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分析

时间:2024-12-27 00:50: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时常会面临债务危机,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债务重组。到目前为止,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年的制定阶段、2001年的修订阶段和2006年的再次修订阶段。从内容上看,2006年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1998年的准则基本相同,这似乎回到了原ป点,于是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讨论。主要针对2006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是从对企业、政府投资者三方面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债务重组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尤其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跻身于上市公司的行列而不断壮大。同时,市场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大多数上市公司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缺乏管理经验和市场洞察力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濒于破产。当面临无法偿还的债务时,债务人企业通常有两种选择:(1)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并进入冗长繁琐的破产清算程序;(2)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进行债务重组。由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因此无论对债务人而言还是对债权人而言,选择债务重组都是明智之举。一旦债务重组成功,债务人不但能够保留上市公司稀缺的“壳资☼源”,避免退市的可能,而且也能化解财务危机,获得继续经营的能力。同时,债权人也可以避免坏账的损失。

债务重组其实是一份合同,在合同中重新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权利义务,也就是说,债务重组实际上是双方利益的重新分配。既然是利益分配,就必须得到双方的认可,否则就不能执行。所以债务重组必须建立在准确计量的基础上。这样,债务重组就与会计确认、计量联系在一起,债务重组问题最终落脚到会计问题。同时,又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是由会计规范加以约束的,于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事项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应运而生。

二、债务重组准则变更过程

到目前为止,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998年,财政部首次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2)由于有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财政部在2001年对1998年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并且不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采用账面价值计量。(3)财政部于2006年又颁布了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2006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又被重新采用,并且债务重组收益也计入当期损益,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虽然2006年的准则在债务重组披露要求上与1998年准则有些不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不禁引起大家的疑问:为什么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要这样反反复复的修改呢?2001年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就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修订的,现在2006年又把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改回去,是否合理呢?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呢?

三、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对企业的影响

2001年至2006年,我国企业债务重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是财政部于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该准则规定债务人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并且用来抵债的非现金资产和资本、股本都是采用账面来计量的。这样,上市公司就不จ能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来操纵利润和美化财务报表。但是,无论是从国际惯例上看,还是从会计逻辑上看,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都不合理,账面价值也不能提供相关有用的信息。于是,在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1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其中第12号准则是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与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相✪比,实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也更加符合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这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另一方面是重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这样债务人在以资抵债的情况下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就可以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转让损益,由此可以看出以资产抵债的情况下,资产转让损益可以进入公司的正常利润,而不用单独反映,因为在准则披露要求中只要求债务人披露“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而没有要求单独披露债务重组过程中形成的债务重组损益。

因为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会使得相关利益集团产生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后果,而且债务重组收益可以直接影响当期利润,所以债务人公司就会直接利用债务重组来粉饰财务报表。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普遍性的行为,特别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表现突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资本市场动机,其中避免亏损由于可以改善每股收益从而影响股价成为上市公司首当其冲的动机;其次就是脱帽摘星,由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很多上市公司都会有避免退市的动机;最后就是融资动机。这些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都是通过调节利润来进行的。而2006年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明显为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所以从分析中可知,2006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更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会有所影响。

(二)对政府的影响

1.对国家税收的影响。由于2006年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的“让步”,而且可以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那么债务重组过程中发生的损益就会计入到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中,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所得税。一般地,债务人会因为发生债务重组收益而多交所得税,而债权人会因为发生债务重组损失而少交所得税,但是当债务人当年债务重组后仍未盈利的时候,这将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如果用存货来抵债,就要视同销售,债务人必须按照增值税的相关规定缴纳增值税,并且依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债权人可以用专用发票进行增值税抵扣;如果用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来抵债,也要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如果用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来抵债,要按照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来缴纳营业税。这些都会对国家的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对市场监管机构的影响。政府监管机构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将稀缺的资本引导到能够有效使用它的公司,必须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因为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来披露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而财务报告又是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会计准则的变更必然带来监管机构相关政策的变化。2001年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同时严格限制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从会计准则这个方面上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但是2006年的准则却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同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这样披露出来的财务报告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状况,不利于市场上的投资活动,也为市场监管带来难度,所以政府的监管机构必然会想办法从监管政策这个方面来应对。

(三)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一般不可能实地去考察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个人投资者。他们一般都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进行判断和决策的。会计信息都是在会计准则下生成的。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下的债务重组,企业提供的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信息,虽然可靠但是缺乏相关性,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但是由于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减少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给投资者一个更加真实的报表。2006年的准则则不同,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理论上能帮助投资者更好的做决策,但是我国实际环境的限制,上市公司更有机会来利用公允价值调整利润的分布,同时债务重组收益也可以计入当期利润,这样就像给财务报表带上了“面纱”,让投资者可能更加看不清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更也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