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4-11-16 00:44: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摘要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它的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章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途径、战略选择及必要性五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现代化; 城乡统筹发展; 战略选择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精神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具有良好发展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在“新”上作好文章。

1、新农业

在农村综合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筑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新农村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归其原因,无外乎农村是穷、脏、乱、愚的代名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这种思想,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具体表现是必须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3、新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是保证新农村顺利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推广农业技术,造就一支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把高等教育导入农村,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农村管理人才;鼓励部分农民返乡创业和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形成一支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总之,必须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适龄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

1、收入及物质พ生活状况

这是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收入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我们的首选指标。“恩格尔系数”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费质量、消费水平的总体反映。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住房条件是农民对生活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和农民主要的追求目标,因而选用“人均住房价值”指标,为增强可比性,住房价值应当是房屋当时的造价乘上折旧率。

2、精神生活

选择“人均教育年限”指标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础指标,用“文化消费支出比重”来确切地体现精神消费的状况。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看电视,因而我们认为“电视机普及率”指标更为实际可行。

3、社会风气

我们用“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指标来反映社会治安和道德文明程度。

4、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认为“林地覆盖率”最能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了反映污染状况,我们选择了“三废污染面积比重”指标,主要考察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此外,可用“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农村生态系统的抗灾力和稳定性。"

5、社会⌘经济结构

农村要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必须构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用“种植业产值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两个指标来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态势。虽然反映不很全面,但能看出基本态势。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大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还农村以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农业有公平的产业地位,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1、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4、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

5、推进乡镇综合改革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新型乡镇政府。二是加快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三是创新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权运转。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五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要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等方面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

2、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3、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执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路线,相继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迄今为止,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仍需继续推进,但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

4、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1、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2、关于市场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3、关于城镇化

实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一定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2]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01).

[3]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6,(01).

[4]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报道,2006,(01).

[5]余建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实践[N].长沙晚报,2005-12-19.

[6]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