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叙事研究

时间:2024-12-26 01:28: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少数民族电影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瑰丽风景,它丰富了我国当代电影的题材种类,并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影像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十七年时期充分传递出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不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原生态文化的呈ฟ现为中心,以全球化和现代性作为影像叙事的背景,以原生态与现代性的张力来结构剧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文化反思和人文关怀,已成为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以原生态文化为核心: 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

原生态一词与自然科学有关,最初指人类活动没有触及到的纯天然的自然景观或自然环境。这一概念不断被移植嫁接,如今作为文化范畴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强调文化的一种初始的、质朴的、更贴近艺术源头的状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文化作为共享的意义,它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已有学者对原生态文化是保持其原初模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把它理解为原封不动、原汁原味的东西,应在流变中来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流变性不仅体现在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文化生活中,也体现在作为符号而存在的文献式文化中。

原生态文化是个新词汇,最早起源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需要。20 世纪 90 年代末,田玉成写作《关于建立中国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一文,对文化的原生态作了详尽论述。国家文化部征用原生态这一概念后,原生态文化迅速在民族文化村落保护、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层面使用。原生态文化的大热,与全球化和现代性所引发的传统文化的危机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浪潮中,随着外来文化和观念的不断介入和渗透,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原生态文化是少数族群的民族性的体现,在电影中,它具体表现在: 一是主要演员的少数民族身份。《开水要烫、姑娘要胖》、《静静的嘛呢石》、《乡巴拉信使》、《滚拉拉的枪》、《鸟巢》、《碧罗雪山》等电影都是由本民族群众本色出演,由少数民族群众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诠释自己的文化,还原本民族人民当代生活的现实图景。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呈现,如《婼玛的十七岁》中的哈尼梯田、开秧门等仪式,《阿佤山》祭祀活动中的甩头舞,《滚拉拉的枪》中苗族细碎的歌舞、成人礼、丧葬仪式等。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具异质性。三是少数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的使用。语言是民族生存的象征,又是文化的形▼式、载体和容器。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充分保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电影中❣的人物、场景和语言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一定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在场,如果影像出于猎奇的视角,将民族服饰风俗风情作为卖点,过度展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图像冲击语言,景观支配叙事,这不仅没有挖掘和诠释好少数民族文化,反而容易伤害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

二、少数民族电影原生态叙事的现代性语境

民族电影的原生态叙事不仅仅只是族群传统文化的呈现和展演,更重要的是将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性语境勾连起来,通过文化的视角表达社会变迁。语言和服饰是剧中人物的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语言和服饰的变化通常意味着少数民族个体生活方式和人生境遇的变化,而人物的命运及喜怒哀乐又成为整体人群命运和文化变迁的缩影,《滚拉拉的枪》和《蓝色骑士》中的换装细节隐喻少数族群向现代化城市靠近以及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在语言方面,尽管大多数电影或者电影的大部分情节使用了少数民族语言,但随着民族融和、民族交流的日渐加深,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同时会使用本民族母语、当地汉族方言和普通话,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真实呈现,而不是一味追求某一民族语言的使用,也是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如《香巴拉信使》主要就是使用云南本地方言拍摄,《图雅的婚礼》中的语言则近似于普通话。随着人物的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发生了改变,贾响马在家乡说苗语,在北京与当地人的对话时使用普通话; 面对不同的言谈对象,剧中少数民族角色的话语也有所区别,婼玛和奶奶说的是本民族语言,和阿明等外来人交流时说普通话。从语言和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已受现代文明不同程度的浸染。

三、原生态与现代性的张力: 影像叙事的策略

少数民族电影立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视角,将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置于现代性语境,通过鲜明的传统与现代的符号对比,讲述它在遭遇现代文明时的焦虑、疼痛、向往、适应的过程,其中既有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甚至将传统看作是现代文明的救赎之地,又有对现代化的期盼和现代文明的向往。

现代性因素凭借国家力量、民营资本、大众传媒、外来文化等渗透进少数民族文化,很多时候,两种彼此陌生的文化相遇时的状态,不是简单的迎合或排拒的二元性可以解释的。《静静的嘛呢石》对现代文化采取的是温婉、包容的态度,使现代与传统处于一种并置的状态。小喇嘛可以将电视机和VงCD 带到寺庙,将孙悟空面具揣在怀里参加祈愿大法会。在演出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时,另一边在放香港 的 枪 战 片,青 年 人 穿 着 牛 仔 裤 在 扭 迪 斯科。《阿佤山》虽然也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但也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水火不容,二者相互纠葛,传统บ中隐含着现代的因素,现代也吸纳传统,这显然是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

四、结语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甚至面临流失的危机,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电影中原生态文化的呈现,使少数民族电影更具异质性、陌生化和新鲜感,这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电影尤其关注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及其文化的存在状态的现实,时代特征被纳入影像的叙事结构中,讲述故事的时代不再只是背景,而且直接参与影像的叙事。少数民族电影不仅追求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寻求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在传播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文化反思和人文关怀,以引起人们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关照,能避免在挖掘深层族群文化的同时将原生态文化的影像叙事封闭于少数族群的狭小文化空间内,以原生态与现代性为张力的影像叙事策略,有助于拉近少数民族电影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少数民族电影的大众化传播。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