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名利场”的影视改编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并算不上是新颖的话题,一直以来,文字与影像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每年各国都有大量的影片改编自文学作品,这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由华裔导演李安执导,改编自奥斯丁的同名小说的影片 《理智与情感》便是改编剧中的上乘之作。既不生搬原著,也并不离题很远。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为影视剧取得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作品的宣传提供更多的话题,提高关注度和一定数量的观众群。在另外一方面,一部改编成功的影视剧对原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推广作用,有很多观众是在看完改编影视剧后才对小说产生兴趣并开始阅读的。然而在改编的过程当中,如何把握改编的尺度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忠实于原著还是对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再创造都需要谨慎,要尊重原作所要体现的思想内涵,尊重观众特别是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的情感和智力。过度天马行空的改编有时对原著是一种摧残,也容易误导那些没有读过原著作品的观众。
《名利场》作为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生平著作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因其故事情节的生动有趣和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而被多次翻拍成影视剧。故事取材于十九世纪英国的中上层社会,主角是一个叫蓓基的漂亮姑娘。她出身贫寒,父母早逝,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度过了一段半工半读的艰苦岁月。离开学校后,她就像飞出牢笼的鸟儿,在名利场中四处飞舞。她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择手段地攀附权贵,渴望有一天能够飞上枝头。与她相对应的是她的同窗女友艾米利亚。尽管出生在富商家庭,但生性懦弱温顺的艾米利亚的命运和爱情也经历了颇多坎坷。随着故事的展开,名利场上的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带领读者对英国十九世纪活色生香的名利场进行一番领略。
2004 年一部名为 《名利场》 的美国电影在全球公映,导演是印度裔导演米拉奈尔。多数观众都会认为这又是一部经典小说的改编电影,但在观赏过影片之后人们才发现,这部与萨克雷小说同名的电影除了主人公名字相同,社会背景相同,个别情节类似之外,与小说原著毫无瓜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大相径庭的主题思想
萨克雷在 《名利场》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出所谓的上层社交圈中的种种丑恶; 同时又警示世人,费尽心机地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去抢夺,到头来可能一无所获。即使侥幸如愿以偿获得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名利,但也未必会过得幸福快乐。女主角蓓基夏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耗尽心力也未得偿所愿,到头来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而04年美国版电影却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女性励志片。影片以华丽的服饰,盛大的舞会场面向观众再现出那个年代名利场上的纸醉金迷,对人性的丑恶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但女主角却不再是那个诡计多端的穷苦姑娘蓓基夏泼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虽然出身贫寒,但仍旧积极乐观,凭借自己聪明才智努力打拼的女性楷模形象。在原著中,蓓基与艾米利亚本来是一对知心好友,至少对于艾米利亚来♡说是这样的。但在蓓基内心,对艾米她是瞧不起的,认为她懦弱而没有主见,是个小可怜虫; 而对于她自己的丈夫罗登,蓓基并没有多少爱,嫁给罗登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罗登有着不错的贵族背景,有可能继承大笔遗产,并且任她摆布。有时,她甚至认为丈夫是非常无能的,根本无法跟她那些所谓高贵的朋友相提并论,但罗登对她却是真心一片。艾米利亚和罗登是两个曾经对蓓基坦诚相待,付出过真心的人,但他们最后都遭到了她的背叛,蓓基的谎言摧毁了艾米和罗登对她的爱与信任。
而在改编的电影中,蓓基最后也同样失去了艾米利亚的友谊和罗登对她的爱情,但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蓓基本人的欺骗和背叛所造成的,而是因为误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看过原著,观众们一定会认为艾米利亚和罗登都是没心肝的人,只会一味地误会蓓基,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她。就这样一个满口谎言、利益熏心的心机女变成了对朋友真诚,对丈夫忠贞的高尚女性。如果蓓基真的是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那么萨克雷写 《名利场》的初衷是什么? 而 《名利场》作为一部批判现实的小说其意义又在哪里?
二、情节上的过度删减
04 年这部电影版 《名利场》 的另外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情节上的过度删减,并且删减的都是一些具有交代剧情作用的情节,这也是导致影片与原著严重脱节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人物关系交代得不够清楚。比如别德牧师一家是克劳莱爵士家的本家,也是与他们争夺那位富有的老小姐克劳莱女士财产的竞争对手。在蓓基深受克劳莱小姐喜爱的那段时间,别德夫人想尽办法四处打听有关蓓基的身世背景、撮合蓓基与罗登在一起; 在蓓基因与罗登上尉秘密结婚而被愤怒的克劳莱小姐赶出家门后,这位别德夫人又☁再次来到克劳莱老小姐身边说了蓓基很多坏话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人物。而在电影版中并没有对别德一家做任何介绍,当然别德夫人这个人物也没有出现,她的戏份由克劳莱爵士的大儿子的未婚妻的母亲莎吴塞唐伯爵夫人代劳了。这样不清不楚的交代不论是看过原著亦或是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都会感到困惑,搞不清楚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有关结尾部分的删节。原著的结ผ尾将主要人物的最后归宿交代得十分清楚: 善良的艾米终于跟心爱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怜的乔斯最后客死他乡,所有财产都被蓓基挥霍一空,只剩下一纸寿险; 至于蓓基,虽然是被抨击的对象,但结局也并不十分悲惨。她的儿子继承了大笔家业,虽然不愿与蓓基相认,但仍旧给她一笔丰厚的生活费令她衣食无忧。蓓基最终也没能够跻身上流社۵会,靠着儿子给的钱生活的也算自在还经常接济一些穷苦人,倒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这个结局很好的诠释了小说的主旨: 浮名浮利,一切虚空! 然而电影版《名利场》的结局却令人匪夷所思,故事讲述到乔斯带着蓓基来到印度之后戛然而止。影片最后那些极具印度风情的歌舞似乎向人们昭示着蓓基和乔斯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最后,演员选取与原著描述相差甚多。跟 BBC 翻拍的电视剧版《名利场》比起来,04 电影版中的男主角们的外形都太过抢眼,与小说℉中所描述的有很大差距,很难给观众以代入感。高大、粗鲁、留着小胡子的罗登上校变成了帅气十足的奶油小生; 呆滞木讷的都宾上校在电影中也变得高大帅气起来。当然,演员的选取有其一定的商业目的,期待观众会因为 帅哥效应而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但是如此大的差距会让观众在理解某些剧情方面产生困惑。因此,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时候,请将观众放在第一位,请尊重他们的认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