都不会了。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和学生的兴趣都不高,更何谈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即便开设有关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也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操作性。即便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习,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时间很短,次数很少,往往取得的成效很差。对于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以及理论重于实践的方式,师范生的培养必然很难凸显出自身的特色。

再次,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传统的师范生培养就是单纯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理论授课。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有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理论课程的安排基本占到了教学计划的90%以上,很少有学校去组织学生进行有利于教师技能培养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不具有较好的操作能力,对实际突发问题没有应对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基础教育需求。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远非上述几种,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范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尤其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时,意义深远。

二.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提供优秀教师的重担,因此,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齐头并行的传统思路,积极推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是现在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陕西理工学院在立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基础上,通过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努力改变当前师范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从事基础教育兴趣不浓、师范意识不强、核心技能不精的现状,推动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提高师范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人才培养途径,为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有效提高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加强知识构建,夯实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通过对专业课程以及师范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有着良好的理论基础。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在实验班学生培养上,大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功底,通过对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科学优化,开设了大量与中学语文良好对接的专业主干课程,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基础写作、逻辑基础、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论、教师技能等。对于这些主干课的讲授,文学院对实验班配置了全部的优秀教师资源。在课时安排上,这些课也是课时安排较多,比重较大的。比如我们所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必修课,因为该课程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上的独特价值作用,因而在课时安排上,16学期中每学期安排了48个课时,比平行班的古代文学课时多,总学时为288个学时。开足主干课程,正是为了使学生打牢好专业基础,确保所培养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素养。

从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专业课程在所有理论课程中的比重是最大的,占到了总课时的57%。这也恰恰证明,在教师职前培养与培养模式探索中,培养出理论基础夯实的高素质师范生还是最基本的目标。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师范核心技能培养。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在制定实验班培养方案时,就要求通过专业阅读训练、口语表达训练、写作能力训练、师范技能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实际培养中,文学院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专门编写了《文学类专业学生书目导读》的书,通过这类书目介绍的指导,学生整体的阅读面扩宽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对课堂教学不仅有兴趣,而且能与教师紧密配合,个人的素养和能力得到了大的提升。根据《文学类专业学生书目导读》的指导,同学们不光涉猎了余冠英的《诗经选》、钱钟书的《围城》等一系列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也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外国文学名著以及文学理论著作。在阅读的基础上,文学院还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编辑了《文学类专业素质教育讲演录》一书。该书是根据不同教授研究方向,选择具有ฬ代表性的论题作为演讲内容,使得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也培养了学生钻研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文学院还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教授以及西安铁一中、汉中中学等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校作报告。在文学院的协调与安排下,实验班的学生听取了这些名家的讲座与报告。在听取了汉中中学名师的讲授后,同学们了解了在中学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技巧和与中学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在听取龙岗中学校长的讲座后,我们了解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从而更加促进自身发展。同学们在这些讲座中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认知水平与能力。在专业理论学习与教学知识水平二者之间,实验班正在努力使得二者相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优化师范生培养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更好地去改善自身,提升教学能力。要不断去完善这种做中学,做中改的模式,同时不断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的联合培养,努力实现高校与中学的有机融合,师资共享,使师范生培养具有针对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更加完善。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以培养学生师范能力为指向,加大实践ฝ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将老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相结合,将听课与动嘴、动手、动脑相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强化训练等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学院组织实验班学生进入汉台、勉县、南郑等县的知名中学,随堂听取优秀教师的讲课,学习他们的讲授方法,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认知。另外,学院组织实验班学生利用晚自习等课余时间进行学生自主授课,通过讲课,提高了学生的师范技能水平。中文S1201班是第一届实验班,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已经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育见习环节,大家走访了汉中当地的重点中学,例如汉中中学、汉台中学、龙岗中学、勉县一中等。同学们走进中学课堂,听取了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见习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根据培养方案,今后每学期将会有一次教育见习,同时学院也加大了实践教学周数,将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加至18周,并且进行顶岗实习。

第三,加强师范教育的内涵建设,培养职前教师的创新能力,突出师范专业的专业定位。师范专业要按照教师培养专业化的要求,立足于专业的本身特点,完善专业内涵建设。要在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素质标准三个方面去建设、去完善。在内涵建设时,要有宽文化、厚基础的理念,要有像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在大成智慧学背景下,培养出大智大德的、全面而优秀的学生的目标。在实践中宽文化与厚基础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是众多院校在教育改革中一直探寻的问题。其实在《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已经可以发现这种统筹兼顾的方式了。在课程设置中有轻重,辅之以一些讲座、见习等实践活动,对讲座、见习活动都有计划要求,并有活动实时记录册,还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很好的保证了文化面的拓宽和学生专业基础的夯实。在内涵建设的同时要注入特色意识,彰显专业个性和特色。例如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举办课件制作大赛、诗文朗诵大赛、师范生技能讲课大赛、普通话大赛、写作大赛、演讲赛、辩论赛、优秀毕业论文答辩等活动。尤其是师范生技能大赛,文学院从2006年至今,已经举办了8次,每次活动,都是精心准备。文学院安排十分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其中,从大赛的方案制定,赛前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到初赛、复赛,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同时也在文学院营造了热爱师范教育、争做好老师的良好氛围。在进行比赛的较长时间里,各位老师对学生的讲课环节、讲课效果等多方面给予了精心指导,使一大批参加者获益匪浅。而且,文学院的这种活动,也影响了学校的师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从2011年开始,学校也围绕师范生的技能,举办了未来之星师范生技能大赛,在全校范围内,强化了师范教育的培养力度。这些活动学院都会鼓励实验班同学积极参与,就目前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思考

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高等教育改革已经不容停滞。尽管各高等院校已经在探索改革的途径,但是从众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推进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改革推进中面临着的困难与阻力。在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途径中,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第一,作为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实验班的同学,学校师范教育改革使我们受益颇多。文学院对实验班实行了导师制,每位同学都配备了一个导师,对我们学习生活进行指导,而且还有指导手册记录指导的内容。导师们除了在日常生活、人生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指导外,重要的是在培养我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倾尽全力去指导。在教学实践方面,导师们经常要求我们进行试讲,在试讲过程中不断提出建议,正是在这种反复实践中,我们实验班学生的师范生技能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听取众多大学教授的报告后,我们发现了自身在专业方面有着很多缺失,从众位教授身上学到了平时难懂的理论,使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为日后的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育见习这个环节中,我们学习了来自一线中学教师积淀多年的经验,为我们自身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各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去诠释如何做好一名卓越教师,为我们实践做了标榜。虽然我们受益颇多,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一些问题。首先,面对人数较少,不能使得其他同学全部收益。其次,因为处于实验阶段,我们的教师数量基本可以满足给每位同学分配导师,但是,一旦推广开来,师资力量就明显不足。另外,协调好理论学习和实践也是现阶段的难点。很多学校把握不好这个度,很容易就使得理论与实践失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还有一些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所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我们要在现有机制下进一步去完善高等教育,使得更多人去受益。

第二,如何做到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从不同层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大高校与基础学校的联系,加强名师的引领,可能是许多高等院校的改革方向。学校组织集中观摩,增强同学的教学实践体验,为师范生提供实地教育见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开展远程观摩,通过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网络教学观摩,并且将直接课程教学与中学的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对见习或观摩后的感受与同学分享,共同进步。我们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我们的课程讲授一定要紧贴基础教育,让同学们了解基础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注意的重点又在哪里。例如,在基础教育中学科性逐渐缺失,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职前教师,要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再如,高考制度改革已逐步展开,我们师范生就应及时了解高考动向,高考改革方向,紧随时代主流,这样才能与基础教育实现融合。

第三,如何与未来社会发展更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纲要为高等教育今后一个۵时期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长春工业大学校长曾指出: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人才培养的深入改革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要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广大师生进行座谈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做四有好教师。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功底、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教师。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他要求我们具备广博的视野、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卓越的教师同样也要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思想、敏锐的学术眼光、科学的实践方法,以及融通古今中外、打通学科壁垒的意识和能力。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可立竿见影,非一朝一夕可马到成功。但只要高等院校、基础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协调起来,积极探索改革的优秀方案,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就能想出新点子,新方法。作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受益者,笔者更希望教育的改革能够使所有人受益。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