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基本理论及其形成研究

时间:2024-11-14 16:43:3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认清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和目的

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增强改革开放自觉性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是从认识实行开放政策的原因和目的开始的。邓小平认为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代表团时就发表了题为《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谈话。他明确指出,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1]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1988年6月的一次谈话中,他再次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3]

关于实行改革的原因,邓小平同样多次作出过十分精辟的阐述。邓小平提出改革首先是针对管理制度的弊端,为了防止重犯历史错误。在1978年那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用振聋发聩的语调指出:现在, 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不久,他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在回答如何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悲剧重演的问题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 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

江泽民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۵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3]

邓小平曾经多次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或目标。如1986年9月,他在会见波兰领导人时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 :第一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1987年6月,他在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时又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 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2]这些谈话,虽然讲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目的,但很显然的是,邓小平总是首先突出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这一点邓小平说的很清楚。他说,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2]纵观邓小平关于改革目的的论述,赶上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最根本的目的。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更是明确指出,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全面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系统阐明了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5]

由此可知,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就是要克服党和国家某些体制机制的弊端,彻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阐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离不开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也离不开改革,这既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也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在邓小平看来,改革与开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邓小平认为,改革和开放都是开放政策,改革是对内开放1984年10月, 他在会见德国前总理科尔时指出,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2]当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 他又再度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2]1985年4月, 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领导人时再次重申上述观点。他说,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2]此后,将改革开放视为两个开放成为邓小平长期坚持反复重申的一个基本思想。

另一方面,邓小平将对外开放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包含对外开放。1987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明确指出,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2]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6]。在邓小平有关改革与开放关系的精辟独到的论述基础上,改革开放逐渐成为党和国家一个固定词语。改革也♫是开放,开放也是改革;改革中有开放,开放中有改革;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开改革。这便是我们党对改革与开放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党的十三大之后,在党的文献中,改革开放指的是一个同时包含两方面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该词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词、主题词之一。

三、指明改革开放的性质、方向和保证

准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对于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并不断取得预期成功,具有不言而喻的决定性意义。自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一直以来就是十分清醒和坚定的。这就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方向基础上,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方针,形成了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1]1985年后,邓小平开始强调改革开放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开放政策,同时也要求刹住自由化的风,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不刹住这股风,就不能实行开放政策。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2]不久他又旗帜鲜明地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3]1987年6月,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2]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一道作为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同时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4]其后党的文献都坚持了这一论断。

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与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是密切关联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首先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并最终形成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科学判断。最早将改革视为革命的人是邓小平。他在1984年10月会见德国前总理科尔时第一次指出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2]1985年3月他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明确作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的论断。同年8月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性质作了正面阐述。他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2]不久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又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邓小平不仅指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且明确将改革开放引起的革命性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了。后来,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改变那些不利于生产力解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

在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性质论述基础上,党的文件对改革开放的性质作了明确而深刻的阐明。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又一次革命。[4]党的十四大重申十三大这一论断,认为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之时,阐明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则是其中的目的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多次作出十分精辟的论述。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广东时便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久,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 ,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7]

与坚持改革开放性质和正确方向紧密相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围绕这一问题,邓小平最先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并反复阐述了发展、稳定对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后来江泽民进一步将其概括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针。1987年1月,邓小平就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开放不简单,比开放更难的是改革,必须有秩序地进行。[2]此后他多次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时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北京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提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2]的论断,而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此外,关于发展对于中国的至关重要性,邓小平曾经先后提出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2]等重大命题。

江泽民继承并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三个两手抓思想,并明确将此作为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保证。他指出: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3]在此基础上他又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对改革开放所具有的保证作用。2000年12月, 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是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政治保证。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以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执行,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8]

此外,江泽民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基本方针。199年5月,他在上海视察时指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1其后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他进一步对如何处理三者关系作了系统论述,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第一个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江泽民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3]。后来党的十五大对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又作了进一步论述。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之前有关论述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集中概括。十六大报告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8]上述方针其后得到党的领导人和党的文件的一再坚持和强调。

四、认准改革开放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的性质决定其特点。认准改革开放的特点对增强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同样意义重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认识到改革开放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等基本特点。1987年月,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2]至于各种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曾经专门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他深刻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2]。党的十三大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并将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此,改革开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两个基本点之一。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时十分明确指出了我国改革开放所具有的长期性。他说:我们现在不是要收, 而是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2]。1989年5月,处于国内政治风波之时的邓小平十分坚定地告诫中央领导同志: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2]

邓小平之后的党的领导人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全面性长期性的认识。1996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要继续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搞改革开放,这一点绝不能动摇。[3]后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实行改革开放的长期性问题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 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牢记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不仅重申这一论断,对改革开放的全面性和长期性再次作了深刻阐述: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开宗明义体现改革开放的全面性,更是以三个永无止境判断鲜明体现改革开放的长期性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就是:由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改革开放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要适时地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探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方法

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具有相当大的风险,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推进。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方法,但他的很多讲话涉及这一问题,在他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归纳起来说,邓小平认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方法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善于总结经验,在摸索中前进。1985年3月,邓小平在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大命题时候,同时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2]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时又指出: 改革开放实质是一场革命,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2]其后江泽民、胡锦涛继承邓小平上述思想,始终强调改革开放要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不断推进。

习近平在邓小平上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的思想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方法论问题,对如何推进改革开放的方法作了集中而深刻的论述,将摸着石头过河正式确立为我国改革基本方法。十八大结束后不久,2012年底,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我们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7]其后,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涉及改革开放方法,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增强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等若干重大关系;同时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实际就是要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开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肯定了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要求: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0]

六、确认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

确认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认识其重大作用,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也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关于改革开放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其二,改革开放是中国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1、决定命运。最早将改革开放与中国命运联系起来的是邓小平。1991年8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他的这一思想其后得到了党的领导人继承和发展。1993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3]。在认识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将改革开放与辛亥革命推翻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道视为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孙中山、毛泽东一道视为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1998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再次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11]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5]。其后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等重要场合一再重申十七大这一重要论断。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进一步将改革开放视为我们党90年来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之一,同时第一次作出四个选择的重大判断,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7]

2、重要法宝。前已述及 ,邓小平曾经指出赶上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在逐步认识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命运所具有决定性、关键性意义基础上,习近平开始进一步将改革开放视为重要法宝。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赴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考察工作。期间,他反复强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2]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重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同时以党的文件形式第一次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正因为改革开放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阶段称之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将改革开放视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七、揭示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紧密联系。认清两者的内在关系,对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意义重大。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党一直以来就是十分清醒的,并逐步深化。其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最早将改革开放视为发展中国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非洲客人时作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论断。党的十三大前夕,他又指出,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2]其后召开的十三大将加快和深化改革作为大会的中心任务,并作出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4]的论断。党的十四大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其后江泽民多次重申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2007年的党的十七大开始将改革开放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十七大还以前所未有的只有才能的句式确认改革开放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5]其后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上述论断。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一 ,重申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此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十八大在十七大有关论述基础上首次将下列论断写入党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而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认定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

此外,我们党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作出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这一论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的一个讲话中。2008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6]

八、确立判断改革开放方向和成败的根本标准

如何判断改革开放是否坚持了正确方向,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是事关改革开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也是邓小平自改革ฐ开放初始就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后来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成为我们党反复强调和遵循的根本标准。

1985年3月 ,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同年8月,他在会见非洲客人时再次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不搞两极分化, 并再度重申,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2]

此后,我们党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一切方针政策方向和成败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五大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11]后来江泽民又多次强调要坚持这一根本判断标准。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指出: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5]。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为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各种错误思想尤其是左的思想羁绊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