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电影工匠为目标 推动影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一、中国电影产业仍在发展,但质量不容乐观中国电影产业在最近十年的大发展有目共睹,2016 年,虽然各方面对过热的电影市场主动进行了策略性调整,特别是对金融的介入进行了点刹提醒,二季度以来市场出现了票房增速放缓的新变化。最新统计显示,2016 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 457.12 亿 元,同比增 3.73%。相比 2015 年 48.7% 的增速当然是大幅度放缓了,但是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 13.72亿,同比增 8.89%,观影人次增速大于票房增速。全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 84 部,其中国产电影 43 部。国产电影票房 266.63 亿元,占票房总额的 58.33%,再一次超过进口片。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 772 部、动画电影 49 部、科教电影 67 部、纪录电影 32 部、特种电影 24 部,总计 944 部。2016 年,全国新增影院 1612 家,新增银幕 9552 块。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达 41179 块,超❣过北美市场,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 从银幕数量、完片数量、观影人数、票房总量复合后的综合指数看,中国电影产业在 2016 年仍然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电影的银幕增速、完片增速、上映增速、观影人数和国产电影的票房增速这五项指标呈现梯级降低趋势,显示国产电影的票房增量主要是因为银幕增加带来的观影人数绝对数的增加所致,国产电影的平均票房号召力相对不升反降。
二、中国电影人才的短缺制约电影质量的提高中国电影相对质量不容乐观,这一结论通过另外两点得到了佐证 :一是中国电影继续缺席世界重要电影节,或者仅凭极为小众的影片获得非重要奖项 ;二是处于电影生产一线的电影人纷纷叫苦人才短缺影响作品质量。早在 2016 年 3 月的两会期间,冯小刚就在微博上表示 :将与成龙、张国立一起建立影视技工学校,用于专门培养化装、服装、道具等中国电影幕后急需的基础工作人员,为中国电影产业增添新力量。该条微博得到了李少红等大量电影人的响应。而导演贾樟柯也在 2016 年 6 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表示,中国电影票房已经从十几亿增长到 440 亿,电影年产量从 200 余部增长到现在的近 1000 部。而中国电影教育的针对性和供给能力, 与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是不相匹配的,特别是专业型的人才,比如剪辑、录音、美术、灯光和摄影等。 这些一线电影人从自身实践的急迫需求出发,不仅大声疾呼人才短缺,而且身体力行,投入电影教育。2015 年 5 月 20 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成立,成龙就任院长 ;2016年 6 月 15 日,贾樟柯应邀出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并于 8 月 27 日正式走马上任。一线电影人对影视人才短缺的呼吁与中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办影视专业的现状似乎发生了矛盾,但这恰恰说明中国影视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错位,急需进行影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弥补当前中国影视教育的短板。
我们先看看电影人需要的人才。据 2016 年 3 月8 日的新华网报道 :冯小刚说,目前中国电影形势非常好,但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还非常薄弱,与好莱坞的工业制作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技术手段上的,更是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上的。冯小刚表示,自己已经做了市场调研,影视专业从业者的缺口非常大。 而 2016 年 10 月 21 日,在海口观澜湖举行的2016 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冯小刚再次呼吁中国电影行业需要一个蓝翔技校!将国外的优秀态度、敬业精神、专业品质都学回来!呼吁大家建立起完整的电影教育体系,培养合格的技工人才。 冯小刚对中国电影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素养的抱怨由来已久,曾多次与日本电影人、韩国电影人相比较,抱怨剧组里都是民工。而贾樟柯在谈到自己为什么担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时也说过 :我们的电影工业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才不够,而且是严重不够。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电影人才,首先想到的是导演、编剧、演员。但除了这些人才之外,电影产业的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现在都急缺人才,包括美术指导、剪辑师、录音指导、制片等等。中国电影人才储备只够每年制作二百多部电影,如今每年有一千多部电影在拍,数量翻了五倍,人才严重跟不上。而且,贾樟柯更直接指出了当前综合性大学电影教育与实际需求的错位所在 :综合性大学的电影系大多以电影文化研究为重点,培养的人才多是电影评论、电影史方面的。而电影是一个需要分工合作的产业,我们缺的是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电影应用型人才教育,还是太♪少太少。
电影应用型人才不足,换言之,能在剧组里从事摄美录服道化的制作人才,以及在电影后期阶段可以从事电影特效、声音制作、剪辑调色,甚至字幕翻译、包装宣发的人才,也就是能够适应电影的工业大发展、适应电影国际化竞争的工业人口严重不足,而我们现有的高校影视教育体系不能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三、国内高校现有影视教育体系存在三大短板我国的影视教育起步较晚,历史不长,20 世纪80 年代有些大学陆续开设了电影鉴赏类课程,属于人文素养课。大规模的发展,起源于 90 年代电视产业的勃兴。应该说,二十年来,中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满足了电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最近十几年来,也同时提升了影视专业的学术水平,使影视传媒研究迅速成长为高校人文艺术学科学术研究的显学。但是面对最近五年突然爆发的中国电影产业,现有的高校影视教育体系也暴露了短板,急需转型。
国内影视教育集中在大众普及教育国内高校的影视教育除了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外,专业设置以广播电视编导最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广播和电视行业的编导人才,教学内容较为驳杂粗浅,缺少在专门方向如摄影、灯光、剪辑、录音的深化,其毕业生很难进入电影和电视剧的生产团队。 迄今为止,能够培养影视剧创作精英人才的,几十年来仍然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两支国家队,其他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少数院校仅部分专业如表演、导演和编剧专业可以跻身其列。因此,形成了低端影视编导人才过剩,高端影视精英人才、包括专业的片场工匠不足的局面,急需进行影视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国内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投入不够影视行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行业,影视教育是艺术学科和工科结合的复合学科,这一专业的教学既需要对学生天赋的激发,也需要建立在艺术感悟基础上的精细的技术训练,换言之,这一专业需要大量设备和空间的配置,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然而国内绝大多数高等影视教育机构由于投入不足,在专业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配置上大多未能达标,教学停留在黑板教学或半业余训练状态,培养的人才自然就难以符合电影工业要求。
除了高端电影设备配置不足外,高水平实践师资的匮乏,也是导致国内高等影视教育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是混淆了大众普及型影视教育和实践操作型影视教育的性质和教学方式,错置教育公平诉求,学费普遍偏低,教育经费的投入又没有照顾到专业特殊性,普遍不足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人事政策荒谬僵化,片面强调学位及学术能力,粗放式而不是精细化对待各类人才,对引进实践型师资,甚至是聘任业界兼职教师设置障碍过多。
影视实践教学是一个至少应该参照工科实验教学开展的,需要设备、资金支持,需要团队人力投入和一定周期完成的教学活动,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的偏差使得实践教学这一必备环节在绝大多数高校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人才质量不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内影视教育未能充分尊重专业特点国内影视教育不尽如人意,不仅体现在硬件上的不足,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也存在偏差。例如,教育部学科目录里与电影有关的专业有十几个,招生入学也是按照这些细分的专业从高中生里直接遴选,然而这种零基础一入校就限定专业方向的方式,与北美电影教育大多经过一两年的基础学习和多工种实践后,才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专业方向的模式相比,有不尽合理处。招生方式的单一,也阻挡了那些年龄多元、专业背景不一、社会经验丰富的电影爱好者接受专业训练。
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影视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片场、在工作室、在项目实践中,而非课堂完成的,这有点类似于临床医生,一定是在医院、手术室、门诊部、在与一个个病人接触中学成的,而不是在教室和实验室学成。项目操作式的教学练习在空间上无法局限于教室,在时间上无法被 45 分钟一节的课堂所约束,在授课方式上无法满足于讲台介绍和 PPT 播放。然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学面临被学校制度格式化为课堂教学的压力,这违背专业教学规律,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了。
四、影视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是
高端应¢用型综观世界各国,特别是电影产业与教育发达的北美,电影教育始终存在两个方向,一是把电影教育学术化,把电影作为学术研究、文化研究的对象进行史论研究,并将此知识结晶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学科通常存在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院甚至文学系。另一个方向就是培养能够从事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还是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亚洲的韩国、日本等,都不乏培养电影创作人才的专门学院,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摇篮,当然,我们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也跻身其中。而在后者队伍里,除了颁发学位的大学及学院之外,还有一支队伍,就是非学历的培训机构,如著名的洛杉矶电影学校、纽约电影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等。
国内的影视教育改革虽然刚刚起步,但是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2014 年,上海大学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成立国内首家全外教、全英文教学,原汁原味引进北美电影工业规范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学院立志用十至十五年的时间建成世界一流亚洲最好的电影学院,成为培养富有创意并符合国际电影生产需求的高端艺术人才摇篮2016 年 11 月,阿里巴巴影业与上海戏剧学院、 复星集团联合成立上戏阿里电影学院,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顶级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在其原有办学模式上进行深度创新,用以培养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需求的影视行业高素质人才,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电影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备优秀专业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高端电影人才,成为未来中国电影行业的中坚力量 ;2016 年 12 月 19 日,2016 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暨第四届中国影视产业推介会在杭州拉开序幕,在峰会上,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宣布启动,将于 2017 年 9 月正式开学,据报道,该学院立足于国际化、高端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整合互联网新媒体资源,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端影视专业人才。
上述创新型电影学院的纷纷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鉴于国内电影人才的短缺不仅仅指满足中国内部电影产业需求,同时还要应对国际电影市场竞争。因此,通过国际合作,从国外直接引进先进的师资和课程、培养国际化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成为电影教育改革的优选。对这一路径最早觉悟并付诸行动的是国际化都市上海。2013 年,上海市启动人才引领、全面发力振兴电影产业战略,在全面评估了电影教育改革的可能路径后,确定了通过国际合作的电影教育实现影视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是俗称的弯道超车战略。
与上述两所学校不同,上海及合作办学方上海大学的步伐走得更远。由于体制内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滞后性,上海在合作办学的摸索中,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直接放弃通过学历教育进行首先合作的选项,选择了通过非学历教育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际化人才的更迭。这就是已经成立三年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办学模式。而上海市和上海大学之所以敢大胆地走出这一步,也是基于电影行业重能力不重学历,重创意不重学术的专业特点。 三年来,该校不仅吸引了大量已经拥有大学、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和跨行业者前来学习,而且其高达 80% 以上的影视创作一线从业率,特别是大量学生进入国际公司和国际合拍项目,印证着这条道路的可行。
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作为案例的教育探索
2014 年 9 月正式开学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作为目前唯一一所已经进行了创新型教育改革实践的学院有些探索或许值得借鉴。
选拔师资:不重学历学术,重视资历能力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长期保持了 20 名外教和十余名中方教学及辅助人员的教学队伍。在选拔教学人员时,学院以能否胜任高水平实践教学为最高原则,摆脱掉以学历衡量师资的包袱,而是着重看他们的资历和能力,即,一看他们是否有在业界工作的履历 ;二看他们是否参与过项目生产、是否有代表作;三看他们是否有教学经验。 在这一标准下,化妆专业、录音专业甚至电影专业的有些专业老师,或没有对口专业的学位,或高中毕业后进入非学历的专业学校学习,没有高学位,但他们都有丰富的业界一线工作经验,参与过众多影视作品创作,有能力带给学生实践技能,适合培养工匠型电影人才。目前这支国内绝无仅有的可以使用全英文进行高水平电影实训教学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在培养国内学生的同时,具备了辐射国际的教学能力,同步招✯收了来自欧美的留学生。
专业设置: 打破常规另起炉灶,引进北美专业作为国际合作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该院原汁原味引进了北美的电影制作专业、 视觉媒体声音设计专业、三维动画与视觉特效专业、影视化妆专业、影视编剧专业、影视 表演专业等,既有综合型专业,也有细分型专业,不仅在专业名称上不同于教育部的学科目录,有些专业更在目录上找不到,国内也并未开设。
教学内容:不求全才通识,集中专技实践由于学员主体为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加上主干课程仅有一年,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学院把全年不少于 1200 小时的教学集中于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一般大学的四年学习,以确保培养出当前电影行业里急需的片场工匠。当然,学院也适当开设了一些跨专业的史论课程,以建立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比较视野、形成学院自己的美学共识 ,在打磨工匠的同时,给未来大师的出现留下通道。事实上,由于学员大多已经受过良好的影视史论教育,或者拥有文史哲等跨学科的背景,学院教学不过是给他们补上了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块短板,有深度的电影人可能更容易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走出。
教学方式:围绕实践实行高强度实训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实行工作室制模拟项目教学。在硬件上,学院 24 小时开放,学生刷卡可进入自己的专业教室、工作室,免费使用本专业的设施设备。在课程设计上,教学围绕实践展开,以电影制作专业为例,每两个月即八周为一个学期,第一、二学期的最后一周为拍摄周,每六个学生为一个组,一周至少拍摄六部作品,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轮岗。第三学期则是经过遴选,平均每组遴选一个剧本,用三天拍完。此后学生在选定方向、深入方向课学习的同时,第四学期打磨遴选毕业作品剧本,第五学期准备并完成实拍,第六学期完成后期合成,并有机会继续拍摄一部短片。整个学制安排,就是一个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完成作品的过程。但是学院的短片项目并非来自产业的实际项目,而是高仿真的模拟项目,以确保训练自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
教学语言:瞄准国际,坚持英语教学该院师资队伍主要为外籍老师,兼有部分双语助教,实行全英语教学。实践证明,经过三个月到半年英语环境的强化,绝大多数学员可以突破语言关。当然,学院也提供半年到一年的免费英语预科。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看,外语能力成为学生重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电影行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化产业,不仅国际合拍已渐成常态,国际化剧组,即剧组成员来自世界各国更是比比皆是,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片场交流将越来越成为新一代电影人的必备技能。
招生方式:不看分数看重作品和潜质作为一所既面向国内生源也面向国际生源,既面向高中毕业生也面向成人的国际电影学院,该院招生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是整合了国外高校的申请制和国内通行的校内测试,其中申请人的履历特别是创作专业履历、已有作品和推荐信是录取的重要参考,专业热情、专业潜质和专业基础是学院招生的三大考察点。虽然该院入学没有国家统一考试,但其学员质量不逊于一般大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筛选门槛是高学费。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作为理性人,只有那些怀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致力于未来从事电影行业的学员及其家长才会越过学费高的门槛申请入学。
产学合作:毕业生可获学院终生支持谈到产学合作,一般大学所做的通常是让学生能够到企业实习,或者承接一些产业项目。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产学合作则指师资来自产业、学生来自产业、教学内容来自产业、教学产品及学生服务产业。与一般大学在校期间参加实习不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规定学生在学习时间不得参与商业项目,但是学生毕业三年内,学院通过学院出品、联合出品、校友支持等政策,对校友主导的项目予以设备、场地、资金、人力协调上的支持。学院还在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和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设置孵化中心,孵化校友项目和公司。院长贾樟柯更提出,要对校友终生服务,每年学校会组织两场专门针对校友的创投活动,让校友通过在学院的学习,不仅学到真本事,找到团队,还可以找到资金和上下游的合作方。
结语
电影是一种娱乐产品,是一种文化工业,但不仅仅是娱乐和工业,更是以工业为支撑、以娱乐为先导的文化载体。美国电影给我们做出了寓教于乐、文化输出的榜样。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的背景下,如何在确保本土文化阵地不失的前提下,利用影视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崛起,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能不成为中国电影人和电影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路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童刚副局长在视察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时已经明确给出,当前中国特别需要理解欧美观众审美习惯的电影人,要学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电影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已成业界、学界共识,唯有大刀阔斧、争分夺秒,方能抓住国际文化竞争的窗口期,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