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理想课堂”建构的一种尺度

时间:2024-12-26 11:37: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将儿童立场作为理想课堂的建构尺度,以学习前置、意义寻绎、多元对话、运用拓展等方式,让童真、情趣、灵动在课堂中直抵师生生命,共同张扬师生个性发展张力和生命成长活力。

关键词:新教育;语文教学;理想课堂;儿童立场;建构;尺度

新教育聚焦理♛想พ课堂的建构,并清晰地描绘出课堂的理想状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从而折射出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儿童立场。因此,笔者在新教育实践中,将儿童立场作为理想课堂的建构尺度,让课堂充满童真,充满情趣,充满灵动,师生伴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从而实现理想课堂所追求的第三重境界,即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一、学习前置,积蓄课堂能量与动力

建构主义将学习视为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将决定其后续性学习的成效。为此,我们在理想课堂构建时,引入了“学习前置”的理念,通过先行尝试、自主感悟的方式,激活、丰富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从而积蓄课堂教学能量,激发学习动机。

为了有效进行学习前置,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单。这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因为只有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背景,才能分层布置,让学生练得恰当、巧妙,对所学内容有更多期待。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直接接触问题与知识,在细读文本中直奔重点,我们还要关注预习形式的变化,可让学生在书中圈圈点点,可结合《课课练》《补✫充习题》中的习题,也可依据本文特色创编小报、资料介绍、画人物关系图、梳理多元话题等。这既符合学生喜新求异的心理,又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当然,为了使每个学生“各有所需”,教师还要示范引领,让其明白预习步骤和方法,如“三到法”读书、“提炼法”分段、“动笔法”批注、“网络法”查阅、“问号法”质疑等,使每个学生逐步举一反三,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有布置必有检查。课堂教学中的预习检测,就是对独立学习效果的修正与提升。课伊始,我们要善于变换花样来检测。例如写词语,可换成写近义词,根据意思写词语等方式,这样让学生觉得更有挑战性。对于评比方式,我们可以用同桌互批的形式,让学生对预习内容二度熟悉,也可用抽查展示的方式,引发学生的预习动力。相信双线交替、多管齐下,就能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让前置学习真正积淀学生的生命厚度,奏响课堂开启的乐音。

二、意义寻绎,丰富精神体验与表述

意义学习观是现代最为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观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体之间发生意义连接。正如朱永新教授所阐述的那样,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而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享受不到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这一语道出最成功的课是“学”的成功,课堂应是学生重现知识发现、意义探寻演绎的经历,是学生自己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魅力,并探究出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而意义寻绎,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学程单自主探究,在不断的设疑解惑中发展独立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乐思习惯,还是有利于学生“会学”的好办法。所以,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通过意义寻绎实现个体的自主学习。

意义寻绎还包括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一环,那就是质疑问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因为疑问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在不易觉察的知识交接点上推测学生会提哪些问题,引领学生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因为,要说清“是什么意思”,就得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要说清“有什么根据”,就得细究推演,感悟文本的真实内涵,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例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呢?大自然是一本怎样的课本?我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尽情探索,孩子围在一起交流眼中的大自然,思维在相互碰撞中走向纵深:绿色不只是自然的色彩,更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蓬勃的热情。此时,我们来研讨大自然是怎样的课本,学生纷纷表达各自的精彩观点,有的认为大自然是语文课本――“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无不让自然的美流淌心田;有的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千里莺啼绿映红”、“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民间音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烈摇滚,都那么耐人寻味;有的认为是美术课本,因为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致。丰富的想象源于自主的探究、积极的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创造性地思考文本,在质疑、寻疑、解疑中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课堂核心是学生的学习。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会学习,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完整、清晰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更多地从个体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完整的独立学习做谋划,即设计任务明确、学法清晰的学程单。因为学程单越能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越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探究的意识就越浓。

三、多元对话,实现视域共享与融合

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视为通过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思维碰撞、心灵交流、视域共享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朱永新教授在构想理想课堂时,说过这样的话:“理想课堂唯有展开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自己的三重对话,才能让课堂教学实现知识的复现,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为此,新教育理想课堂倡导合作学习,通过自我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交流分享,不断生成新的生命意义。 为此,我们追求课堂上学生主体参与自我“塑造”过程,期待听到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声音。组建学习小组,引入互助机制、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而,纵观某些形式主义的合作,其只有学生个人观点的叠加,却没有丝毫的认识提升与深入。所以,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和融洽性的深浅,取决于学生是否积极对话交流,取决于学生讨论后是否拥有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同时,教师既要能勇敢“退”出,也要会适时“进”入,要走进学生的学习中,当好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让学生的合作在补充、提问、交流中更有效。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优势互补,博采众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组内设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汇报员负责汇总意见,评价员负责评价表现。为了让学生真正将所思、所疑与大家分享,让组与组之间相互学习、补充,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可以对展示分享的形式作大胆的创新改革:每个学习小组绘制一张总评价表,评比要人人参与讨论,交流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展示要形式多样。这样,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当学生有ช目的地去展示时,他们往往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当一组学生合作展示他们的作品时,我们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大胆评,鼓励其他组同学补充,甚至大胆质疑,通过讨论修正观点,进而形成更合理的观点。这样,学生的角色就转为既是表述者又是倾听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让每个学生都在各展其才中有效提升、取长补短,在超越自我中提高多元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四、运用拓展,丰盈师生生活与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乃语文之特质、核心和终极目标,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我们要以教材为原材料,进一步展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宽广的智力背景和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心灵涤荡、思维锤炼、文字运用的过程,获得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迎合儿童崇尚好玩、喜好新鲜、追求快乐的天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展示活动,让他们成为展示活动的主角。例如,基于学生的需要,结合文体特点巧设情境,穿插当小导游、写广告语等创造性的有效学习,用精心构筑的某个“点”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欣赏到多样性的语言描写和形象化的阅读体验所带来的乐趣,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我要求学生主动搜索资料,一下子点燃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学生搜集到吃团圆饭、守旧岁、贴对联、挂红灯、燃放爆竹等年俗,自己动手写春联、剪窗花、包元宵等,汇报时还用放鞭炮、敲锣打鼓的微视频来渲染气氛。就这样,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状态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把过年的传统文化习俗在课堂上演绎得精彩纷呈,使《元日》再现了过年的氛围,课堂回归了真实的生活。

成尚荣先生认为:教师把目光投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在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可见,适度拓展后结合生活加强迁移,方能促进阅读的深度体验,提升阅读的思辨能力。课堂中,我们要找准语言训练的“点”,并以此为原点进行深入式或辐射式运用拓展,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跃到一个更高层次。我们可借鉴文本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观察作仿写训练,并引导他们在有效内化后举一反三,达到我手写我心、自如表达内心情感的学习境界,求得“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的教学效果。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让学生给自己感动的词句作批注。学生从细节描写中看到一个不顾自己生病,仍将爸爸放在第一位的好妈妈;从爸爸“直奔医院……蹑手蹑脚地走、她一动我就醒了”等动作描写读出爸爸的心急如焚和照顾妈妈的无微不至;从“恬静的微笑”这一心灵深处的情感流露看到了温馨幸福的场景:学生紧扣触动心弦的细节描写读出真情,感悟到生活细微中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又纯洁无暇的爱。这时,我抓住时机,顺水推舟,让学生描写他们生活中类似的细节。学生仿照本文的细节描写,让유平时熟悉的动作、语言、神情从笔端真实地流淌出来,爱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当自己伤心难过时,妈妈的安慰;当自己饥肠辘辘时,奶奶送来的可口饭菜;当自己遇上难题时,朋友的携手相助。可见,聚焦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的独特和方法的精妙,能丰富孩子的阅读积累,让文本的描写特色成为孩子今后表达的亮点。

总之,将儿童立场作为构筑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一种尺度,是新教育理念的最好体现,使我们的课堂富有情趣,灵动、多彩。这样的课堂,不仅赋予学生、教师、教材灵动、鲜活的生命,而且激励学生焕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感染教师挥洒强烈的创新教学激情,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这个师生共赢的生命历程中,共同尽情张扬着师生个性发展的张力和生命成长的活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