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依归对制度的涵养研究

时间:2024-12-26 14:49:5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民众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主要取决于对其内涵的接受程度,因此价值认ϟ同是制度工具性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关键。目前的相关研究早已关注到两者的关系,并在不同视域下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现有以及应有的价值取向,其中多从现代追求的理念里为其找寻价值依托。而由于当代中西共享的理念多来源于西方语境,所以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尚存局限。旨在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本土经验,以期为制度设计探寻出更具认同感的价值重塑路径。

一、绘事后素先秦儒学对名教的定位

儒家思想里著名的三纲五常并非孔子创制,ศ而是由董仲舒提出并作为一套尺度世人行为的价值标准,逐渐渗透在社会中成为统治的指导原则。由此可见,考察名教应当纳入历史的维度,诸子时的仲尼之道在历经后代儒生们为适应统治需要的改造之后,其思想内涵逐渐脱离了原典正道,因而我们需要追溯本源,从孔孟的思想中来考察名教最初的价值承载。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既是治国之纲,属于根本的政治制度,同时又是礼仪上的规定,是婚丧嫁娶待人接物中的一系列仪则。孔子提出,协调人伦与社会关系、治理国家的各种制度和形式都要以仁爱之心作为基础。而仁爱之心与礼制的关系在《论语》中被子夏形象地表达出来: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绘事后素是指♋,古人在绢布上绘画,最后一道工序是镀一层白色,由于绢布都是咖啡色或深黄色,所以白色虽看起来无色,实际上凸显了所有颜色,所以素白可以使绢布上的图案更加绚丽。以此做比,人心向善的品质是真正美丽的颜色,而外加的礼制教化是白色的装饰,用来凸显美好的人性本身,然而如果不能把向善的人之本性表现出来,礼仪规范就会流于形式。

在《论语》中,平均}一几字便会出现一个仁,其中记载了孔子对多个学生问仁的不同答复,然而几乎都是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如何去践行仁,至于仁到底是指什么,在《公孙丑上》中,孟子认为,仁心有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契合了孟子人性善的主张,同时是为一系列仪则教化找到内在的存在依据。儒家重人伦,因而人性便构成了礼制的价值源点。所以礼仪规范是合乎于人的本性的规约和追求美好人生与人格的向善性引导,而非束缚人的制度之累,君主依此教化百姓便是行土道,是以德服人。

二、道化儒学为僵化的制度注入价值生机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政治与道德并非径渭分明,诸子思考的多是救世之出路何在,而非扶持一姓诸侯称霸天下。圣人不是君主的政治顾问,他们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以礼乐制度为例,儒学致力于恢复礼乐,目的在于匡正天下秩序,挖掘人性的善,使人民过一种道德的安乐生活。而自秦朝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君主的力量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也终结了大部分政治思想家的独立人格,旨在服务于统治者而对儒学原典的改造也开始了。

三、现实困境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认同缺失

当今社会,对于一国之认同主要建构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因而认同本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关键,因为它关系到一国政府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以及社会的管理成本。而当下的中国同千年前的魏晋一样,面临着一种为制度找寻价值承载的紧迫需求。因为今天我国政治制度上的中国特色,不过是在借鉴西方制度之后,结合中国国情的改进。民主是不容置疑的时代潮流,然而中国不同于西方,西方的制度是由古传承至今而没有断裂的延续发展,而中国民主的历史不过自清朝灭亡起,所以西方完备的制度背后有着自然法的价值支撑,而中国制度背后的价值认同却至今未被建构成功。

关于自然法之于制度,相似于自然之于名教,都是一种秩序性背后的绝对性支持。西方制度背后的价值底蕴是一份历史的馈赠,无论是自然法理论还是民主共和的精神,都是在整个西方文明发展史中逐渐深入西方人性格之中的。以自然法为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将其视作宇宙的运行规律,人作为宇宙有机整体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是小宇宙,所以人也必须遵循自然法的规约;托马斯阿奎那将其论证为神的旨意,在宗教信仰广泛的西方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后代以格劳修斯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家从人的本性角度,如趋利避害的天性来论述自然法。深入人心的对自然法的尊重,才是西方制度生命力的源泉。由此,人们对于制度规范的遵循,是出于对其所承载的自然法的信仰,而反观中国的现状则是,人们出于对制度约束背℃后的惩戒原则的恐惧心理而遵守规则。这种过分看重制度工具理性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h}稳定也是不牢固且不能长久的。

面对工具理性泛滥的社会现实,如何才能避免制度文明的异化?如何才能塑造起民众对于制度的认同感?如何才能避免规章细则的意义流失而浮于形式?我们需要从五千年的政治思想史寻找解决的答案。从士弼的名教本于自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清价值内涵之于形式的重要性,自然是名教得以扎根的土壤。孔孟的仁礼思想为何能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原因在于仁礼的概念是孔孟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民风乡情,所以我们的出路就在于从社会普遍认同的思想土壤中提炼出制度的价值承载。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