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实证式研究

时间:2024-12-26 15:32: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倦怠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教师的职业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调查,发现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习环境层面和教材层面等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论文关键词:英语学习倦怠;缺乏动机;非英语专业学生;实证式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英语教学有着漫长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的教会学校,随着改革开放在80年代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在20世纪末风行全国的“英语热”中,英语

四、六级证书和大学本科生毕业证挂钩,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标杆,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也言必“四六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进入到21世纪以来,全国高校开始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

四、六级通过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旷课和消极参与成为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受此影响,英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挫伤。倦怠现象在师生中的普遍存在和交互影响使得不少师生都处于过度的压力和挫败感中,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及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的系列改革,以及大学英语在教学性质、目标和要求方面的重新修订都对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以及应对新《教学要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成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工具

1.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调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的研究问题是: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现状如何?

(2)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获取研究资料。来自中国计量学院08级测控专业的40名学生(男性34名,女性6名)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倦怠表现程度较高和程度较低的各3名学生参加了访谈。

3.测量工具 半开放式的访谈问题包括:

(1)你对英语学习是否有兴趣?为什么(不)?

(2)你认为英语的重要性/用处是什么?

(3)你在英语学习中碰到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4)你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有些什么看法?

三、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结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的现有研究中,Maslach(1997)提出的模型测量被认为是最科学、最简洁的,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Maslach的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由emotional exhaustion(因过度要求而超负荷或耗竭)、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无能感或丧失能力感)、depersonalization(去个性化)三个维度构成。Maslach综合过去的研究提出了造成倦怠的6项来源:工作负荷、缺乏控制、不足奖赏、团体破裂、缺乏公平、价值冲突。这6项因素在学校情境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 国内在倦怠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连榕(2006)通过对大学学习情境中的承诺和倦怠研究,编制了适用于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他指出:专业承诺包括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四个维度;学习倦怠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回归分析证明,情感承诺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

曾勇(2007)对于互联网辅助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倦怠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转化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应对策略,包括净化互联网、消除不良信息污染、教师利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指导检查督促等。

国内学者高一虹、周燕(2003)、黄红安(2005)、秦晓晴(2007)等在对中国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动机研究方面的成果,如高一虹、周燕的学习动机类型研究和秦晓晴提出的中国大学生二语习得概念模型和内在结构模型对现阶段的倦怠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作者根据问卷中掌握的数据发现:

第一,大部分受试者表示,英语知识对于通过四六级考试及未来就业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不同性别的受试者在整个基础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倦怠呈现的时间和程度不同:男性集中体现在第一学期,随后明显下降;而女性集中体现在第二学期。

第三,不同性别的受试者在教学方法、学习策略运用、动机强度及成就感方面也存在差异。

结合课堂观察和访谈,作者发现,目前导致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生层面

(1)缺乏职业规划。虽然测控专业作为本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有一定的就业前景,但由于在填报志愿时缺乏相关的认识和了解,部分学生的录取结果与志愿填报出入较大,导致他们在入学之初就对大学里的专业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这其中也包括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反,部分学生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进行适度的自我调节,融入到新的学习氛围中。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造成的压力在学生迈入大学校门之时就有所缓解,同时倦怠正在形成。如果学习者自身及教师忽视了这种消极影响,就会导致日后的行为不当、无成就感等诸多倦怠症状的产生。

(2)学习目的不明确。受四六级考试及就业的驱动,大部分受试者表示英语学习是“必须”而非“需要”,大学英语是大学的必修课,只有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才能确保毕业,才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在面对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之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尤其是那些原本就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的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敷衍的心态。

(3)学习策略选用不当。访谈结果发现,受试者的听说技能相对薄弱,但同时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阅读进行语言输入和持久练习的重要性,甚至有人希望教师能为他们指出一条捷径,忽视了自身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受试者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极其有限,同伴互助的作用被淡化。当问题出现时,由于教师授课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不知从何处获得帮助。

(4)缺乏自信和持久性的投入。由于过去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经历,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缺乏信心和持久性的投入。一旦受挫,就把失败和能力不够联系在一起,阻碍了自身潜力的最大化发挥。

2.教师层面

缺乏责任心和教学策略。王守仁(2008)在其主编的《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在大学生英语水平不同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角色转型和方法创新的挑战,即要从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自身发展,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访谈中笔者发现,极个别的教师将教学看得无足轻重,敷衍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将种种由个人问题产生的抵触情绪带入课堂;部分教师对现代外语教学理念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学策略方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和强化没有能够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得学生在缺乏❦安全感的教学环境下逐渐丧失热情与活力。

3.学习环境层面

(1)课堂规模过大。由于课程的设计及失衡的师生比例,大学英语课堂人数通常超过40人,有时因为教师有限,采用合班上课,人数超过80人。在给这样的需求与兴趣各不相同的大班授课时,教师在纪律约束、作业反馈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很难一应俱全地照顾到学生的多样性,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留于空谈。

(2)教与学的风格不协调。受西方教学理念的影响,英语教师倾向于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但中国学生由于依赖型自我构建的文化取向过度⌛看待面子,通常采取退让和回避的方式。课堂上教与学的风格不协调导致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不配合和不理解,长此以往,大大削弱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惯用的PPP教学方法存在问题。ณ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法关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由于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入的质与量得不到保证,课堂教学更大意义上仍然是教师操纵的系列活动,学生运用语言资源进行真实语境下交际的机会受到了制约。

(4)学校设施和相关政策不完善。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的学时为每周4课时的读写加2课时的听说。虽然教材包括纸质课本、助学光盘、网络课件等多种载体,但由于学校硬件投入的不够及多媒体学习中心缺乏资源更新和有效管理,立体化教材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未能发挥。

另外,学校的大学英语管理办法对英语课程学习过程要求界定不清,学生所在分院对相关信息未给出及时的传达和解释,使得学生处于迷茫和困惑之中,影响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4.教材层面

教材篇幅过长、生词过多、练习设计重点不够突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世纪大学英语教材对于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部分学生来说,仍然存在课文篇幅过长、生词过多的问题;虽然每个单元的话题比较新颖,但所选文章在难易度方面表现出来的层次梯度不够明显,影响了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取舍。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倦怠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习环境层面和教材层面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激发和强化方面加大投入和正确引导,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使所学内容与其专业特长相结合,增强英语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功和认可,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倦怠的发生。

六、结束语

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习倦怠其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分析,但由于研究样本的数量有限,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代表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鉴于语言教学的复杂性,对课堂以外的诸如生源地区性差异、性别差异等因素未做深入研究分析;鉴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倦怠对象的特殊性,倦怠者与倦怠对象在倦怠三个核心因素中都存在相互感染性,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未做深入分析。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原有研究中的测量工具:调查问卷和访谈,扩大取样范围,分析英语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性别状况、年级状况和学科状况,力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把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反思性观察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广大英语教师中鼓励认知、尝试、分享和推广合理性的实践;帮助师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分析,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身耐压能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